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阿波罗11号

    阿波罗11号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柯林斯,巴兹·奥德林,迪克·斯雷顿,克利福德·E·查尔斯沃思,查尔斯·杜克,吉因·克兰兹,吉姆·洛威尔,约翰·肯尼迪,珍妮特·阿姆斯特朗,琼·安·阿彻,沃尔特·克朗凯特,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格林·伦尼,理查德·尼克松,休·欧布莱恩,Bruce McCandless II,H. David Reed,Bill Anders,Patricia Mary Finnegan,Andy Aldrin 

    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阿波罗11号 剧照 NO.1阿波罗11号 剧照 NO.2阿波罗11号 剧照 NO.3阿波罗11号 剧照 NO.4阿波罗11号 剧照 NO.5阿波罗11号 剧照 NO.6阿波罗11号 剧照 NO.16阿波罗11号 剧照 NO.17阿波罗11号 剧照 NO.18阿波罗11号 剧照 NO.19阿波罗11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艾美獎紀錄片導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率領製作團隊與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檔案館緊密合作,蒐集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來所有紀錄片段。過程中竟首度發現了從未曝光的70mm珍貴片段,以及超過11,000小時、記錄了整個登月任務的對話錄音。團隊更將這些重見天日的寶貴影像,以高至8K解像度進行數碼化修復處理,將阿波羅11號登月之旅,以前所未有最高清的質素呈現眼前!本片不但讓觀眾有如親歷其境地與岩士唐一起登陸月球,更踏出了電影史上紀錄片製作的一大步!  2019辛丹斯電影節:美國紀錄片評審團特別大獎(剪接)

     长篇影评

     1 ) 向英雄致敬

    基本上所有的影像资料和声音资料都是原始真实内容,太惊人了,很多当年胶片拍摄的内容,现在看来真的色彩非常饱满,非常真实,而又有时代感。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好似亲临发射现场,又好似真的就在休斯敦航天中心一样,不时的与宇航员通话。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任务真的是,说难听一点,提着脑袋上场干活,危险性可想而知。所有的工作人员的自信,专业,都在对话中体现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幽默,不时的还会开开玩笑,在那样高压的情况下可想而知,虽然大家有说笑但是也就是顶多一秒钟而已。   现在反过来看看,第一次登月其实挺顺利的,没有碰到很多太大的问题,在之后的若干次航天历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这第一次登月时,或许上帝也有对人类进行一些庇护和褒奖吧,不敢想如果第一次就遇到严重的问题,那对人类后来的进一步宇宙探索真的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 ) 震撼

    1
    2

    在50年后的这一天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很有意义。

    材料真的非常翔实。剪的很好,只是很想吐槽radio的信号和音质。

    没有太多拨人心弦的桥段,只追求史实的复原。若当作电影看颇显冗长,但是纪录片足够好。最后那首音乐出来的时候,让人足以安慰。

    虽已过五十年,但有句话说的好。

    江山留盛迹,我辈复登临。

    向未来进发吧!

     3 ) 永远好奇,永远不知疲倦

    如果有上帝,那么上帝看到人类造出来的任何称之为高科技的东西,都如同三岁小孩捏的彩泥。以上帝的视角来看,这世上本没有所谓的高科技,一切只不过是不同物质和信息的不同组合方式。但这不关键,谁叫我们沉湎其中,并为之感动。那些突破想象力边界,去创造世界的永无止尽的好奇心;那些勇于承担风险,并愿意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胆量跟毅力;是人类几十万年来,最宝贵的东西。

    有和平的环境,任何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去触碰想象力的边界;认知求真,知行合一。这样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社会。

     4 ) 全人类值得纪念的时刻

    五十年了!那“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心心念念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得以一窥,真是非常开心。影片剪辑的功力太强悍了,所有珍贵的时刻全部再现。这是人类的幸事,没想到五十年后终于得见真容,而且如此高清完美。我愿意献上我所有的赞美之词。

    何时人类能真正脱离地球摇篮?我期待有生之年能见到。我期待人类不会只图现实安逸地停留在脚下这个星球,直到危机时刻无法逃离。宇宙的呼唤才是人类追求的诗意和远方。

     5 ) 太喜欢了,献上自己画的海报一张

    看完真的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以后,总也忘不掉那些在海滩上看火箭发射的人们,以及那个迷人的1969年夏天。有的人也许是太期待了,在海滩上过了一夜,不修边幅地躺在汽车上,头发乱糟糟的。但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在佛罗里达度假,顺带看个热闹,这我不知道。只是,我从他们的眼中、照相机中、望远镜中看到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亲眼目睹火箭发射的小孩心中也许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代表人类顶尖智慧的头脑挤满了火箭发射中心,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他们无名指上戴着的戒指来看,许多都已结婚了。他们的家在美丽的地球上,他们同时也想把人类送到更远的地方看看。

    (画一张海报,献给这部壮丽的纪录片↓)

     6 ) 【电影】21024[10.13]《阿波罗11号》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驾驶人造飞行器首次飞上了蓝天,尽管这次飞行的距离只有36.5米;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科林斯在休斯敦搭乘土星5号火箭出发,飞往36.5万公里外的月球,并首次成功登月。66年时间,美国将人类的飞行距离整整提高了10,000,000倍!!!!!

    从无到有,再到攀上人类至今曾到达过的探索之巅,Apollo 11计划既是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创举,更是美利坚合众国史上最骄傲的高光一刻。在那个没有超级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更没有人工智能的年代,这颗行星上最聪明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就聚集在了一起,他们用无数的计算、试验与心血凝聚成了Apollo 11飞船。最后,代表人类最沉着、最冷静、最手脑平衡的三位宇航员合作驾驶着飞船,才终于抵达了夜空中那个我们已经仰望了上千万年的荒凉星球。这放在今人眼中仍如此不可思议的一切,竟然50年前的美国人就做到了。

    而同样令人震撼的,是关于登月的整个过程竟然都被极其详实的影像记录了下来。在这些画面与声音中,你几乎看不到岁月的痕迹,高清得就跟昨天才录制的一样:观众能清楚地捕抓到里面每一个人的神态,看到阿姆斯特朗那梳得一丝不苟的发型,看到1969年那个激动人心的夏天里,休斯敦海滩上汹涌兴奋的人潮与航天中心紧张沉着的工作人员。这真的是一个超级大国最让人心服口服的凡尔赛。

    我固然没能亲临今年初夏“天和”核心舱的发射现场,不知道那天在文昌的现场观众与指挥中心是否如电影里一般的场景,但我仍深深被Apollo 11计划里航天先驱们的冷静与从容打动了。在我们眼中惊天动地的事情,在他们手中是一切都有条不紊,紧密而有序的推进,其中还会间插着轻松搞怪的玩笑。一通通地月间动辄相距上万公里的指令,都仿佛是一件他们已经操办过无数次的平凡任务。这其中的自信和从容,来源于合众国最辉煌时代综合国力的坚强后盾。在结尾,电影重温了1962年肯尼迪发表的登月宣言,镜头中,年仅45岁的美国总统朝气蓬勃,光彩飞扬,他虽没能亲眼见证奇迹实现的一天,但他的自信和从容都被清楚被刻录进了胶卷里,虽经历过岁月的磨砺,仍深深感动了我,感染着半个多世纪后人们。

    Even though I realize that this is in some measure an act of faith and vision, for we do not now know what benefits await us. But if I were to say, my fellow citizens, that we shall send to the moon, 240,000 miles away from the control station in Houston, a giant rocket more than 300 feet tall...fitted together with a precision better than the finest watch, carrying all the equipment needed for propulsion, guidance, control, communications, food and survival, on an untried mission, to an unknown celestial body, and then return it safely to earth, re-entering the atmosphere at speeds of over 25,000miles per hour, causing heat about half that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n—almost as hot as it is here today—and do all this, and do all this and do itright, and do it first before this decade is out—then we must be bold.

    John F Kennedy

    1962 Sep. 12th

    本片的全部素材都源自NASA一批被尘封多年的70毫米胶卷底片,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重回探月当年的机会。在一战终结百年之际,我们等到了《他们已不再变老》,而到登月半个世纪时,我们又迎来了《阿波罗11号》。现实从来是最伟大的导演,这些记录历史的伟大影像终会成为人类文明璀璨的证明。

    有别于《登月第一人》,回归主流视觉的本片完全聚焦在了Apollo 11计划上。告诉人们航天探索从来不是航天员们几个人的事情,探索的成功是背后无数智慧与汗水辛勤浇灌出来的结晶。人类科技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一方面,我们全体人类都正从中受益,而另一方面,其实我们每一份子也都直接间接地参与在了其中,所以这理应是一份属于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自豪。最后,也衷心期待未来有朝一日,能有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阿波罗11号》。

    精彩,推荐,考虑收藏。

     7 ) 真实 可信(影评,Apollo 11)

    That'sone small step forman.

    One giant leapfor mankind.

    ---Neil Armstrong

    美国纪录片《阿波罗11号》

    作品类型:纪录片

    主要演员:Neil Armstrong

    故事概述:阿波罗11号登月实录

    上映时间:2019年3月1日在美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如此惊艳的纪录片,不可多得,堪称年度最佳。不多赘述,进入“登月时刻”。

    写在前面,观影前展望。

    1,有关登月作品,电影也好、文学也罢,看过不少,但能够排得上号的,只有95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号》,其他皆是过眼云烟,此次《阿波罗11号》会有如何表现?令人期待。

    2,见证历史时刻(登月壮举),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依然心潮起伏,激动万分。

    3,浏览评论,了解到本片是由真实影像重新剪切而成,资料珍贵,吾等有幸一饱眼福,实在难得。

    边看边写,观影中感慨。

    1,画面太美了,怎么做到?

    这画质、纹理,足以媲美当今科幻巨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精致的纪录片,这年头(急功近利的年代)真不多见。

    2,剪辑太赞了,如何实现?

    众所周知,这部影片是由众多“纪录碎片”拼接而成。故事中,从前期升空准备、到中期登陆月球、再到后期降落地球,每个阶段、每个场景的影像(衔接)皆是如此,利用“无痕拼接”,将其有条不紊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过如何达到这般完美效果?

    a,依靠剪辑师“妙手回春”

    b,凭借剪辑师“穿针引线”

    3,配乐太稳了,气势如虹。

    这个“稳”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背景乐的年代感与画面的历史感搭配沉稳

    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感谢Moog Synthesizer IIIc的运用,懂音乐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合成器)可是那个年代(上世纪60/70年度)的极品装备。编曲Matt Morton将这哥们请出来,为影片服务,完美呈现本作年代感。

    ②音效再现登月之紧张气氛

    如果说Matt的配乐为本作主旋律打下根基,那么拟音师Eric则为影片的“昨日重现”(历史韵味)保驾护航。

    由于年代关系,许多录音资料都失真了,拿出来,不能用,不得以重新创建声音文件,比如“火箭发射”、“登月时的脚步声”、“操控室的欢呼”...,都需要另起炉灶。说实话,这就很考验拟音师的专业水准了,既要再现“真实性”、又要匹配“背景乐”,还要突出“年代感”,做好了,不容易。好在Eric技高一筹,顺利搞定。

    写在最后,观影后随笔。

    1,纪录片《阿波罗11号》与剧情片《阿波罗13号》有着太多相似点,不仔细看,难以分辨谁真谁假。

    2,白人的世界,其他人种靠边站。剧中有这么一段话,“xxx带领的白人技术团队”,什么叫“白人技术团队”,这话真心刺耳,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理解,今时今日,还会在纪录片影像中出现这种词汇(竟然没有隐去),这是技术失误?还是“挑衅行为”?

    3,人类登月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从本作中,笔者丝毫没有感受到美国民众的热烈反响,相比之下,政府却是津津乐道,这样看来,“登月”行动更像是政治游戏的一环,而不是宣传的“服务全人类”、“开拓人类的视野”。

    不说了,不说了,如此“爱国”(usa)的纪录片,作为旁人无需叫真,包容即可。终。

     8 ) Intent to Win

    Apollo 11. "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基于1969年真实影像胶片进行色彩还原修复后制作的影片,清晰得令人发指,色彩充满了质感,简直身临其境。美,太美了。

    肯尼迪的音容仿佛还停留在不久之前。在Rice大学著名的“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演讲八年后,他们完成了肯尼迪“十年之内把人送上月球”的承诺。

    上世纪中后旬真是人类探索星辰大海最纯粹狂热的年代。

    愿人类面对太空依旧并永远保持和平、谦逊与热爱.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e intent to win, and others too.”

     短评

    感觉还是有必要谈谈IMAX 70mm观影体验,导演很聪明的一点在于科技发展了屏幕越来越大却没想总把它填满,而是用分切屏幕等(似乎有些过时的)电影手法制造大量留白(黑),加上有角度差时间又长的镜头酝酿观众期待值,与当下科幻电影中的特效能“拍”出的高分辨率太空形成鲜明反差,从而最大化footage能带来的真实感,综上所述:有纪录片坐镇登月之事不可能有假!!哼!

    9分钟前
    • xiaoyaah
    • 还行

    真的不是后拍的吗?真的不是后拍的吗?真的不是后拍的吗?影像资料的修复强大到具有了故事片的质感,都不让人感觉在看一部纪录片,配乐更是强大的要命,和First man配合观影绝对风味更佳!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整场只有三个人 看完电影一个黑人大叔和白人大妈 我们走到门口 他们找我搭话 “天啊 那个时候我才几岁 我真不敢想象到五十年过去了我还能看到这些 他真实的让我想哭” 时光可以走远 影像不会走远 他比记忆还远

    12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力荐

    可以和First Man互补着看,才发现那里高司令的发型衣着真是神还原,甚至登月前身体检查,登录月球出仓简直机位都一样。50年前的素材加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真是燃到起鸡皮疙瘩。私心想如果用First Man里的Landing OST来配这里的Landing会怎样?

    15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推荐

    IMAX效果太好了 音乐选的极好

    18分钟前
    • Dacrygelosis
    • 力荐

    质感现代到不可思议,景别构图运镜基本都是现代的美学,可以看出后期编辑花了不少功夫,而能做到这些最核心的还是得益于先进的画质修复技术,IMAX上看太震撼了。

    21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这70mm规格待遇的纪录简直匪夷所思……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画面竟然还是第一次被世界看到……这大概会是去年彼得杰克逊一战纪录片之后最令人七窍喷血的纪录片了。

    25分钟前
    • CaesarZX
    • 力荐

    原始素材胶片修复而成,强烈的饱和度与清晰的颗粒感美得感觉每一帧都想截图做屏保。近距离拍摄才知道登月过程也是一件一件琐事,虽不似科幻电影那样波澜起伏,但给人一种伟大的平凡的神奇感,大概这是我这辈子里离登月最近的一次吧。最后感谢所有参与阿波罗计划的人的时候,直接泪奔,突然发现这个操蛋的世界还有那些纯粹的仰望星空的人。

    2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NASA到底藏了多少东西,直接用原始素材,效果比登月第一人还好。返回舱对接,完全是库布里克附体。(明明是尼克松任内的事情,出现最多的还是JFK,这点也颇值得玩味。

    28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无言的propaganda,一方面是原始揭秘一样回顾阿波罗登月全过程,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观众第一次全方位了解这一震撼的历史瞬间,另一方面影片中无时不刻露出的美国的自豪感,或许看到彼时5分一杯的咖啡会心一笑,但这几十年来未变的生活是传承的非物质遗产,毕竟那时才是1969年.....

    33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有人嫌平铺直叙无聊,拜托这么激动人心的题材铺平再铺平都是激动人心啊!大家一定要去看IMAX啊,NASA工程师们光溜溜的脑门儿拍的可清楚了一个不拉~最好的爱国宣传片了吧,我们这种外人看了心里涌现出来的唯一想法都是美国真强大,这可是五十年前啊人家就mankind全人类了,我们那会儿还在斗牛鬼蛇神呢啊。纪录片最后出现了肯尼迪,看看他的风度,再看看现在Trump的模样,我觉得这也就是全片唯一我想到的能让美国人黯然的地方了。

    34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五星的理由是:制作者好像知道看完登月第一人的我们关于登月想知道些什么,厉害,喜欢。旧胶片 音频威武

    37分钟前
    • Asa
    • 力荐

    1:09:00左右起,重新对接前"哥伦比亚"号指令舱的视野里"鹰"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的恢弘背景中慢慢接近渐渐变大那一段长镜头,虽然几乎是黑白的,但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实在是美极了。今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还有很多个整十周年(呵呵嘘)。这么些年过去了,看看地上的裸猿今天在干啥。而对这一切,我们当然都全无责任,无辜的我们不过是为了活着,对这世间妖魔鬼怪小丑大丑们的恶行恶状全无办法,甚至还总担心对恶与恶的帮凶不够仁慈,对正确的主张不够严苛。好了,别再假装仰望星空了,闷头多吃点儿喷香的矢,等死吧~

    40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很白很纯的纪录片……中间有一幕在月球上空两个装置对接时,我恍惚觉得我在看漫游太空,1968年上映了漫游太空2001,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成功。

    41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还行

    能在imax看太好了。配乐满分,剪辑满分。官方新闻那种的纪实镜头或是无声的空镜头,用偶尔出现的倒数的字幕、用双画面对照、配上完全同步的音频资料还有恰到好处的音乐有了戏剧性和叙事性。看过first man会觉得开头关于三个宇航员的闪回特别有份量。而看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要是用这种质感的影像去拍遗落的南境或者索拉里斯星该多震撼啊。而且导演仿佛猜到了我们观众的好奇心和疑问在哪里,交代得非常精准,每一个机位都交代了!

    46分钟前
    • 拜金沃斯学者
    • 力荐

    50年前就可以登月了!可现在人类都在搞些啥玩意儿呢!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就龟缩在地球上自嗨吧!

    49分钟前
    • Robin
    • 力荐

    拿着NASA爸爸海量素材正面碾压的纪录片。平铺直叙本身就是一种炫富啊!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现在是时候交出罗斯威尔的视频了吧?

    57分钟前
    • viennavirus
    • 力荐

    some presidents build spacecrafts, others (try to) build walls.

    1小时前
    • 以心
    • 推荐

    漂浮旋转着的卡带机放出mother country也。太。美。了 #人家的愛國主義教育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8/12/mickey-kapp-apollo-11-astro-mixtapes/amp

    1小时前
    • 苏呜呜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