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台湾2011

    主演:王文兴 

    导演:林靖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1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2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3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4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5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6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16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17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18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19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每一夜,小说家和他自己搏斗,在斗室内,像挖掘壕沟那样地起运着胸膛内的土……  《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图书馆内密排的书架,校园参差的花树与歧路,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一己之见,犹如雕凿精神的枣核那样,精工地将情思翻译为记号,再翻译为文字。王文兴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

     长篇影评

     1 ) 一直写而已。

    一直写而已。

    昨天观《他们在岛屿写作:背海的人》,关于台湾老作家王文兴。此人早成盛名,之后自创语法文字,小说遂艰涩不能读。耗七八年写成长篇,《背海的人》。如今老矣,还在写长篇,已写七八年,预计十年完成,他笑说,也知道人间事一切都不能预计。也要自己活得到十年吧。

    纪录片是散点式,寻找关键词,拼凑成一个大致的印象。我以为是一种尊重。晚辈对长辈的,“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你,我只能纪录下我眼中当下的你”,那种温和的尊重。也像是印象派作画,点出斑驳的色彩,色彩之上还是色彩。色彩和色彩叠加,慢慢的也有了轮廓。人的轮廓。

    每天写三十五个字。在家里辟出极小一个角落,如牢笼,作为写作室。那不是书房,因为没有书。岂但没有书,也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没有美食,没有旅行,没有子女。我想,大概也不允许有爱情。并非不爱不懂,他很懂,中西方的音乐绘画电影都相当懂,爱现代设计,爱珠宝,也爱天然草木,爱猛兽。他戒掉了一切生趣,将光芒收拢在心里。做一件事,写作。

    他敲击书桌,攥笔如顽童,砸,凿,拍打,撕毁。观之如癫狂,但神情冷静。他是先将想写的内容形成韵律,录成音谱,然后再一一对应,找出准确的文字。思想到文字,是一层转译,他觉得不够,要两层三层的转译。过程越复杂,时间越漫长,文字越考究。如此每日三十五字。

    如是艰难,为了戒去文字的平熟流畅。
    宁拙勿巧,宁生勿熟,宁重勿轻,宁脏勿洁。

    他说写长篇要求一贯之。一贯之习性,一贯之节奏,一贯之气息。也就是说,要将生活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他还说,长篇小说,当然是写百态。这两者矛盾吗?生活蜷缩到小小的一间囚室,怎么见百态?因为,世间有百态,一个家,一种生活,一个人,一颗心,也有百态。一粒米,一颗光,一缕尘埃,也有百态。

    老爷子的神态很有趣。像一颗老龟,缩在壳中,久久徐徐探头出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好刺激,露出洋洋的欢喜。他在壳中凿字。在自己的壳里,用自己的骨牙,凿字。消耗得血肉枯竭,所以文字才能如筋如骨,难嚼难咽。

    写作的方式,也是写作的一部分。
    写作的传说,也是写作的一部分。

    有人写作如同酒神,纵情挥洒,有人写作如苦行僧,刺血写经。在我看来,本质是相同的。

    一直写而已。

    死而后己。





     2 ) 文字的雕刻者

    写字的人是建筑师,将胸腔里的土运送到纸上,烧制成文字的砖瓦,建房筑屋。有人造得快,有人则慢;有的造得工巧,有的相形便显拙劣。新近看得一部纪录片,叫《寻找背海的人》,得幸与台湾老作家王文兴先生相遇。在我极窄的视野里,老先生是我所知的最严苛的文字建筑师。
    老先生称他写作的小屋作牢房,一是因其小,四四方方似一个豆腐块,仅可立锥;一是因其简陋,一扇窗、一桌一椅,及笔和纸,此外别无他物。每天,他在这个“牢笼”里待大约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他最珍贵的雕刻文字的时光。老先生在语言上极有追求,不肯乱下一字。写作时,他先是构思,即要写什么,将自己今天预备要写的内容以大纲的形式记录于纸上,接着便开始动笔。这动笔,还不是写字,而是画线。他画线是要画出文字的声音效果,到他觉得满意才落笔写字,将符号转换成文字。写完,还要再回过头去重新斟酌。两个小时过去,纸上得三十五个字。一位年轻的女作家,毫不掩其敬意,叹王文兴之写作就像在进行一场仪式。
    “中国语言的一个特点是有‘四声’。‘声之高下’不但造成一种音乐美,而且直接影响到意义。不但写诗,就是写散文,写小说,也要注意语调。语调的构成,和‘四声’是很有关系的”,这是汪曾祺之语。王文兴先生先在纸片上画线,正是为了追求语言之音乐美。
    作家苇岸在他《最后的浪漫主义》一文中,说黑大春作诗,苦心孤诣,十年磨剑得诗作几首,却是字字珠玑。王文兴老先生即是以诗人作诗的态度来对待小说,长篇小说《家变》历时十载;《背海的人》经二十五年辛苦打磨方成。
    普鲁斯特毕二十年之功写就的《追忆似水年华》,成书出来知音甚稀。王文兴的作品似乎也是相同的命运,他的文字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著称。
    因其在语言上求新求异。
    “写文章最忌平熟,”柯庆明教授说,“就是你的语言跟大家平常讲话语言或平常写的语言一样的话,福如东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个东西就是属于陈腔滥调,所以大家就会匆匆读过去,根本不要花脑筋。可是你假如有一点点不平熟,你要让人家去想,你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譬如我我这次看(王文兴)的:‘一天,他的父亲兴奋奋地回来’,在兴奋后面又加一个‘奋’字。‘秋芳—毛毛,我今天遇到一件想也想’应该习惯的话用‘想不到’,结果他用‘想不至的怪事—Hey’这个是英文,‘你们试猜一猜’,他就用‘&*%¥(一串日文)’,是日文里边的‘看’,‘你们试猜一猜&*%¥(看),保定你们没法猜着’。那,我觉得他的美学典范,拿到古文运动来讲是完全合理的‘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他是这样一个人。”
    有一位青年问王文兴,为什么在表物事时他好用“牠”,而不是“它”,老先生回答:“如果不用动物的‘牠’就是用宝盖的‘它’,但是宝盖的‘它’,印象里这个字又念‘tuo’,然后这个字形很宽很大。又是念‘tuo’,字形又这样,太强调这个字的重要性。而当我用这个‘牠’的时候,显著性会减弱。”有一册书,老先生是不离身的,那便是唐朝诗人孟东野的诗集,孟郊有“诗囚”之称,因其与身为仇,精思苦吟,为一字一句几要呕出心肝来。又因东野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心中抑郁,故所作之诗内敛深沉。其美学追求与王老先生之心意深为契合。
    字词句是建筑纸上王国的砖瓦,王文兴用他精制的、殊于众人的材料,建筑的王国必也是风景迥异的,随意摘取其小说里的两段话,便可于管中窥得一斑。
    其一是:
    时间过去了有几几及两年之久,是一个父亲仍是还没有回来。然而在范晔现在的家庭里边,他和他之妈妈两个人,简单地共相住在一起生活,似乎是要比他们从前的生活,较比起来仿佛还要更加愉快些。关之乎隔不久,他应该再外去寻索,他的父亲的安排及计划。这一个做儿子的他几乎可以说,都已经就要忘记掉了。
                                                                                                                                                                                                     ——《家变》
    其一是:
    很黑,不仅仅房屋里黑,屋子外头也同样浓厚的黑。那一方像豆腐干大小的透气窗眼,我现阵寻找牠也找不着牠在那向。室内,跟室外,两处地方的界限,全然已分不清在哪地;墙在哪儿觉也都觉得牠不出来。小蜡烛残梗刚刻才灭去。我是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异常仇视光线的人。经常在房屋里头的时候,白天时,我都特爱喜房内暗暗的才成。至若是夜暗,则更要特黑特深特好,爷就尤其顶讨厌那半黑则又不黑,说灰却又不灰的夜晚。
                                                                                                                                                                                              ——《背海的人》
    观之这两段,不合文法之句子比比皆是,更不用说与我们平常说话习惯相较比了。正因如此,他的语言才被人批评是佶屈聱牙。若将他的文章放到古板的编辑跟前,批阅出来,必定是满目疮痍。王文兴用他的一支笔,将语言的秩序打得稀乱,正如张诵圣教授所言,秩序打乱会给人造成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恐怕让许多人会感到不适,但我十分认同张教授的说法,她说这种打乱是在“更深刻的一个层次上的颠覆”。汪曾祺先生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文学的语言的问题,说汉语的表达日趋简化,缺乏美感。王文兴先生的文字,在我读来,却是余味悠长的,是可诵可读的。因其遣词造句别出心裁,且音韵优美。
    在锻字炼句之外,王文兴先生于文体上他同样树立起了他自己的美学标杆。他说从前用流利的白话文写作,他对自己总也不满意。直到后来读英语原文的小说,才渐渐悟到一种合自己心意的文体,即以抒情诗、散文诗的写法来创作小说。
    前阵子,于偶然间,读到一篇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的文章,叫《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以木心先生为例来阐述文体之重要性。惜我阅读范围之窄令人汗颜,只于网路上零星拾得木心先生几首小诗和几篇散文,于孙郁先生文章之要义只能有一个很浅层的理解。直至前日观得《寻找背海的人》,再回过头去将文章翻出来重读,心底似乎才能够产生更多一点共鸣。
    木心先生说没有文体的文学家是有缺欠的,“文学”是个形式,内涵是无所谓“文学”的。但是文体,不是一己个性的天然形成,而是辛勤磨砺,十年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圆熟,片言只语亦彪炳独树,无可取代。
    王文兴先生便是如此,给自己一个很大的自由,在文学的世界里上下求索,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文风。如李欧梵教授所言,读他的文字便知这是王文兴的。他语言自出机杼,所以他之文字便与人产生出一种距离感;文体上以抒情诗的笔法来创作小说,故其文蕴藉优美;想必其古文功底也是较深厚的,于字里行间氛氲一股书卷气。
    孙郁说木心是一个以美的精神对抗平庸的行吟者,这句话拿来扣在王文兴的头上,我认为丝毫不嫌过。他书写之内容是平庸琐碎之日常,但却一点也不叫人感到枯燥。姑取他短篇小说《草原底盛夏》为例:
    “荒地上,蒸腾起了一片蒙蒙底灰土,混合在阳光里;隐藏在灰土中底是,许多条慌乱底、奔跑着底人影,他们挺起胸脯、收住了下颚,一动不动底立正站住。那许多条笔直底身躯,在地面上,投下了笔直底黑影。有一阵子,使得那个军官也不能分得清楚,这一群属于他管辖底士兵,是否在一瞬间已变成石人。惊讶,和一种轻微底恐惧,使他发出下一道命令底决心遭到了延搁。未经过多久底困惑,在这尚掺和了灰尘底阳光下—他振作起自我,发出一道命令—于是,好像生命灌注进这些根本没有生命底石柱。他们开始活动,每一个横排乃都一致向右转,向左转,一致抬高脚步,如操练底种马,续续底弯腿运动。”
    其实这一大段话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讲一个教官带兵在荒地上进行操练之事,不过是人世百态中一幕极其平常的景象,他却能写得这样灵动饱满。究其原因,一是先前所说文体的创新。一是他观察很深、体味很深。老先生虽年逾古稀,但一颗真心仍保存很好,敏感如孩童。他外出一回,看到鸭子欣喜,看到野花欣喜,目之所及都是美好。老先生的夫人说每回他们出去,站在珠宝店门口名牌服饰店门口张望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他喜欢那些物什的设计。平常的物品他若喜欢,就要买回来。他们家浴室挂着一柄汤勺,不知道的人或许会觉得奇怪,其实这就是个装饰,老先生喜欢这把勺子的设计,便买了回来,家里没处挂放摆设了,便只得挂到浴室。此外,他收藏了许多广告纸片,因喜爱上头的图片。在他眼里,或许没有庸常之物之事。他说自己不常出门,因每回出去给他的感受都太多消化不来。
    此外,他写景的文字具有日式动漫的质地,十分叫我喜爱:

    同安街是一条安静底小街,住着不满一百户人家,街底中央微微地收进一点弯曲,尽头通到灰灰底大河那里。其实我从河堤上看下来,同安街上没有几个行人,白底街身,弯弯底走向,其实也是一条小河。这是我十一岁那年底安静相貌。在那个时候底同安街,可以看到花猫,尤在短墙头懒懒底散着步,从一家步到另一家,街中是满眼的翠绿,清芬的花气扑鼻。
                                                                                                                                                                                                  ——《同安街》
    他继续朝右步行,看到一株草上叶面内含沾四五晶莹珍珠。在那边有一株美人蕉,冒出鲜黄的话,像一条罩下的黄手绢!是后他再向前走,见到何其雅悠的河水,(便践上陛石对下方看)但见该河水并不忧伤,而乃清新、闲静。桥在过去之右方,不似白日似打算盘上,横行黑珠滑动着人马。而今都没的,在眠睡中。陡间白日自山背冒升,金芒乱放,照的大地一片金色!
                                                                                                                                                                                                  ——《家变》?
     
    老先生说:“人生必须做一件自己认为可以度过人生的工作。如果没有什么来填补的话,那是空洞的,这个空洞就是寂寞。填补完了以后,作品有什么后果,是正面,是负面,完全不在考虑之列,最重要的是填补这个过程。”可见写作之于他,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需求,不为显耀文坛,也不为换取五斗米,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获享一杯创造的快感,如此,方能入于无人之境,充分舒展开自己创作的羽翼去践行自己的美学理想。

     3 ) 關於王文興──每日僅寫35個字的作家


    一個七十幾歲的作家,長篇只有《家變》(其實也不長)和《背海的人》兩部,其餘是早期的短篇以及一些零碎的隨筆,因為他每天只寫35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字。導演很巧妙地用一系列可以更加認識王文興其人的「線索」把電影串聯起來,可以從眾多受訪的年輕作家、資深教授口中得知,王文興是一個「難懂」的人。

    Clue #1 每天只寫35個字,鏡頭捕捉下來,這35個字實在得來不易,他要在滿桌的碎紙片上用線條標示每個字的音韻走向,反覆搥筆、推敲(真的是用筆去猛敲桌子),是竭盡全力非常耗費元氣的創作過程。

    Clue #2 當年王文興就讀台大英文系的時候,四年時間,大約有一半都在圖書館度過的,他說上課的時候他都在圖書館,下課了才看到他的同學來到圖書館。其實我的第一反應是:那麼他是怎麼畢業的?果然是那個年代尊崇的是學術真有成的仙風道骨,而不糾纏在「出席率」上面?看到他在台大外文系圖書館找出一本本當年看過的書的時候,我真恨不得在地上挖個洞掉進去把自己埋起來!那美好的系圖書館,我才利用了少得可憐的幾本書?現在想找一本英文書來看要花多少錢,不熱門的那些,想買還都買不到,當年自己真是荒廢得太不像話了。

    導演依據這些線索,一點點累積對作家的瞭解,慢慢想出更好呈現作家作品的方式:
    有一幕是王文興朗讀《背海的人》片段,配合鋼琴、小提琴和薩克斯風的演奏,完全把人物獨白思維的節奏和氛圍呈現得淋漓盡致,真的讓我看得很過癮,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小說語言裡面的那些「的的的個個個」,還真的運用得非常合理。

    順帶一提,王文興以他小說語言的奇特著稱,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可以體會到他說的這段話:

    「幾十年下來我給自己很大的自由,走這條路。這個很大的自由不是標新立異,對我來講;而是絕地求生,是一種困獸之鬥。」

    我從圖書館把《家變》借回來了,卷首他的自序裡面有一段話,我也摘抄在這裡,因為我說再多、再怎麼概括,他的脾性特色,總是由他自己的原話來說更好:

    「任何文學作品的讀者,理想的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過二小時。作者可能都是世界上最屬『橫征暴敛』的人,比情人還更『橫征暴敛』。不過,往往他們比情人還更可靠。
      一小時一千字。你覺得吃驚嗎?──你也吃了一驚了!」

    (我注:此處回應序文開頭他說自己因為《家變》成為暢銷書而大吃一驚。)


    P.S.《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我知道已經在香港上映了,不知道大陸有沒有機會。我自認為已經把最好看的兩部看了,另一部是之前在舊blog寫過的關於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請大家有機會真的要去看。鏡頭的美感來說,《化城》拍得非常幽深,但是兩部同樣感人,因為魅力99%都來自作家本身。

     4 ) 标记

    1.乔伊斯 《一个艺术家的画像》:不满现实,用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

    2.西洋小说,19世纪俄国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 i《罪与罚》:内心世界的重要

    3.《包法利夫人》/ sentimental education 其最好的一部作品

    同安街——小说《欠缺》/FLAW

    4. HEMINGWAY 形式和文体

    5.康拉德

    台湾人对大陆怀有的情感。——游黄山、文殊院

    对空间的描述

    认准一条路,要一直走下去。好比画画要一直画,不停地练习、不断地感悟;好比吉他,要不停弹奏、不停训练指尖和手势;好比写作,要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和动笔;好比拍照,要不停地练习;好比下围棋,也要不停地练习、找人博弈。

     5 ) 你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

    查紀錄片簡介時設想應該是大路貨的勵志紀錄片想著最近也確實急需一些「雞湯」,觀看下來結果是遠超預期。片子用「線索」串起王文興與寫作發生的故事,也正是通過這些線索讓我們逐步了解這個作家,從表象到精神內核。與其說是我起初認為的「歌頌精神」,不如說是「嘗試觸碰」———但很有可能什麼也摸不到,就像他的文字一樣,是有距離的,有緣之人才方可被他允許進入他的世界(所以現場一起觀看的人待影片播放到一半也走了大半的人了)。

    片中有個線索是「牠」字,有個學生問他為什麼不用「它」而用「牠」,王文興認為「它」太過張揚而強調了。聯想到他後面執筆寫作時要用筆「敲/劃出聲音」,自己所寫的文字可以通過音樂的音調和朗誦語調的不同進行表現,我想王文興想要表現的每部作品,每段話,甚至於每個文字都是有具體的「形」的,它們不只是浮於紙面上的寥寥數筆,而是在尖銳的協奏曲中肆意揮灑的草書中舞動的情感,跳躍、奔放,富有力量,是一個個存在於他世界裡真真實實的生命,所以牠們會說話,具有脾性。我想起片中說的「密度不同」(忘了是描述王文興的世界還是指他輸出的文字),也許王文興在執筆時字字斟酌(兩小時也只寫了35個字)就是在想方設法構建一條管道,讓兩個「空氣密度」完全不同的世界產生短暫交集,而這場交集又力求保持住那邊的一切最鮮活真實的模樣,所以才會常常「難產」吧。

    他確實不同於我以往了解的作家,那些日產千字的文人。他對生活的感觸有太多太多,甚至是不需要出去采風都能激發靈感,但這一切落在紙上居然也只值幾幾字。不知是不是他想表達最極致的感受,而不是事無巨細(我猜想他是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此外他很專注於創作「新文體」,不知道這是否又是這個世界與他的那個世界進行溝通的必要,他很擅於從平常事物比如工藝品、音樂、書畫、動物等,看到其背後的「靈魂」(或是和人的共通之處),可能用現代的白話文確實無法刻畫到點上。

    應該算是第一部完整看完的人文類紀錄片,而且也是首次嘗試和別人一起觀看的紀錄片。感覺比自己一人看會專注些。

     6 ) 王文兴.写作.纪录片

    之一 王文兴

    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对于我,我相信,也对于大多数人。影片以这个陌生的名字为起点,纵行21个线索,横涉朋友与生活居所,徐徐道来。

    王文兴是谁?生于福建,居于台湾,先后发表《家变》、《欠缺》、《背海的人》等多篇长短篇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写法。这些是他,却又不是他。他不等于地名,不等于作品,不等于文坛地位。他是他,是行走时的他,是写作时的他,是看海的他,是朗诵的他,他是由生活中无数个细小甚至琐碎的片段组成的他。在影片中,他的朋友、学生、妻子都对他有过评价,抛开大部分对作品的认识,几处对其本人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个特别的人。”我一直觉得用“特别”来形容都是一种褒义。“特别”和“特立独行”是不同的,“特立独行”总有几分自我标榜的味道,但“特别”是站在那里,他就是他。本来人人都该是特别的存在。但是经过了岁月的工厂,大多数人不是四十不惑,而是自以为智慧,但做着重复雷同,含义不明的事情。所以“特别”是一件多难得的事情,王文兴面容严肃,虽面对镜头略有拘谨,但吐字缓慢斟酌,行路缓慢徘徊,我相信镜头外也是这样的模样。他的身体弱小,微微佝偻,但写作时投入近乎绝望,朗诵时冷静却又情感充沛。

    前段时间,和小潘说起应该把生活过得精致。当时小潘问我,何为把生活过得精致。我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释,那时只是受到火车女孩的影响,反思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一锅粥,一团雾。但是在体味王兴文生活态度的时候,却隐约找到了答案。在说答案之前,先得分清两个词“精致”和“细致”。王兴文的生活是细致的,这种细致既体现在他的行为中,更体现在他的情感和感悟上。有两个例子,一是他站在课堂的窗户边,忆起曾有一次他上课到最晚,全校师生包括员工都已下班离去。所以等到学生走后,他要把窗户一扇一扇关上,最后掩门离开。他说话缓慢有力,我仿佛能够在字语断句之间看到窗户落下,也体味到对于他来说,这关上一扇一扇窗户就是生活。二是最后朗诵的手记《星雨楼随想》“在街上我看到一个很像我的人,不知道我怎么认出来他像我,我见过我吗?我见过我的正面,但我看见他像我是见到他的背面,他正俯身开车锁,奇怪的是,我竟一点也不惊奇。”“我见过我吗?”这样的询问直击我心,让我觉得震撼。我整天与我为伴,我看着镜中的我,我看着照片中的我,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整体,就像看我的朋友,看我的家人,甚至看路上的陌生人,那样地观察她的表情,她的动作,和她交谈。影片中的这两点是我所感受到的王文兴细致的生活态度。反观“精致”,把生活过得精致,这样的论调我仿佛听过很多次,当我亲口标榜“要把生活过得精致”的时候,竟然莫名地涌起反感之情,大约心底并不认同吧。“精致”和“细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不管是手工、旅游,还是拍照、美食;后者探寻的则是生活的本质,此时不管我在做什么,即使只是最最平凡的行走,也都是在用细致的态度体会着。而我其实更认同地是后一种生活方式。他还记得很多年前,他把窗户一扇一扇关下,而我只会记得那天我最后一个离开。这就是区别。我每一天每一天生活着,记得自己起床时的心情么,记得出门阳光落在身上的温度么,记得路上陌生人的表情么.....生活包罗万象,但我只觉无聊。

    之二 写作

    最近,我很少动笔。一是觉得生活中没什么好写的。二是文笔表述不成熟,每每写出来都觉得失望。所以越发不愿意写东西了。

    没想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影片都给了我宝贵的启示。

    影片中间有一段旁白讲到,海明威要去打猎,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题材可写。但是王兴文相反,他的写作对象就是平凡琐碎的生活本身,但是他采用的是创新的形式,因此读者不会产生无聊之感,反而因为作者故意的间离而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前面也谈到王兴文细致的生活态度,也由此可知,生活中不是没什么好写,只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出了问题。

    二是技法的问题。王文兴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从“一天写35个字”就可以看出来。但不止于此,他的写作像是一种仪式,包含着灵感、舞蹈、音乐。他会去聆听字的声音,会去寻找词语的轨迹。在一种挣扎、碰撞的过程中找到精准的表示方式。先不说作品的内容,从形式来看,他的表达常常是佶屈聱牙的,充满奇怪的倒置和创造的新词。但语言真的是很神奇。日常谈话中,我们说着平熟的语句,里面没有生词怪词,语法正确,发音标准。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地表达了自己么?当我说“好开心啊”,和你说“好开心啊”,是一样的心情么?写作时最忌平熟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高兴”、“伤心”、“讨厌”的表述非常模糊低效。而王兴文那些陌生甚至怪异的表述,却接近了思想事件的核心。语言需要锻造,但不是优美华丽,唯一的目标只有准确。

    除此之外,王兴文在写作时非常关注语言的声音。我在写作时尤其容易忘记语言的声音,把这些一撇一捺,当成白纸上的图案,电脑中的代码,流淌出的想法。字词的不同组合会产生多种含义,抑扬顿挫亦是如此。他在讲解《背海的人》时有这样一段,“仇大鹏他 死 了?仇大鹏死了?是的,他死了。被人下毒毒死了来了的个。被谁?被童蔴子的老婆,好像说起来的是童蔴子,三个字。嗨噫~”这里他特意提出“嗨噫~”的读法,又笑又叹应该怎么读,还调侃说考虑他是福建永春人又要怎么读。并不一定要按字的读音来,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此时的情感。在写作时考虑字词语句的声音,会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之三 纪录片

    自《海豚湾》、《海洋》、《皮克斯的故事》、《来自虞美人之坡——父与子的300日战争》几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对纪录片产生较浓的兴趣。我发现这种如实记录生活的影片有着强大的感染力量。在我看的纪录片里,绝大多数都是循着时间线展现对象,包括《海豚湾》、

    《皮克斯的故事》、《虞美人》等,《海洋》没有遵循时间的顺序,但有一个内在的空间秩序。

    《寻找背海的人》是我看得严格意义上的人物纪录片。《起风了》虽然有表现创作期间宫崎骏真实的状态,但毕竟局限于《起风了》,只是一个重要的侧面。

    人是大自然最复杂的产物,他的经历、情感、思想等交织缠绕在一起,所以想要把一个人丰富且真实地展现出来,何其困难。电影中有很多优秀的传记片,或从出生到死亡,或截取人生一个重要片段,或隐去时间和事件,表现人物的状态。在我看过的传记片里,《玫瑰人生》比较特别,影片虽然有一条时间的隐现,却又不是纯粹的顺时讲述,而是选取Piaf人生的重要事件,打碎,按照音乐的节奏,重新融合在一起。《寻找背海的人》的思路和《玫瑰人生》有些相似,用王文兴的作品穿针引线,表现他的生活状态。但是《寻找背海的人》的困难之处在于,王文兴还活着,他的生活还在继续,导演也很难以完整一生的角度去评价分析这个人,只能通过努力表现王文兴当下,让我们看到他的全景。

    抛去开头简单的介绍,影片采取纵向21个线索展开的方法。这21个线索分别是

    1图书馆

    2同安街

    3“继续地弯腿运动”

    4空间的描述

    5牠

    6舞台剧

    7时间过去了有几几及两年之久

    8牢房

    9一天35个字

    10勺子

    11传真机

    12孟郊

    13台大外文系

    14现代主义

    15“书法是艺术的顶巅——《星雨楼随想》”

    16南方澳

    17“我想来喜欢音乐。今年已不赏听。何可如此?因为我已从诗里听到音乐。——《星雨楼随想》”

    18俺就是爷

    19神

    20“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圣经诗篇88:06”

    21寝室的门的背后。

    在21个线索里,图书馆、同安街、牢房、台大外文系、南方澳是与王文兴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勺子、传真机、孟郊、神、圣经诗篇88:06反映了是王文兴生活的偏好和信仰。剩下的11个则与王文兴的创作紧密相连。

    虽然这21个关键词内在的逻辑有些松散,但是选择关键词而不是重大事件来展现人物,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尝试。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让我非常在意的点,动画的插入。虽然《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早就开创了动画纪录片的新形式,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形式还是充满争议,并且应用不多的。《寻找背海的人》中动画主要用来表现王文兴小说的画面,不算严格意义的纪录动画。但是动画的风格和文风结合的这样好,这样的相得益彰。

    《寻找背海的人》中的动画风格多样。既有素描动画,也有水墨动画,还有炭笔动画。

    《欠缺》的素描动画色调为黑白灰,美好宁静。

    《草原底盛夏》和《背海的人》采用的是炭笔动画,粗粝的风格和怪诞的文风相得益彰。

    而我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家变》的水墨动画,动画不多,但却把秋风萧瑟的氛围很好的体现出来。

    写于2014.6.23北京

     7 ) 《背海的人》王文兴:写作是奢侈品

    人生是寂寞的,选择写作是为了有事可做。王文兴这样提起他的写作。他以寂寞对抗寂寞。耐得住寂寞正是他文学生涯的写照。
    在一个可以望见窗外的绿意的小屋中,他伏案,每日,背有些佝偻,半天不动。写写又划划,突然用笔往纸上猛扎,好像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凭空出一股血气,令人胆战。
    被采访者几人都说王文兴的文字是要读的,读出来才会有感觉,他故意的诘屈聱牙的字词,有审美距离,但是一旦脱口而出,乃有音乐的美感。于是看到很绝的一幕,王文兴如入化境的朗读,三位年轻人以钢琴、萨克斯风、小提琴相佐,身影在动,音韵在动,彼此呼应又在交融,奇妙的一种神气灌注,只有叫绝。
    因为是这样把文字当作一种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庄重到偏执。以笔为剑,与白纸厮杀的狠意,就像恪尽职守的老兵——战士上战场,什么都全然抛之度外。每天就写30多字,时下进行的一部长篇,也打算写到哪算哪,因为预计写十年,而人事难料。
    简单到澄明,好像一眼可以看穿的这一位老者,在自然、大海与音乐前面,露出纯然的笑。这笑有感染力,与他的平日不苟言笑反差强烈,于是令一位同事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从未遁逃的,好像与童年有个通道,不管有多疲累多沧桑,随时可以返避。
    《家变》是一本引着你往下看的书,一开始便是父亲的出走,而后寻父与童年的回忆的交织,使它充满了一种梦幻的迷离,与现实的反思。它也像是一个个人的心路历程,父子是怎样隔阂的,还要从头说起——奇怪的是,回忆中却满是体恤。
    佝偻着背的老人,王文兴,背着一个双肩包,瘦小,缓慢,只有在讲课时突然眼神放光,声音洪亮——夫人陈竺筠曾是他的学生,说自己当初是被他声音吸引到。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一个慢节奏的老人,赖以安生立命的事业不过是每天35个字,已经慢到极点,走路时步态悠悠的,只有去到大海时,突然忘记年龄般奔过去,笑着笑着,并找一个海岬安静坐下看书。夫人说,那么这里是你最喜欢的地方了。《背海的人》他指着封面,说就是这里,远方的大海近处的沙滩。夫人说封面也是你设计?是的。有才。
    王文兴对于音乐与美术都有天分。是否是因为艺术本是相通的,所以他既打开艺术这扇门,便无往不利。但是他舍弃了那些,只怕破坏对文字的专注。禅是专注的,王文兴却选择了基督教,在教堂里,安静缓慢的节奏与他滿合拍。选择什么不过是性格投合,也许是仪式感。他在这里,的确如上帝所愿,是极谦卑的,临走时微屈膝,画个十字,又佝偻着出门了。
    仍回到坐在桌前与笔奋战的一刻。那是一个匠人,或是一个儿童,不再谦卑,有如猛虎恶兽,是歌剧里的华彩。仅就花费几个小时得来的三十几个字,便觉他的作品好沉好沉。如纯手工打造的奢侈名品,卖得贵的由来是一样。所以看他的书,也不得不慢一点,不舍得看完。
    如此的工作本身,便是一种艺术了。如这世上渐渐消失的不少手工行当一样,那一种对物事的尊重,已经有点陌生。我们的灵魂因不停赶路而被拉下。王文兴每天都要有一段时间静静坐着,也是养气,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与神沟通的工作。
    岛屿上的写作人,是大师或是匠人且不论,这种对写作的尊重,真的太珍贵了。让我想起佛陀的示现,是为世人做一个榜样。如王文兴,在这浮躁的年代,书写灵魂,与神对话。

     短评

    很赞。看完让人觉得写作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8分钟前
    • 陈大五
    • 力荐

    我以为作家自建囚笼都是带着人间炼狱般的惨痛,不是孤寂至厮谁又忍仅以文达意,而纪录片提供了一个视角,来窥探这样一位作家,日画35字,时以年记,惶然一生,竟然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去创作,去生活,他说:最后的长篇,写到哪就算那了。看,在他眼里死亡甚至都不是一种可供斟酌的形式,真令我辈仰慕啊!

    11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一天写40个字的小说家,也只能诞生在台湾这么作的地方。

    16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认识了王文兴,又一位画地为牢的写作者,对字词、音律及其独立的文学王国的执念近乎疯狂。可惜片中的外围采访信息量较低(应是选择问题,不信李欧梵只能说这几句),尤其包括片子本身在内的年轻一辈,似乎只有仰望而缺乏理解,形式上的抒情。作家朗读作品等影音素材很珍贵。

    20分钟前
    • 57
    • 还行

    音乐,水墨动画,舞台剧和文本穿插并进相得益彰。王文兴最爱福楼拜,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康拉德,乔伊斯,自己文风也充满实验色彩,音韵出众。很意外他这样西化的人喜欢孟郊,或许因为都是能对“推”“敲”思量许久的人。拍摄极重文字本身,对人生轨迹未多作追究,也可能是他过于简单,一切皆在笔下。

    23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王文興已經很豐富,但導演欠缺拍紀錄片思維拍不出人物的深度,進入不到精神層面,更沒有探討不到作家所選擇的題材的因由,只從形式方面著手(也著墨不多)。捉到鹿唔識脫角,只因對他沒有相當的認識,也很難表現出他對文字的態度和固執,但王文興可愛之處正正在於此。

    26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纪录片是小说的好入门。

    27分钟前
    • 鹿鸣之什
    • 推荐

    写作与生活方式。#电影资料馆#

    30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看完更喜歡王文興了。哪天來看背海的人。在斗室與音韻文字搏鬥、自己設計封面、面對喜歡的事物就笑了、重要的是填補空洞的過程。在台大宿舍!說不定有陣常擦身而過而不自知。

    34分钟前
    • hahahalea
    • 还行

    孤夜无伴守灯下 清风对面吹 十七八岁未出嫁 遇到少年家 果然标致面肉白 谁家人子弟 想要问伊惊歹势 心内弹琵琶 ——《望春风》 如果他是福建XX人呢?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文学的意念+文学的情怀+文学的叙述=文学的影像。作家纪录片其实不好拍,容易流水账,容易陈腔滥调,容易盖棺论定,这一部,是开放的书写,是内敛的展示,是有机的捕捉,最终,是现代派的面貌。

    4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槽点太多:1.挂了个勺子在浴室。2.那个年轻作家是周杰伦他哥?3.莫子仪小哥演戏不是盖滴。4,音乐配诗朗诵那段极美,特别是两位男乐手的表情。

    45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望春风

    50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2013.05.26,資料館。太喜歡,好多共鳴,密密織織的觸動。明明最難拍,導演卻用一點點線索串聯,隱約貼近文興老人內心和精神的什麼。能一生行走在自己的和緩節奏裏,用寫作對抗寂寞,真是奢侈又幸運。文人有百樣,他不過提醒了我另一種可能,而這種可能太讓人心動。結尾的見面會也很舒服,受益頗多。

    51分钟前
    • 書淺
    • 力荐

    只拍形式也没什么不好。两小时三十五字,得得得得得的声音……

    5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一个文字的朝圣者,难以想象,这个时代,真的有人用刀劈斧削这般原始的虔诚去共鸣艺术的音韵,好震撼!不知年轻时的王文兴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敬佩并羡慕这样的人格,如此温柔而有力地保护着完整的“自我”人格。太多时候,人为了追求内心执着,不得不陷入一种对抗的姿态,慢慢地变得坚硬,不再柔软。

    57分钟前
    • levitating
    • 推荐

    那個用了七年寫《家變》二十四年寫《背海的人》的王文興說,我正在寫一篇新的長篇小說,到目前已經寫了五、六年了,我希望再用十年把她寫完,萬一不能寫完也沒什麼要緊,這本書我打算寫到哪裡算哪裡。

    1小时前
    • l.m.
    • 力荐

    对这种故意不让你读通顺的文字风格接受不能。意外看到莫子仪的舞台剧录影,还有另外几个年轻人……台湾的文青怎么都这么好看!

    1小时前
    • 肖浑
    • 还行

    俺就是俺 俺就是这个熊样子 管你个屁事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力荐

    很不錯的文人紀錄片,看完想讀王文興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