•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7

    主演:塔-内西·科茨,埃尔维斯·考斯特罗,理查德·道金斯,帕蒂·史密斯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2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6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纽约图书馆》将观众带到了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的幕后,这个图书馆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每年接待1800万读者,线上访客3200万人。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坦顿岛地区散布着92个图书馆分部,致力于为这个复杂而繁华的大都市的所有居民提供资源。影片审视了这个传奇机构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数字化革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多面的,从位于第五大道的庄严宏伟的总部到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分部,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项目和目标群体。图书馆的功能远不止借书,而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过讲座、社区工作、为孩子而设的工作坊以及为找工作的人而设的培训课程,造福所有人。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图书馆是如何用书、音乐会、讲座、课程等多种方式教化读者,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知识并巩固社区联系。

     长篇影评

     1 ) 人民的宫殿

    今年4月,我在《纽约书评》上读到美国女作家苏·哈尔彭的文章”In Praise of Public Libraries”,才知道怀斯曼这部史诗纪录片。怀着对图书馆的热爱与激情,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并定名为《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刊发在了今年《读库1904》上。

    翻译完成后,我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此片,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却看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枯燥。纪录片事无巨细,展示了世界上最宏伟的人民宫殿——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日常的运作。导演带领我们,做了一次漫游。这座图书馆有92个分部,每年接待1700万读者以及数百万线上访客。怀斯曼将镜头对准图书馆的日常琐事(人们排队进入图书馆总馆或是聚精会神地看书)、鲜为人知之事(一个配音演员在为盲人录制一本书)和奇异之事(哈利勒·穆罕默德在朔姆堡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参与讨论)。在那里,我们看到图书管理员帮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举办人才招聘会,开设识字和公民课程,教授盲文,以及举办讲座。我们看到人们使用电脑、WiFi热点。他们中有白人、黑人、棕色人种、亚洲人、年轻人、无家可归者、有点上年纪的人、听障和视障人士。他们可以是任何人,甚至包括外国游客。从侧面反映了公共图书馆确实基于一种分享和平等的精神。正如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所言:”图书馆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有着不同背景、爱好和兴趣的普通人可以参与到活生生的民主文化中来”。

    我很喜欢克里南伯格对图书馆的另一个称呼”人民的宫殿”。将纽约公共图书馆称为”人民的宫殿”确实当之无愧。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图书馆充满深情的赞歌。

    怀斯曼的纪录片以及哈尔彭的文章,使我对纽约心向往之,正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和平等,孕育了一个伟大的人民宫殿。

     2 ) 小白对此片的些许感想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的民生、设施条件、优秀的表达欲、各行各业的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以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所传递的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的处理太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很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3 ) 一个政治童话

    只能说一流的题材遇到了末流的摄影和叙事,让我在上影节迎来了一个翻车的收场。题材选的很好,一开始我很期待。但是这是个什么样的片子啊,只有拍摄,可以说是一个record而不是documentary。30秒的广告都要有一条主线,而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片子全都是素材拼接,而且素材良莠不齐,不断重复。镜头就是语言,但不幸的是这里的镜头单调得让人抓狂,无论是角度还是选景,像是低配版的小津安二郎。后期剪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转场像ppt一样恐怖,仿佛都能听到“咔咔咔”切换幻灯片的声音。素材太多太杂太破碎,拿部手机拍几段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这部片子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大概还是不错,毕竟没有时间轴的限制。

    第二就是,政治过于正确,堂堂纽约难道大部分都是黑人吗?198分钟大概有180分钟,镜头对准的都是黑人群体,让我们这种没有去过纽约的人都感到了虚伪。关注少数族裔是好事,但是这部片子描述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而不是纽约黑人的文化生活。

    片子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community,可以看得出来NYPL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可惜片子没有任何的深刻探讨,工作人员开会倒是拍了不少。作为纽约市政的“宣传片”,可以说是很不到位了。

     4 ) 图书馆功能差距

    就内容而言,不错;纯纪实,容易看得犯困。

    美国的图书馆承担了更多的功能,个性化书籍推荐、档案整理查询、艺术馆、音乐会、阅读分享、作者见面会、社区居民服务、幼教、青少年教育、盲人阅读、戏剧字幕手语翻译、职业教育、黑人中心(没有歧视,一方净土)。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公共资源会让爱学习的人爱上这样的图书馆。资金来源于公共筹款和政府补贴,用途更公开透明,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钱用在刀刃上,图书馆的管理者更多地站在如何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角度策划项目,以图书馆的功能职责考虑如何满足现在与未来的图书采购需求。

    值得国内的图书馆借鉴,不过估计操作难度大。反正我已经很久不去图书馆。国内的图书馆大多就借书,讲座,吸引人走进图书馆的地方不多,功能单一。

     5 ) 图书馆——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承载书籍的容器,同时也是承载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看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是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书”又是我感兴趣的信息媒介。但实际上影片讲述“外部空间”的镜头太少了,却倒是影片中的人们通过重重又叠叠的“语言”勾勒出人的“精神空间”,在这里“语言”与“书”有象征意义上的重叠:镜头给了许多个听众的面部特写,他们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让我想起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的读者们一模一样的表情。同时,还有第二重重叠:如果此刻,电影院里有个摄像头对着观众席上我的脸,就会看到,屏幕镜头的再现:我和他们一样,聚精会神地汲取着影片传递给我的信息。

     6 ) P-P-P

    趴草地上读Artémisia女性漫画奖作品。封面透露了主人公,即便我用NYPL挡住了书名。想法致敬怀斯曼。他的纪录片《书缘》是讲NYPL的故事,影片从各个视角旁观了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意义。全片没有演员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叙事或提问。记录客观到出镜的馆长、作家、艺术家、捐赠人等等大人物没一条字幕介绍,但是纽约人知道他们是谁。

    纽约,各种族群和理念的杂容之所。这里没有人否认阶级的存在,即使学校不教。底层的无力翻身和上层的紧张恐惧是贫富差距的一体两面。片中对此毫不讳言。非裔开店找白人进货,进货价格总是别的社群高上很多,卖给别人的哈尔曼蛋黄酱三块多,卖他们六块多,此乃经济生活层面。技能层面,亚裔老人语言不灵,一把年纪窝在唐人街出不来,电脑使用没人教。认知层面,揭竿而起的马尔科姆埃克斯对于非裔社群来说就像耶稣一样;而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他是暴民。可行而知很多受到了压迫和孤立的“暴民”除了给城市犯罪统计添加数据以外无路可走。他们得活。

    影片第一幕慈善基金会负责人直言社会结构中差异的存在,宗教信仰和生存状态均处于弱势的这群选民被政客们放弃了。于是公共图书馆成为了各阶层间差距弥合的载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不容易。

    我们熟悉的PPP出现了。个人小额捐助和志愿服务的不用说,可敬的公民责任。两块大头:政府拨款和社会资金注入。私人捐赠是基于对图书馆工作量的了解,政府拨款则是私人捐助加上的杠杆,反过来政府拨款引发的公众关注又吸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注入。透过NYPL开会的影像,我们能看到他们面对的困难和国内PPP项目运营方差不多——财政拨款不懂也不愿意相信预算数额,拨款不到位民营投资者亦会动摇。不同之处是纽约同行设法盘活了全局。

    #巴赫悬空古怪指##IllinteracyJH#

     短评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6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7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11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2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2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31分钟前
    • Lauren与海
    • 推荐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3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38分钟前
    • Medea
    • 推荐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43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58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6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1小时前
    • btr
    • 力荐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1小时前
    • paradiso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