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1995

    主演:秦汉、早乙女爱、刘若英、Ulrich Ottenburger 

    导演:吴子牛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山鹰

    • HD

      你好,之华

    • HD

      手机2003

    • HD

      送我上青云

    • 入侵者们的晚餐

    • 爱情啊,你姓什么?

    • HD

      搜救

    • HD

      天才少女

     剧照

    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1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2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3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4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5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6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16南京大屠杀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张的哀思

    最早看《国际先驱导报》,认识张纯如,认识她去了解南京,片子得到在美留学生极力支持,但是国内却迟迟不敢接片,拿出来放,害怕惹事,连老外都气愤,张纯如走了..留下了一片赤诚,所以在这儿,我不骂陆川,向张纯如表示敬意

     2 )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

    影片简介:
    《张纯如》是一部高清晰剧情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一位年轻勇敢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如何以自己的生命,深入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人类历史,并将它还原成文字,著成一本震撼人心的畅销书的历程。该片由多伦多史维会和大地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一千万元人民币拍摄。影片将展现张纯如如何深入探索南京大屠杀这一段黑暗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心路历程,并以张纯如的视角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影片主人公张纯如与NBA体育明星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电影通过不仅真实展现张纯如在探索历史黑暗旅程的全部过程和内心感受,而且结合大量珍贵史料与幸存者口述,运用时空交错的拍摄手法,揭开了一幕幕历史真相,见证了那一场惨绝人寰的暴行。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张纯如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段痛彻骨髓的历史。
    影片中既有演员的表演,又有张纯如的家庭录像片段,还有她的亲友的口述、对幸存者的采访以及历史资料等等元素,似乎很难把它归入哪一类型。而在影片主创看来,这就是一部纪录剧情片。“创作部分(剧情部分)是由演员根据张纯如周围的亲人、朋友的讲述以及她的日记的内容来表演的,尽量接近真实而非创作。”据介绍,剧组曾派出两名观察员深入到张纯如的生活中,回顾了她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曾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演剧美加媒体对张纯如的采访和影像资料,“都是真实的或者是基于真实进行的一些猜测。”

    背景介绍:
    2006年,加拿大真相记录制片公司于去年12月起在南京拍摄《张纯如》一片。在近半年的拍摄过程中,该片还曾前往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取景。电影通过张纯如写书时的心路历程,时空交错地揭开一幕幕历史真相。除了使用一些珍贵的历史和资料片段,影片中还有华裔女演员郑启蕙对张纯如的“演绎”片段。除了相貌气质高度酷似张纯如,同样从事写作的郑启蕙本人也曾被张纯如的作品深深震撼。她在2005年读完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后,对张纯如的勇气和写作天分产生了极大的仰慕。当她尝试接触这位女作家时才知道她已离世。但郑启蕙没有放弃,终于在翌年联络到张纯如的丈夫,并亲身前往美国搜集有关张纯如的资料,渴望有机会能把她的事迹写成剧本。数月后,身为专业演员的她得知制作方开拍这部电影并在寻找一位女演员扮演张纯如时,便马上主动联络电影导演,写了一封很长的电邮,其中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你们不用找了,我就是张纯如”。导演经过数百位演员的挑选,证实了这句话。在完成拍摄工作离开中国之时,郑启蕙把一首有关张纯如的诗送给我们看。她在扮演张纯如的过程里,深深地被张纯如的坚毅精神和受害者的苦难所触动,写成一首真挚感人的英文诗。她也同时把这首诗交给制作组的一名年青助理岑宁儿。毕业于加拿大约克大学音乐系,与郑启蕙年纪相若的岑宁儿,亦因参与拍摄这电影而得以深入认识那段历史并被深深打动。郑启蕙所写的诗启发了岑宁儿的音乐灵感,她马上把诗谱上了音符,再由自己唱出。当导演听到她优美和充满感情的歌声与歌曲旋律,立刻决定采用作为电影的主题曲。所有观看过电影的人,无一不被这曲与词感动。【1】
    该片导演安妮•彼克说:“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应该让世界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历史真相。”她表示,通过阅读张纯如的著作和拍摄这部纪录片,使她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感震撼。“这是一段我终身难忘并将影响我一生的经历。”该纪录片完成后片长约九十分钟,除在影院放映外,还将制作成电视版和DVD发行。
    1997年,影片的主角张纯如用英文写出了轰动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让欧美读者翔实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2004年8月,张纯如飞往肯塔基州采访,但一抵达目的地就病倒了,住院治疗三天后飞回旧金山。工作不顺让她很沮丧,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她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很快又埋头整理写作材料。此后张纯如精神状态时好时坏,9月就有过一次自杀的苗头。到10月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恶化,无法照顾幼子,夫妇俩将儿子送到伊利诺伊州的外公外婆家照看。纯如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要求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她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遗体葬在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张纯如的突然辞世,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国人感到震撼。她留给了我们一段难忘的记忆,所说的记忆,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张纯如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她写下的历史纪实著作《南京暴行》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影片分析:
        1.多重叙述层次中的“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叙述手法,又称“情景重现”、“真实再现”、“现场模拟”等。电视节目中的“情景再现”最早见于纪录片领域,随后渗透到其他各类节目形态中。“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我们知道,在缺乏现场资料的情况下,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论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而“情景再现”,正能起到弥合“叙事断点”的作用。
    在影片《张纯如》中,“情景再现”自始至终贯穿首尾,片中既有演员扮演张纯如故事的剧情式展现,也有张纯如及其家人、好友生前接受采访的影像资料,更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证言及历史资料展现,因而是一部很难具体归类的多元复杂文本。有观点认为,“情景再现”是一种虚构文本才会采用的手法,运用在以“真实”为最高宗旨的纪录片中会损害影片的艺术真实性。不过所谓的“艺术真实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艺术真实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基元)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关系:或是创作主体幻化出一个非现实的、精神性的,但包含着艺术家真实感受与体验的假定性意象世界(作品客体),它对于创作主体具有真的价值;或是鉴赏主体能对非现实的、假定性的意象世界(作品客体)进行创造性的积极体验,感受到其中真的价值创作。艺术真实的全部秘密都包含在这一主客体价值关系中”【2】。具体到影片《张纯如》中,创作主体(编导)已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最大限度的投射到了创作中,因而从主体方面而言,《张纯如》的“真”不言而喻;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也一定能感受到影片摄人心魄的真实力量,所以,情景再现没有削弱《张纯如》的真实力量,而是有效的加强了这一力量——当然,历史是被叙述出来的,真实总是被某种特定话语所建构的,纯粹的、不带有人性主体介入的“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张纯如》也如是。
    事实上,从叙事学上来看,《张纯如》中的“情景再现”也构成了影片的一个独特的叙事层次。按照热拉尔•热奈特的定义,“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3】,影片以《张纯如》自杀开始,此时的画外音开始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年轻女子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生之旅,然后又不断的插入不同受访对象的影像资料,事实上,这一个个受访资料就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层(元叙事),而“情景再现”在若干个叙事层中起到了贯穿首位、勾连全片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张纯如》中的“情景再现”所在的元故事层与全片的关系正如热拉尔•热奈特所称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元故事事件赋予第二叙事解释的功能。【4】
    而按照安德烈•戈德罗和弗朗索瓦•若斯特德观点,《张纯如》中那个叙述的画外音事实上也构成了所谓的“大影像师”的声音,与通过受访者所体现的明现叙事者身份的声音一起,使得《张纯如》全片在“陈述”和“叙述”两种叙事机制中来回穿梭。【5】

    2.大屠杀话语中的独特影像
    当然,无论采取怎样的叙事手法,影片的叙事立场是清晰可见的——这一立场首先在创作者那里得以确立,然后通过观众的观影经验被体验出来(此处的“观众”仅指普遍意义上的观影者,有特殊经验者不论)。
    二战以后,大屠杀话语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活跃部分,在诸种大众文化形式的叙述中,大屠杀的整体身影被建构出来,用大屠杀幸存者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姆雷•凯尔泰茨的话来说,“我们只有在美学想象力的帮助下,才可以对大屠杀,这个不可思议的和令人迷惑的事件形成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6】当然,影视艺术便是公众们最常借助的“美学想象力”形式,从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开始,经由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波兰斯基的《钢琴师》的普及,世界电影艺术长廊中已经有了一道独特而又苦涩的“大屠杀”风景线。
    不过必须指出,西方电影界的“大屠杀”几乎仅且仅指纳粹对犹太人的作为。在英语语境中,使用“Holocaust”一词来专指纳粹的屠犹行为,而“Holocaust”又与希伯莱语中的“Shoah”相对应;而提及南京大屠杀时,英语世界基本上都用“Massacre”来指称。相而言,“Holocaust”(Shoah)带有极强的宗教文化意涵,有献祭、牺牲、殉难的强烈意味(不过也正因为此,亦有不少犹太人反对使用“Holocaust”或“Shoah”来指称纳粹屠犹事件,因为这会让人联想起《圣经》中犹太人的负面形象而冲淡了纳粹的刽子手色彩)。但总的来说,“Holocaust”(Shoah)词义中的强度和震撼性都是要远强于“Massacre”的,因为小规模的群体争斗所导致的死亡事件(甚至黑帮火并)都可以用“Massacre”来指称。可是在英文语境里,南京大屠杀通常都是“Massacre”。此外,另一个英文语词“Genocide”主要指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事件,如殖民者对土著人的灭绝性杀戮、近世卢旺达和巴尔干地区的种族清洗,都是“Genocide”;至于红色高棉匪所实施的夷所思的大屠杀行径,有学者称之为“Auto-genocide”,意指某一种族对内的“自我灭绝”。
    值得一提的是,张纯如自己的著作正标题使用了“Rape”一词来指称发生在南京的那场大屠杀,这个词更加带有劫掠、浩劫、蹂躏的意思,而在副标题里,张纯如直接使用了“Holocaust”来形容那场被西方主流话语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个中深意,放在英文语境里显然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较于大屠杀(即纳粹屠犹)事件在西方主流话语中的反复表述,“南京大屠杀在这个话语中始终处于被遗忘和搁置的状态,印证了操控和复制这个话语的内部机制的集体意识的局限”【7】。具体到电影界,中国影人虽有多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问世,可惜未能起到跨国传播的作用,遑论影响主流西方话语?于是,由西方人自己制作的《张纯如》在这个极不正常的大屠杀语境中的意义就犹为明显。因为在当代社会里,“随着大多数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得到了一长串复杂的因果和功能依赖关系的中介,道德困境消失在视野之中,而做进一步检审和有意识道德选择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8】,也就是说,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冗长的生产链条使得个人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大了,这种前所未有的距离显然造成了西方观众普遍存在的对南京大屠杀的道德盲视——他们“看不到”南京大屠杀,于是他们也自欺欺人的以为不用承担任何道德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看起来符合视觉法则。靠近眼睛,它就是庞大而厚实;随着距离增大,对他人的责任就开始萎缩,对象的道德层面就显得模糊不清。直到两者达到消失点(vanishing point),并逸出视野之外”【9】。因此,《张纯如》的问世也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消弭西方主流社会与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遥远距离,强迫西方主流社会近距离凝视南京大屠杀事件,从而拷问他们的道德良知。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论述并不代表对《张纯如》所揭示的历史事实就只能不加处理的接受,长期以来,“我们在考察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事件之初,就将它设定为一种事实,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找寻、求证这样一个单一化的事实。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问题推进——如果我们对目标进行反思的话,会发现这个目标实在寻求过程中被不断建构的”【10】——自然,影片《张纯如》也参与到了这个建构过程之中。

        3.对女性知识英雄角色的塑造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张纯如是个弱女子,而且在美国社会中属于少数族裔——中国移民。所以严格的说,张纯如的身份并不符合“白人、男性、中产阶级”这一美国社会的主流身份符码。
    女人是两性关系中的弱者,战争来临,女人也成了最悲惨的受害者。从影片《张纯如》来看,也是如此——但更为吊诡的是:承担起拯救女性受难者重任的还是一个弱女子——这么说绝无诋毁其他历史工作者,特别是片中曾经采访过的那些男性受访者的意思,而是单从影片文本看来,完全是一首女性意图拯救女性、但女性拯救者最后又以身殉道的凄美悲歌。
    西蒙•德•波娃曾说过,“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1】。从这个观点来看,张纯如在《张纯如》中没有什么女性身份表现出来——张纯如几乎没有承担起任何人类文化所赋予的“女性”职责。诚然,张纯如的丈夫在片中接受访问,不过对于他与张生前的夫妻生活或者爱情经历,《张纯如》未着篇幅(这里可能也是影片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因为影片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张纯如因不堪心理压力而自杀,其夫似乎未起到及时开导的作用,而且张长期在外调查取证,可能疏远了与丈夫的关系);此外,张纯如儿子的出生也曾被影片提及,但只是作为张忘我工作无心家庭的一个例证;于是,在整部影片里,张纯如与小家庭的关系只是若即若离,真要细究起来,她与父母(大家庭)的关系反倒显得更紧密些——而这种“女儿”的身份也直接投射为张对“中华民族的儿女”这一宏大的身份认同感。
    从《张纯如》影片来看,张纯如只是一个近乎疯狂的历史研究者和作家的身份(同时,她的“无根”漂泊状态意外的反讽了她的中国裔出身),当然她的女性敏感也让观众们对张纯如的不幸有了更多的关怀。在影片中,受害者很多都是女性,一直都以苦弱、无助的形象出镜受访(张纯如在片中亦曾感叹幸存者现今生活的窘迫);而那位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男性日本右翼作家,则采取了某种咄咄逼人的态度,从而令人生厌——当然想要抵赖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他必须得采取一副无赖嘴脸才成。
    当然,女性的身份也给《张纯如》抹上了一层柔美的色彩,片头便是张纯如在海边漫步的情景,其间悠扬的歌声响起,金色的阳光撒满沙滩,不禁让观众们对这位女性知识英雄充满了艳羡,而此种情景与张最后的自杀相比,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民族的苦难压在一个弱女子肩上,当然会把她压垮。

    注释:
    【1】刘美玲《<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张纯如精神的延续》,载《艺术评论》2009年第6期,第76页
    【2】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91页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8页
    【4】同上,参见第161页
    【5】参见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事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7~63页
    【6】《未损坏的大屠杀文化》,布达佩斯1993年,第22页
    【7】李洋《大屠杀的目光伦理》,载《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第59页
    【8】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9】同上,第251页
    【10】王炎《奥斯威辛之后》,三联书店,2007年,第123页
    【11】波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3 ) 与其说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不如说是张纯如的个人传记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看,害怕自己无法面对那些沉重的画面。

    看完了,与我原先以为的有点出入,但是依旧震撼。

    是了,这样的题材,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都足以让每一个人喘不过气来。因为,那是一段真是存在的历史。

    不管怎样,张纯如给了我们和世界一个近乎完整的视角,去了解那些逐渐模糊的事实。

    逝者已矣。

     4 ) 人间地狱

    张纯如是一位美女,她的影像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在结尾那精彩的演讲结尾,她说出了很多人说不出的道理。

    电影中那个日本右翼作家斜着眼睛发愣,他面对张纯如的提问,回答僵硬而虚伪。那些讲述当年让人心寒的往事的老人们,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悲伤。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血和泪,它们淹没了每一个看电影的人。

    张纯如的抑郁症不仅是因为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还因为她对人世间的善良真知泯灭的无法面对。人类有时真的是邪恶的动物,不断地自相残杀,愚昧、无知而又暴力。

     5 ) 恍如昨日的近

    我不是南京人,南京大屠杀我从小就知道。如今我身在南京,走到每一个角落仿佛都能得到历史的提示。听着身边人们的叙说,看着大屠杀纪念馆那些真实残酷的再现,大屠杀对我而言变得史无前例的近。这是一段无法也不能抹去的创痛记忆;一道永远无法痊愈的丑陋疤痕;一个谁也不能忽略和试图掩饰的事实……殇。

     6 ) 逃避到什么时候??

    首次发影评贴,注:为转发 (PPS上看到的影评,为历史,为爱国,不得不转)
    --------------------------------
    前面评论的。张纯如写的东西是为钱?为名?。前面恨共的。就算没有******。你是过军阀混战?殖民?还是腐败的***?你知道国名党卖土么?。抛开这些不说。我只论(每个人都该忘了历史?)草。历史不容遗忘。忘了历史。你还是什么?英国人曾惊叹过。他们的祖先还是猴子。我们的祖先却早开始著作。你要忘了?继续去当猴子?或是放弃了5000年的荣耀与传承?为何5000中国不亡?为何犹太名族亡国千年却还未亡种?文化不亡!历史未忘!日本人说过。征服中国要先征服青少年。灭亡中国。要亡历史!当日本的占领殖民地。你知道他们首先做什么吗?交孩子学日语说日语。毁坏书籍。妄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炎黄。龙的图腾。[+展开]有人说是假的。是中国人在炫耀!这是外国在嫉妒。有中国人自己不承认!因为你们在自卑!!!我泱泱大国5000年。即使落伍100年。但我不会自卑。只会骄傲。因为炎黄的传说是我们远古的记忆!每代人都不曾遗忘。疗伤的最好方式是遗忘?你明白知耻而后勇么?幸存者会痛苦!苦什么?中国太弱!日本太残忍!要我们不去接伤疤?逃避有用么?还是等待下一次落伍和侵略?。你知道为什么许多慰安妇要讨回公道?她们不痛苦吗?她们不耻辱吗?叫我们忘记???如果是你的姐妹被侮辱?懦弱的人才会忘记。强者只会复仇!我们正需要纯如这样的勇者站出来提醒那些愚昧。麻木的人。看看电视!可笑。大街上施暴居然没有见义勇为?中国人太多了。难免会有许多砸杂碎。*。汉奸。但是日本人也多?除开了他们的残忍和淫 荡。至少他们比我们团结!我讨厌日本人。我一直认为我们两个名族之间的仇恨必将以其一的灭亡来实现。但。我不得不说。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是日本人。至少他们有追求!他们一直在追求灭亡中国!!追求军国主义。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做什么。发展军队。建造准航母。参拜神社。而我们的现状却很难堪。很多人还嚷嚷着忘记历史!你们知道吗!我每次接触南京屠杀都泪流满面。我一个大男人。很疼。。恨!。恨它太狠。恨国人不争。诅咒是没有用的。中国人的传统有一点:拜天地。敬鬼神。最重要是崇祖先!!!每当我心中想起大汉北击匈奴。岳飞冤死。每当我想起屠胡令。想起名族英雄。他们是为什么?为了中华名族!我要告诉那些恨共的人。我不是拥护。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明白吗?爱的是我们5000年不亡的历史!5000传承的民族!民族恨!!!!政府至多几百年一换。民族还是民族。华夏的恨......让他们用血来偿还吧。只为那战死的百万将士。冤死的千万平民。谨记:历史不容遗忘。让它刻骨铭心。万里长城十亿兵,国仇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虎狼骑,铁马扬戈踏东京!

     7 ) 渴望历史的真相在时间的推移中被真实的揭露出来

    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真实记载。
    此片承载着太多太多,让人看后觉得很沉重。
    比《南京!南京!》拍的要更加深入人心。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更应该多拍这种题材的片子,
    来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纪实摄影和纪实影片,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不可言语的地位。

    历史的真相在时间的推移中被揭露出来。
    同时我在思索一个问题。
    片中提到张纯如小姐也曾接受到恐吓。
    她的死因被定为是抑郁。那么抑郁的主导因素是来自于哪里?
    是否和恐吓有关?是否有不知名的敌对份子和政治因素致使她死去?
    她最后一通电话打给友人,在留言中呼喊到“救我”。
    友人回电话时,发现是一个宾馆的号码,
    并表示张小姐已经退房?
    她为何要在宾馆中打那样一通电话?
    她为何要发出求救信号?
    单纯的因为抑郁导致她有种种不寻常的行为,
    还是这其中隐藏着什么重大的原因。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张纯如的编辑曾发表一份声明,
    证实张纯如患上忧郁症。
    而中国传媒普遍认为她生前活在日本右翼势力恐吓阴影中,
    不堪精神重负而弃世。

    无从得知张小姐当时发生了一些什么,到底遇到了什么?
    渴望历史的真相在时间的推移中被真实的揭露出来。

     8 ) 张纯如,铁骨铮铮的华裔,现代中国的大哲。

       阅读《南京大屠杀》之后,精神如蚂蚁咬噬一般,千种思绪和情感无以言表。
       张纯如是真正的哲人和史学家,是正义的卫道士,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伎俩,是超凡脱俗的圣人,是不受任何腐败教育所影响的自由人。
       正如片中所谓,无论是美俄,欧洲,还是亚州各国当代政府,都不愿意提及此事,为了使一个看似美好,其实狗屁的“友好邦国”的邪恶理论。他们一起改造历史,妄图抹杀过去。此外,愚民教育、功利主义、官僚腐败等等问题,使得现代中国人变成了新文明时期的奴隶,如同死人废人一般。
        张纯如的出现未给半死不活的大陆人一剂清醒,但是却唤起了众多忠义之士,民族卫道者的出现,不管是否能够伸张正义,平反惨案,还是创造奇迹,改变现状,但都是值得可喜可贺的。在这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像张纯如这样的大智大勇的大家是难出一二了,为世道可惜啊。

     短评

    致敬张纯如女士!中国缺少这样有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者遍地都是。

    3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力荐

    D9碟,但版本不好,写在这提醒自己到时候去换版

    5分钟前
    • 一Drizzt三
    • 力荐

    同一个命题,有的人便显出他的可耻之处来。

    6分钟前
    • shawnj
    • 力荐

    看了《拉贝日记(图书版)》,我鄙视陆川桑;听了幸存者们的回忆,我强烈鄙视陆川桑;看了张纯如的故事,甚感陆川桑连被鄙视的资格都不配了。

    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纪录片制作的太平庸了,电视纪录片的质量。但是张纯如太值得人敬佩了,最恐怖还是她因为回顾书写下南京大屠杀而导致她整个人的崩溃,难以想象这种人性之中与生俱来无法压抑的罪恶与血腥,竟然活生生的摧毁了一个人的意志与性格,这是一种多么绝望与强势的恶啊!

    13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中国人都该看看

    14分钟前
    • seanlee
    • 推荐

    Our needed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humankind.

    17分钟前
    • 安非
    • 推荐

    如果不是张纯如,它真的不值五星

    18分钟前
    • 讨厌
    • 力荐

    一个很有担当的女性。涉及这类题材的影片真的不要弄得太花里胡哨的好。

    23分钟前
    • sofunny
    • 力荐

    这电影就像一个大广告,真正的好坏看了书才知道

    27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张纯如。

    30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日本,你曾经做过什么

    33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掩面

    38分钟前
    • 木阿瞳
    • 推荐

    绝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40分钟前
    • 低头吃草
    • 推荐

    太沉重了

    44分钟前
    • feather
    • 力荐

    My weapon is my word

    48分钟前
    • Mingo
    • 力荐

    深夜看这么一部片子真是虐心啊。她问出疯狂何时结束?但这却是她自己疯狂的开始。她把整个历史的罪责都抗在身上,反而压垮了自己。

    52分钟前
    • 王家祥悉达多
    • 推荐

    一个伟大的作家,背负了60年前的伤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了全世界的遗产。

    55分钟前
    • 不是大野
    • 力荐

    真的有人会为了艺术而研究进而癫狂 进而自杀。一个华人能够如此真的让人感动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肉体精神折磨而坚强活下来的人 不过可悲的是由于这个国家 让小鬼子很多人直到现在都不承认血的事实的存在。咬牙。

    60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BGM很棒《A Song for Iris》--岑宁儿“是的 我必须写 即使更糟糕我也要继续写你看看 那些幸存者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我必须要把那些暴行公诸于世跟他们的遭遇相比 我的不值得一提”

    1小时前
    • 铁丝儿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