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佛罗里达乐园

    佛罗里达乐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布丽娅·维纳特,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里维拉,梅拉·穆德,瓦莱丽亚·科托,乔希·奥利沃,艾登·马利克,爱德华·帕根,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桑迪·凯恩,吉姆·R·科曼,安德鲁·罗马诺,卡罗丽娜·格拉波瓦,特里·艾伦·琼斯,卡伦·卡拉古利安,邹时擎,祖普·卡塔纳,梅肯·布莱尔,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导演:肖恩·贝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粤语

      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

    • 娜娜1

    • HD中字

      救世主杰夫

    • HD中字

      幸存者2021

    • HD

      兽王

    • HD中字

      赤裸狂奔

    • HD中字

      PTU2机动部队

    • HD中字

      天佑之爱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

     长篇影评

     1 ) 佛罗里达没有乐园

    Sean Baker 被誉为最关注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导演之一,这大概可以算是他最具特色的个人标签。

    《外卖》纽约中的中国非法移民,《待绽蔷薇》来到圣费尔南多谷希望成为演员的落魄少女,《橘色》造梦好莱坞里变性性工作者,《佛罗里达乐园》里三餐不保的母女。

    但这个并不受学院欢迎的倔强导演(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里,《佛罗里达乐园》仅得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又与其他钟爱同样题材的同行不太一样。

    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向社会展示底层人们的生活和态度,而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来进行记录,这些底层人群的粗鲁、不修边幅、讹诈和嚣张,全部被他不带偏见地全盘接纳,真实得令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不敢触碰。

    Sean Baker 对他们的困境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恶理解但并不纵容,置身其中又始终游离在上,唯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真实、全面和乐观的态度,去促进一个积极的改变。

    与相当粗糙和原生态的《橘色》(2015)和《待绽蔷薇》(2012)相比,《佛罗里达乐园》显然在制作和质感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编剧、导演、美术和摄影都绝对在提名实力之上,更别说里面惊为天人的小演员们。尤其是主演 Moonee 一角的小女孩 Brooklynn Prince,那种天然的儿童野性和自由,一颦一笑都能触动观众的心。

    当然,Brooklynn 年纪尚小,在电影中的表演可能更多地归功于导演(和表演教练 Samantha)的调度和调教,但单论在电影内容范围内对作品的贡献,也是高于甜茶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影响。

    The Florida Project 原指兴建于佛罗里达州中部奥兰多的迪士尼东海岸分流计划,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乐园附近,在阳光与巨大的魔法城堡之间的大片阴影之中,有着无数乐园的伪造品。

    在佛罗里达州那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名叫 Magic Castle [魔法城堡]的三层经济旅馆 Motel 就是六岁小孩 Moonee 生活中的魔幻城堡。

    在这里她是傲视所有人的公主,有放任她的母亲 Halley、默默守护她的旅馆经理 Bobby、三两一同“作恶”嬉戏的小伙伴,充盈着任性、自由和那无法压抑的童年活力。Scooty和 Dicky 是她最忠实的勇士,Jancey 是她最美的公主团姐妹。

    离她的魔幻城堡不远处,是佛罗里达州的另外一个城市项目迪士尼乐园,一个用金钱构筑起来的魔幻城堡。

    迪士尼乐园带给那些凭票入门的小朋友的欢乐,并不比经济旅馆为 Moonee 带来的要更多;同样是为梦想保驾护航的美好城堡,前者也并不比后者要牢固,一不小心就被现实击得土崩瓦解一场空。

    Sean Baker 大概是最喜欢和擅长拍摄贫穷和边缘题材的导演,部分也可能是因为导演自己也很穷。大部分导演在拍摄与贫穷相关的主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将贫穷画面浪漫化的陷阱,让观众有一种“世间不缺乏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事实上,有些生活就真的是绝望,毫无生活美感而言。

    Sean Baker 用一种近乎淡漠到公正的镜头去还原了这种陷于贫困的绝望生活,整个电影一方面跟随 Moonee 的眼光和步伐(正确来说应该是高得令人头痛的各式各样的笑声和呼朋唤友)去探索这个被佛罗里达炽热阳光炙烤着的魔幻城堡,另一方面又冷酷地用各种细节来向观众展示何之为一个毫无希望的生活。

    Moonee 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注定往下走。

    这种绝望不是电影或生活中出现的病危、千钧一发时刻,而是生活本身就是绝望二字,一天的 24 小时都弥漫着苟延残喘的气息。

    Moonee 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贫穷和潦倒就早已经崁进她的 DNA 里,只是她太小还没能察觉。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在她长大之后,她也没有办法察觉到这种 DNA 里面隐藏的宿命,就像她那脱衣舞的母亲 Halley 一样。

    Halley 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母亲,虽然她并没有虐待 Moonee,甚至努力去“赚钱”让 Moonee 有瓦遮头有饭可吃,但她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母亲。

    她带着 Moonee 去朋友餐厅闹事、在大街上摔东西发脾气、在附近酒店停车场向住客兜售便宜香水、在旅馆前台大吵大闹、偷窃游客、去酒店骗吃骗喝,甚至把Moonee困在洗手间里、自己在家卖淫赚钱(虽然是迫不得以)。

    可怕吗?可怕。但在这里,并不罕见。当你疲于为三餐奔波时,道德和修养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佛罗里达乐园》那些亮得耀眼的紫色、粉色、蓝色建筑,却让人感到心寒。影片难得透露的一丝丝温暖,来自旅馆的经理 Bobby

    虽然多次威胁着要将 Halley 赶出旅馆,但刀子口豆腐心,他是用心在关爱和守护着这楼旅馆里的贫苦住客。容忍他们的迟交房租,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守护他们无暇多顾的小孩、驱赶周围来来往往的变态,比起 Halley 之类的父母,Bobby 更像是一个这群无所适从的流浪人的监护者。

    Moonee 挣脱社工的包围逃走、Halley 大叫 F*ck you 的时候,那种绝望和无奈几乎要冲出屏幕,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这一幕被认为是《佛罗里达乐园》可以有的最具震撼力的收尾,但很明显所有观众都错了。

    《佛罗里达乐园》全程平稳的镜头让人差点忘了这是 Sean Baker 的作品,但最后 Jancey 带着泣不成声的 Moonee 奔向那个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时,跟随他们身后的抖动的手持镜头感突然间就把我们拉回到了《橘色》那看似五光十色的好莱坞大道,回到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Mya 冷战的那个街口。

    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出这一段和前面的镜头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实际上是导演用 iPhone 6S 拍的,因为若要用专业拍摄器材就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 iPhone 是被允许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规定,但却仍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一个非知名电影拍摄团队,要向迪士尼申请拍摄许可,比大家想像中要困难得多。而由导演、编导、助手、几个小孩和小孩监护人组成的所谓拍摄团队,成功申请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为了保持低调和避免被园区管理者驱逐,当天的拍摄人员(原来就没啥人的情况下)再次精简,只留下了导演 Sean Baker 、编剧 Bergoch、摄影师 Alexis Zabe、表演教练 Samantha Quan、两位小演员 PrinceCotto 及其监护人。

    贫穷并没有限制拍摄团队的创造力。

    关于最后这一幕,Baker 并没有作过多的解读,他希望将这个想像空间更多地留给观众。

    Moonee 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用儿童特有的想像力去创造了本不应存在的快乐,她把整个旅馆活成了自己的迪士尼魔幻城堡。

    去不了动物农庄,但会带着 Jancey 绕过旅馆看草地上的牛群吃草,把这片有限的草地当作是远方的大草原,她没有办法进入鬼屋,但同样能在废弃的小楼里开启自己的冒险旅程。

    而在最后,在前面的那些抓马之后,Moonee 被逼冲入了这座虚构得非常真实的梦幻乐园。但我们都知道,在那里她也并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那些游客脸上的笑容,她永远都无法真正拥有。

    以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 出狱后寻找并对质男友为主线的《橘色》在剧本撰写上就已经戏剧化十足,88 分钟里还加入了人肉小三、好友 Mya 夜店表演、深柜同性恋司机 Razmik 的猎艳之旅(这一段真的非常好笑)。

    所有故事线在一间叫“甜甜圈时光“的小店全面爆发,全程极有节奏感的配乐又让观众更加容易入戏,观赏性和娱乐性相对来说更强。

    但《佛罗里达乐园》更耐看,因为 Sean Baker 从影片之初就已经在画面里铺入各种细节来衬托魔幻城堡的绝望。

    在初次观看的时候,观众未免会容易被 Moonee 和她的小伙伴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吸引了注意力,被 Halley 可怕的养育方式所震惊,被 Bobby 看似严厉但温暖的守护所感动,被绚烂的配乐所迷惑。

    狮门发行的蓝光版 DVD 更加好,由于影片不再像《橘色》那样用 iPhone 拍摄,而是采用 35 mm 电影胶片进行拍摄(大部分),转蓝光后色彩更有活力,细节清晰可见,单轨也相当得到了良好的处理。

    更重要的是,蓝光 DVD 版本附加了将近 1 小时的幕后花絮记录片,包括了一些花絮镜头和拍摄现场采访,让人对影片的边拍边改和小演员们是如何进入角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虽然在奥斯卡的成绩惨不忍睹,但《佛罗里达乐园》在各个独立电影圈里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观众口碑也不错,主要反映在相对不错的票房成绩上,200 万的拍摄成本收获了超过 700 万的票房收入。

    拍摄一部高预算的商业大片,似乎是 Sean Baker 非常合理的下一步,毕竟这样的口碑和实力,要吸引投资人的眼光已经不是难事,这也是大部分独立片导演常规的成名之路。

    Baker 对美国贫困及弱势人群的关注并没有打算因此为商业让路,几天前在《好莱坞报道》的采访中提到:

    马上接手 2000 多万预算的大片拍摄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不太可能,大概还是会待在同一个工作室里,继续创作一些专注于人物故事驱动为主的作品。

    但当然前提是 Sean Baker 能够付得起自己的房租。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私密感想

     2 ) 1

    住户们的态度是影片很有意思的部分。一方面,这里的人大都是处在社会底层,在生活边缘挣扎着,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小孩顽皮可以,大人没钱可以,但有些事情不能做。不负责任的大人和疏于管教的孩子已不能接受,更别说卖身这种犯法又不要脸的事了。   而另一方面,人们也有些太冷酷无情了。大家都是辛苦人,彼此的根底也都知道,但说翻脸就翻脸。之前发生火灾的房子大概是瘾君子常光顾的地方,发生火灾时,就有人喊让它烧吧。一旦吸毒或卖身,那就不再是同伴了,是堕落者,是比他们更加低贱之人,不值得一点同情。   而且不止如此。哈莉与姐妹交恶的事,表面是因穆妮太顽劣怕她带坏自己小孩,背后其实更加现实势利。在姐妹这边看来,带小孩和提供食物是一种利益交换,一旦对方不能胜任照顾小孩这件事,那她也就没有提供帮助的必要了,甚至不必再做多余的交往。哈莉没这么现实,把对方当朋友,却只能收获更多痛苦。

     3 ) 只想着怎么陪孩子玩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世界上,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总是金字塔形的。有居于上层的人,自然也就有居于底层的人。导演肖恩·贝克总是把他的镜头对准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的最新作《佛罗里达乐园》也不例外。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她们生活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旁的汽车旅馆中。母亲哈莉没有正当职业,偶尔向游客兜售劣质盗版香水赚点外快,时不时接受她闺蜜的接济,甚至在她们母女生活的房间从事卖淫活动;女儿莫妮则与她的两个小伙伴在汽车旅馆周围玩玩闹闹,不停闯祸,偶尔还会遇到有恋童癖的老头。这些事情琐碎、没有逻辑,而正是这样的日常构成了整部影片。

    肖恩·贝克显然想通过这部电影描绘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顺便嘲讽身处城市繁华中心的人们。首先,本片片名原文是Florida Project,而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在规划之初就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其次,影片中有段小插曲:一对巴西夫妇到汽车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看到这里的环境与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便跟旅馆管理员鲍勃闹了起来。妻子提出去别的酒店入住(并说出了几个佛罗里达州知名的度假酒店的名字),并且宣言绝不住汽车旅馆就愤而离去;最后,孩子们在电影中居于主导地位。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去表现他们玩闹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汽车旅馆周边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探险。这里在他们眼中俨然是乌托邦。而成人世界中的种种窘迫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从而试图用孩子们“纯洁”的眼光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堪。

    可是,母亲哈莉的幼稚与乖张消解了影片辛辣的讽刺。也就是说,哈莉母女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哈莉自己造成的,与社会无关。他们的生活仿佛是JD·万斯笔下的《乡下人的悲歌》的再演。

    万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底层白人家庭,经历了相当悲惨的童年。他的母亲一直吸毒,酗酒,更换伴侣,时不时毒打他,而且屡教不改。幸亏他的布兰顿阿嬷一直鼓励支持他,他才能坚持努力并最后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拥有不错的人生。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为自己写的传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证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他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他在书中的引言部分说起了他暑假打工的经历。他在进入法学院前的那个夏天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并不算低,一个小时有13美元的收入。并且这份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家公司干过几年的老员工一个小时至少能挣16美元,换算成年薪有32000美元,比贫困线高出不少。而这样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却很难招到长期工。同时他的一位工友工作态度不好,经常逃班,上班时还经常借口上厕所来逃避工作。最后他当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哈莉跟万斯的工友很像,也不爱好好工作,但更过分的是,她从没有试图找一份正经工作。反观她的闺蜜艾什丽,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虽然生活过得也不怎样但至少从没为房租发愁,还能时不时接济穷闺蜜哈莉。

    所以,哈莉这样对自己极不负责同时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并不值得同情。但吊诡的是,影片似乎有意维护哈莉的形象。电影中插入了大量他与莫妮玩乐的画面,莫妮跟她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同时,她也从不对莫妮发火。在卖淫的时候让莫妮躲开,禁止嫖客与莫妮有接触。与此同时,电影又将儿童家庭管理局(DCF)塑造成一种接近反派的角色。DCF作为干预者“破坏”了莫妮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莫妮只能随她的小伙伴手拉手逃亡到了迪士尼大世界。如此,电影成功把矛盾转移,将哈莉洗白。

    但无论电影如何洗白哈莉,她人生的底色不会改变。她是个“熊母亲”的事实不会改变。而令人唏嘘的是,“熊母亲”教育出来的一定是个“熊孩子”正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以“乡下人”的口吻写道“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4 ) 严肃影评#38: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 – 10/10

    《佛罗里达乐园》

    要描述《佛罗里达乐园》是怎么样的一部电影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

    它不断提醒着我二十一世纪开端的杰作《乔治•华盛顿》,因为它们似乎都是关于小孩子的作品;它们似乎都不是关于所谓的剧情而仅仅是关于感觉,关于童真,关于回忆,关于遗憾的作品;它们似乎都给观众展示着一个不甚愉快,却难忘而充满意义的暑假。

    它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上一年的最佳作品之一,《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同由A24制作的这两部作品虽然乍看起来除了发生的地点均是潮湿的佛罗里达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有着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去关注平时无法了解的群体,去体会与自身有着千差万别的人们的生活的力量。

    或许把对这两部电影的赞誉合起来就是描述《佛罗里达乐园》的最好方法吧?它在120分钟不到的时长里让观众们目不转睛,让观众们欢声笑语,让观众们静心去观察这些平时无法遇见的人们。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这一众生活在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里的人物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再把眼前的陌生人简单地分类、简单地设想他们的人生。

    镜头下绚丽的画面

    薰衣草般浪漫的紫色墙壁,佛罗里达标志性的蓝白天空,童真的孩子们肆意的叫声,这是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为我们带来的的第一幕。这过分浪漫、过分晴朗、过分童真的画面可能会使观众们以为这是电视上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广告,又或许会让你以为这是广袤无垠的奥兰多公路上那些硕大的广告牌所记载的画面。但仅仅作为《佛罗里达乐园》的开场,肖恩•贝克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镜头以及充满活力的童趣声音却恰如其分地为电影注入了能让人兴奋的能量以及氛围。如此美丽得不真实的画面同时也使电影的结尾显得更加的哀伤而意味深长。当电影落下帷幕时,我们对开场这段色泽鲜润的场景的理解再也不会是那么的光鲜亮丽了,而这却不能改变电影为我们呈现的那破碎而残酷的事实——代表着社会未来的这些天真孩子们却依然会称这里为家。这大概是社会的问题吧?但这都是电影完结之后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2015年,四十三岁的肖恩•贝克在默默无闻地创作了四部长篇作品后终于以《橘色》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闯出名堂(虽然一直有留意这位电影人的观众会说前面的四部作品一样的精彩)。仅仅依靠三部iPhone 5s便成功地把一个荒谬却伤感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仅仅90分钟不到的片长便让我们开始关注社会上与自己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群、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不同于自己的陌生人,这些都是贝克以及《橘色》的魔力所在。也正因如此,贝克大概是致力于以温柔而客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平时无法留意到的故事的美国电影人中的佼佼者了吧?

    当贝克这次以更充足的预算开始制作《佛罗里达乐园》时,我们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对他抱有更高的希望。他终于可以使用效果更好的镜头来拍摄他想要呈现的画面,它终于可以召集影响力更高的演员以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因此比《橘色》更好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再次为我们带来佳作

    《佛罗里达乐园》的好,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大概都是无可厚非的吧?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要真的说出它好的地方,却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事关注的是奥兰多区域中一座名叫“魔幻城堡”的汽车旅馆。在这座廉价的旅馆里住着的有外表强硬内心温柔的管理员鲍比(老帅哥硬汉威廉•达福饰),有同是纹身遍布着每一寸肌肤、被迫成为单亲妈妈的海丽和阿什利,有总是在游泳池边全裸上阵的格洛里亚。而这些听起来稀奇古怪的角色,也正是《佛罗里达乐园》所想要描述的一群平时不被关注的人群——这帮被称为“看不见的流浪者”,每周都只能靠仅有的收入支撑着住宿、只能在类似“魔幻城堡”这种廉价旅馆居住的社会底层人群。

    但如果《佛罗里达乐园》关注的仅仅是这些无法得到安定生活的人物,大概我们也不能说它相对于《橘色》有太大的进步吧?毕竟肖恩•贝克的这两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都将只是对于一群平时我们无法关注的弱小人群的讨论罢了。不是说《橘色》般过程荒诞却在结尾让人神伤的故事不够好,但《橘色》之后的我们对肖恩•贝克的期待肯定是有增无减的。我们需要他用《橘色》的冒险所换来的那更大的制作经费去冒更大的险,去给我们创造出一部更独一无二的电影作品。

    是的,他冒了更大的险,因为他在《佛罗里达乐园》中创造出来的这些角色,并不仅仅停留在上面所说的那些乏味单调的描述之上。从某种意义来讲,《佛罗里达乐园》所打动我们的方式,跟上一年的另一部极佳的作品《月光男孩》是类似的:摒弃普遍性的这两部作品执着地往人物的特异性、具体性上聚焦。

    鲍比难道只是那些出现在无数电影中的模板式铁汉柔情吗?当然不是了。他的硬朗,并不是表现在他孔武有力的肌肉上,而是表现在独自一人卷起袖子去维护修理整个“魔幻城堡”上,表现在他那地道的佛罗里达口音上,以及表现在他发现恋童癖猥亵男时径直走上去保护孩子们上。他的柔情,同样也不是表现在套路性地在危急关头以情感战胜困境上,而恰恰是表现在生死关头中他那无计可施、无助的眼神上。威廉•达福在他最后一幕镜头渐渐往回拉时那精准微妙而让人伤感的面部表情,可以说是他的表演、甚至是整个电影中最令人伤感的地方了。

    而海丽和阿什利这对单亲妈妈姐妹花,同样不是走着老套的发奋图强走出困境路线。恰恰相反,遍体的纹身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两位单亲妈妈不可避免地将会麻烦不断。甚至对于海丽,相信不少观众对她的看法会跟我非常相似——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母亲了吧?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没有所谓的“挽救品质”的角色了吧?但恰恰是她的极度负面性使她对女儿的爱显得是那么的单纯而真实、她和女儿的关系是那么的可爱而让人动容。

    儿童演员们的表演分外抢眼

    但肖恩•贝克在本片中所冒最大的险,以及本片的最大亮点,毫无疑问的是一众小演员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无论是早熟的慕尼(由新人布鲁克林•普林斯饰演,注定将在日后成为好莱坞的巨星),还是时而调皮时而不知所措的斯库蒂,抑或是平时一脸发懵最后却为了帮助朋友不顾一切的詹茜,都是那么的让人喜爱。即便他们做了不少在成年人看来必须受到惩罚的恶作剧,我们却无法对他们生气。归根到底,他们都仅仅是孩子罢了,更何况他们是身处在极端困境中的孩子呢。“医生说我得赶紧吃个雪糕来治我的哮喘呢!”面对这么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我们都只好放下怀疑的目光给他们买雪糕了吧?

    生活的不易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成年人,从不易的生活中寻找着乐趣则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儿童。而这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对比,当然就是贝克为电影所注入最完美的平衡调剂了。无论是过分成熟的儿童,抑或是过分幼稚的成年人,都仅仅是社会的产品罢了。在电影的最后,成年人似乎选择要像真正的成年人般负起责任,但却似乎为时已晚了;而天真无邪的儿童终于在从未经历过的残酷现实面前涕泪交零,向挚友发出求救的信号。当可爱的慕尼终于不再那么机智、那么什么都懂的时候,当她不再希望用小伎俩躲过现实所要对她发出的惩罚时,当她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惩罚、而只知道用小孩子的思路去跟挚友说再见时,能为之不留下眼泪的观众大概是所剩无几了吧?正是这种人物在电影首尾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在电影落下帷幕时更容易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制造出这样畸形却让人同情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无知的儿童们称这座“魔幻城堡”为家,这是值得好好深思的问题吧。

    破碎落魄的魔幻城堡

    现实使得慕尼和詹茜只能在远处观看奥兰多迪士尼的盛大烟火,而现实也注定所有的童年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极少有电影可以像《佛罗里达乐园》般把这种充满穿刺性的体验表现在银幕上。无论是以魔幻般漂亮的画面来吸引我们的眼球,抑或故意去除配乐以制造出不安的感觉(以及映衬出直升机停机坪的噪音),《佛罗里达乐园》所带给我们的总是绚丽和悲伤的融合体。而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贝克所冒的所有险都是值得的吧?治愈走进电影院的我们,同样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体验,因为难道这不就是我们关注电影的原因吗?通过创作人给我们带来的作品,我们走进其他人的生活,我们体验着他们的痛,以至于我们不敢在以后轻易地对任何一个人下结论,因为他们可能过着我们所无法理解的生活。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这,就是《佛罗里达乐园》的力量。

     5 ) 也说肖恩·贝克镜下的世界边缘

    《佛罗里达乐园》似乎更应叫作“佛罗里达工程”或者“佛罗里达项目”,因为这部电影拍摄的落脚点——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在规划初创时期的代号就是“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建成之后,自然就摇身一变更名为“Walt Disney World”。导演肖恩·贝克巧妙地借这个名字一语双关,暗指乐园虽然完美竣工了,但就在它不远处,依旧蔓生着不少让人难言如意的社会现实,他们正如这个代号一样粗糙原始,不被人关注。

    肖恩·贝克是一位“作者性”极强,视野选材相对统一的导演,这部大放异彩的《佛罗里达乐园》是他对社会边缘人物关注的延续。同时,《佛》相较于他之前的作品,篇幅更宏大,叙事更饱满,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他对自我的突破。粗略看来这突破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长。这部几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是肖恩迄今为止最长的篇幅,此前的作品,均在90至100分钟左右,与其冷峻凌厉和独立的风格相呼应,同《佛》相比则更加短促有力一些。电影的时长一旦到了两个小时,导演在剪裁过程中必定刻意了“延伸”了某些部分,而《佛罗里达乐园》里所谓的“延伸”则表现为对Moonee及其小伙伴日常生活的(有意)“诗化”。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对他们看上去“百无聊赖”生活的铺陈,从初看时的有趣,到后来的有些乏闷,再到最后的哑口无言,可以说肖恩正是通过这样的“重复”与“拉伸”考验着观众的神经——当然更多是心理上而非感官上的。全片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导演都在不遗余力地对这迪士尼乐园的“B面”进行白描,但同时又有所跳跃和省略。例如故事大多发生在白天和室外,阳光往往灿烂得让人睁不开眼;剧情呢,也大多没有成年人的参与,大人们的过去无从知晓,更别说他们当下的喜怒和哀愁。《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纪录片”一般的纪实与揭露,它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虚构作品,因为叙事过程中“诗化”的痕迹相当明显。

    第二,摄影。肖恩·贝克上一部电影《橘色》,全程用iPhone拍摄,不一样的介质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而尖锐的体验。不过其实不难发现,《橘色》的介质与影像风格,与肖恩早期手持和DV作品是高度统一的,粗粝的背后,笼罩的是彷徨与焦虑。但这部《佛罗里达乐园》则大有不同,肖恩首次采用35mm胶片,它赋予了导演此前电影中从未有过的沉着,舒缓,与某种暧昧不清的“文艺气质”。不再继续选择用数字拍摄,一方面,光线得以呈现得更加自然真实,环境和人物,尤其是孩童的肌肤,都得到更加立体地表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胶片作为媒介本身,进一步拓展了肖恩·贝克电影语言的层次感与深度。在观众和剧中人物中间,不再简单是一面清晰而不加矫饰的视窗,而是像嵌入了一面滤镜,这面滤镜有意无意将故事“艺术化”和“抽象化”了。导演在这部新片中通过对摄影介质的择选实现了对自己叙事风格的突破。

    第三,选角。威廉·达福应该是肖恩·贝克迄今电影中唯一称得上明星的演员,而导演也坦承,在Instsgram上发现Bria Vinaite之前,女主妈妈的角色原计划也将由一位成名演员饰演。看来,在预算越来越充足的情况下,选择大牌演员是趋势所在。但我要说的突破并不在这里。与旧作相比,《佛罗里达乐园》中的人物更让人感觉是在“表演”,而非“再现”他们自身在类似情境中的状态与反应。这之间的微妙区别,放在别的电影中似乎不值一提,因为“表演”和“再现”有时就是一回事,但对肖恩和他的电影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很大程度上,《橘色》和其他早期肖恩·贝克的作品(如《外卖》)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演员。《橘色》中的两位女主角(辛迪和亚历珊德拉)本身就是拥有类似经历的变性者,《外卖》里面,男主演虽然是韩国人,但毕竟也是黑头发黄皮肤,足够“以假乱真”,况且剧中的另一重要角色老板娘,她的真实工作的地方就在唐人街的一家餐馆。这些非专业演员出演的角色,通常与他们生活中的真实身份相吻合,因此,电影往往散发出一份别样的光彩与魅力,观看过程中对角色的移情过程也更加直接和自然。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分光彩和魅力在《佛罗里达乐园》中是相对欠缺的,孩子们固然“演得”很好,活泼天真,很容易让人心生怜爱,但结合电影的主旨,和它背后残酷的社会现实,我们不禁要问这份怜爱究竟有没有用对地方。在这些“表演”背后,我想知道那些真正在汽车旅馆里长大的孩子是不是也像Moonee和Scooty一样。

    比方说,饰演Moonee的Brooklynn Prince,已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演员了,虽然年仅七岁,但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登上了银幕,这个角色相信对她来说已是手到擒来。而另一位小女孩Jancey的饰演者Valeria Cotto则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也许角色设定上有一定关系,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注意到,这两个小女孩展现在镜头面前的形象其实相当不同,与青涩的Valeria相比,Brooklynn则老练圆滑许多(也许这也是最后结尾处我并没有过多被泪水和奔跑打动的主要原因)。不管是稚嫩还是圆滑,我们或许不应过多追问孩子们的童真与无邪,但作为一部严肃探讨社会问题(或至少以此为初衷)的给大人们看的电影,肖恩在此处稍显保留的锋芒无疑让影片的力度打了不少折扣。相比于《橘色》和《外卖》,《佛》中人物给我的触动似乎要失色几分。

    不管怎么讲,《佛罗里达乐园》对肖恩来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身为一位“小众”导演,他在《佛》中展现的对影片的把握,调度,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真实与艺术的结合,都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更广大的受众。走向大众化似乎是独立导演自我发展过程中怎么也绕不开的命题,这部《佛罗里达乐园》让我们看到了些眉目。通过这次对自我风格的进一步尝试与突破,我们有理由对肖恩·贝克的下一部片子充满期待。

     6 ) 暖色背后的成人苦痛

    肖恩贝克的电影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色彩的空间环境,这种色彩可能来源于电影中的人造景观(如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也可能是人工调色的结果(如《橘色)。与此同时,在被丰富色彩包围的叙事空间中,却是一个极为现实性的关于底层人群的故事,由此形成的反差是肖恩贝克电影中创造的独特效果,《佛罗里达乐园》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佛罗伦乐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社区汽车旅馆,墙面的大面积紫色首先创造了一种看似温情的叙事场景,与此同时,电影在摄影上运用了大量逆光,例如电影中的母亲Halley带着女儿Moonee在夕阳下散步,形成了极为唯美的画面效果。甚至大部分故事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暖色调的滤镜效果,配合部分广角镜头,这些颜色也被变形和放大,因此整个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绚丽而又温暖的效果,这个温暖的背景下,汽车旅馆貌似成为了一个“人间乐园”。

    电影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在这个“乐园”的背后,电影中关于成人的故事却被刻意压缩和隐藏了,真正的苦痛被藏在了看似温情的画面之后。电影在叙事上主要以小女孩Moonee的视角进行叙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她与同伴们的玩耍,而真正属于成人的故事则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在小女孩的视角之中。例如小女孩Moonee在洗澡的时候被母亲拉上了浴帘(暗示母亲卖淫,不愿意让女儿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突然出现的怪大叔被Bobby警告然后赶走(暗示此人可能是恋童癖);还有Bobby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搬冰箱的场景,看似突兀,实际上则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叙述管理员Bobby的个人离婚的经历;例如在电影中间,有一对被司机带错酒店的新婚夫妇,穿插在电影中显得莫名其妙,但如果细究则会发现此处是在暗示司机是“惯犯”,他很可能和旅馆有着某种协议,以“其他酒店已经被订满”的借口来强制拉客。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好几处,如果不注意观察,很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其用意。

    由此看来,整部电影似乎是以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是视觉上的温情暖意,是以紫色为基调的“天堂”,是以小女孩为视角切入的童年时光,而另一条则是被隐藏起来的,是成人世界的各种苦痛和烦恼。《佛罗里达乐园》则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部电影之中,两者形成的反差更是让人感到沉重。电影本身就像是一则成人童话,在温情的暖色背后则是一个充满苦痛的成人世界。

     7 ) 放浪童年

    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架势进入我的视野。它像是一幅充满冲击力的写生,让观众看到一派狂野生长的放浪童年,一组令人绝望的边缘人物生活琐事,以及一系列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切相互交织在一起,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内心情绪五味杂陈,几度让人不适。但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不难让人想起去年的《美国甜心》,这部作品也是反应底层人民生活的佳作,我个人也很喜欢。但是比较起来,不得不说我更倾心这部《佛罗里达乐园》。因为跟前者比起来,这部《佛罗里达乐园》选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讲述故事,儿童的天真与原生态,使这部电影的视角更独特,反差更强烈,蕴意也更丰富。而且与前者不同,这部《佛罗里达乐园》没有通过底层人民与所谓中产阶级来做对比,它只是着笔描绘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以此来体现电影想要反应的现实。

    影片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她们蜗居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廉价旅社里,每天为了付租金和填饱肚子“挣扎”。母亲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生,是很多人眼中典型的“无良少女”,她整日无所事事,靠各种不正当手段筹钱。而女儿也在自己母亲“放养”的状态下,整日与自己的几个朋友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狂野”童年。在她们自己看来,这种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不足挂齿,只要有的吃有的住就足够。

    电影一开始,是几个相似生存状态的孩子在廉价旅社里对别人的汽车大吐口水,在这样一个常人看来十分过分的行为里,电影拉开了帷幕,这样的开场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几个孩子在电影里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对他们来说,撒撒小谎来骗钱买冰淇淋,或拉拉电闸让全旅社的人两眼一码黑都是家常便饭,这些跟后来的火烧旧房子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无伤大雅。

    这几个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可笑,甚至是可爱的。以他们的年龄,张口闭口就是F word就足够让人不可思议,就更不用提诸如他们用小大人的姿态推销假香水时的情景。可是他们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去模仿,他们只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就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这群孩子的眼睛里,你看不到内疚或后悔,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的双眼自始至终都清澈无比,你甚至几乎不会在他们眼里看到痛苦。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孩子的诸多行为,令人忍俊不禁,可是我们笑过以后,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让人无比心痛、残忍与无奈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肖恩·贝克有着无比犀利的选角眼光,他选择的演员很多来自生活,有的甚至是他在逛超市的时候遇到的陌生人,可偏偏就是这些“路人”,表演中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说服力。饰演女一号的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被导演称赞表演力与生俱来,由她饰演的女孩Moonee,在整部影片里散发着惊人的表演力,据导演自己说,小女孩上一分钟在镜头前大大咧咧,下一分钟就会在片场休息时天真的与你聊她的生活趣事。饰演妈妈Halley的Bria Vinaite,是导演在instgram上找来的网红,她能把一个行为如此夸张的单亲妈妈诠释的如此惟妙惟肖,也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两位主演到位的表演,才让这部电影更具说服力。

    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生活的旅馆,名为“魔幻城堡”,这个旅馆被漆成一片淡紫色。跟佛罗里达的蓝天绿树比起来,这片紫色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住在这里的小主人公一样,她的所作所为,放在她的年龄里,显得格格不入。可当这两个“格格不入”搭在一起时,这个建筑却成了小主人公温暖的“城堡”。虽然她与迪斯尼乐园里建造的真正城堡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她注定不会是走进这些城堡的小公主。

    电影最后,知道自己要被带走的小女孩第一次在全片里痛哭起来,她拉着自己的同伴,一路飞奔向迪斯尼,朝真正的城堡奔去。不管是他们真的毫无阻碍的跑进了城堡,还是导演安排的蒙太奇,电影在这时的画面是充满魔幻的感觉。虽然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也不失是给小主人公的童年留下的一份小小的希望;也为观众在经历了2个小时“现实画面”冲击后,心中可以对这份残酷童年寄予一丝温存吧。

     短评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7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11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1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18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2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30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32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4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4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55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1小时前
    • qw0aszx
    • 推荐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1小时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1小时前
    • Urbino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