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正发生

    正发生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21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斯·德·朗克桑,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塞德里克·梅斯伯格,Julien Frison,Leonor Oberson,Cyril Metzger,Eric Verdin,Madeleine Baudot,Isabelle Mazin 

    导演:奥黛丽·迪万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粤语

      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

    • 娜娜1

    • HD中字

      救世主杰夫

    • HD中字

      幸存者2021

    • HD

      兽王

    • HD中字

      赤裸狂奔

    • HD中字

      PTU2机动部队

    • HD中字

      天佑之爱

     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原著讲述1960年代还是学生的安妮,因堕胎所引发的心理和生理双重创伤。

     长篇影评

     1 ) 当事件变成写作

    (见《文艺报》)

    2021年9月,由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执导的《正发生》(L'événement,直译《事件》)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狮奖是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金狮奖自1949年设立以来,迄今为止共有6位女性导演的作品获奖。

    奥黛丽·迪万生于1980年,是一名黎巴嫩裔法国作家和记者,除了创作小说外,她还参与电影剧本的撰写。2019年,她转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你疯了》(Mais vous êtes fous)。《正发生》是她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改编自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同名小说,原计划于2022年2月2日在法国院线上映,后提前至2021年11月24日。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年轻女学生安妮怀孕后想要堕胎的心路历程和行为举动,将女主人公安妮的无助、痛苦、决绝等复杂情绪展现在观众面前。从“4周”到“10周”,随着影片中的数字不断增加,观众也随之一起经历了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战斗”。

    之所以影片中的堕胎行为会变得如此复杂,则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堕胎,《刑法》规定对实施或辅助堕胎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关押和罚款。法国女性被迫前往国外堕胎,如果在国内堕胎则必须暗中进行。1971年,包括西蒙娜·德·波伏娃和阿涅斯·瓦尔达等在内的343位女士联名签署了一份《343荡妇宣言》,通过承认自己的堕胎经历来抵抗法国当时禁止女性堕胎的法律。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向国会提出女性堕胎合法化法案。在重重压力之下,1975年,法案得以通过,也被命名为《韦伊法》(loi Veil)。自此,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的流产权利。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的《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并非虚构,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了自己在1960年代堕胎的经过。作家曾于1974年在第一部小说《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里间接描绘过这段经历,但是没有详细展开,直到2000年,她出版了《事件》。埃尔诺在访谈中表示,多年来,这段记忆一直如影随形,紧紧萦绕在她的心头。在接受《人道报》的访谈中,安妮·埃尔提到当年自己加入了堕胎和避孕解放运动,但是她没有在《343荡妇宣言》上签字,是因为当时她嫁给了一位官员,公开宣布曾堕过胎就好像一颗炸弹。安妮·埃尔诺也直言,堕胎的经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她的生活,以至于1964年1月20日至21日的夜晚对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纪念日般的存在。

    无论是此前出版于1983年并荣获次年勒诺多文学奖的《位置》(La Place),还是出版于1987年的《一个女人》(Une femme)等作品,安妮·埃尔诺以其亲身经历为切入口,描摹当时的法国社会图景,她将自己的文字定义为“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的写作,因而评论界也将其作品视作一种“社会自传”。在女性身份之外,安妮·埃尔诺更关注社会阶级的差异。在《事件》中,安妮必须要堕胎,是因为她要完成学业,只有这样才能逃离原生家庭和原生阶级。她并非一个受害者。相反她是一位斗士,一个未来的阶级叛逃者。正是其作品中呈现的集体性和社会性,使得安妮·埃尔诺不仅在法国备受瞩目,也成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在《事件》一书的扉页,安妮·埃尔诺引用了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的话:“我有两个心愿:事件变成写作,写作成为事件。”从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的《四月三周两天》,到伊丽莎·希特曼执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到奥黛丽·迪万执导的《正发生》,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演绎着相似的故事。今天类似的情节仍然在上演:一些国家对于堕胎依然有着严格的规定限制,非法堕胎的女性和医生仍面临刑罚。前不久,美国德克萨斯州关于堕胎的新法律生效,波兰一名孕妇因为堕胎限令未能及时终止妊娠而死亡。小说里过去经历事件的“我”和现在正在写作的“我”相互交织,电影中的故事叙事也模糊了背景和时间,一切仿佛“正发生”……

     2 ) 从文字到影像

    (不是影评)

    在法国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想到还会再次遇见Annie Ernaux这个名字。

    学法语的时候去法国交换,法国文学课讲当代法国文学,大部分时间讲的都是这个作者,以至于后来也讲了一些当时得到诺贝尔奖的Patrick Modiano,反而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对于法国的反堕胎运动也没有太多印象了,记得课上老师给看了一些视频,也听了作家自己的访谈。但无奈当时法语实在不太行,对文学的感受力很弱,听力也不大好,理解就停留在隐约记得的一些关于她写作手法的关键词:l’auto-biographie, naturalisme, banal, quotidien, le réel et la fiction…

    看这个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镜头和表演传达出来的切实痛感(真实到了令人害怕的程度),以及作为一个女学生的无限共情。于是看完这个电影,我最大的私人感受是“像我这样读着书的女的实在没啥值得烦恼的”。

    再后来和当时一起上课但现在继续研究这位作家的同学简单聊了聊,他提到一个我遗忘了的细节:流水账一样的叙事中,Ernaux甚至时不时地跳出来以自己的身份开始讲述。

    我突然想到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的几个镜头:在电影画面中,主人公Anne在对着其他人说话,或者进行自己的行动,但镜头却来自她的肩膀斜后方,既没有拍到施动者Anne也没有拍到对面的受动者,好像是一道来自背后的视线,看着故事中的“自己”。

    聊完以后,同学说立刻马上去看电影,而我想立刻马上去订购L’événement这本书。

     3 ) 「正发生」“我不想要教书了,我想写作”

    2022.10.8其实昨天刚看完给了三星,这部本身没有那么出众,至少个人感觉不如「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那样振聋发聩的片段。但是回想起女主结尾对老师说,她不想以后教书了,她想写作,感觉还是很触动的。或许因为我也是正读文学系的大学女生,我也幻想过有一日可以提起笔,记录那些“把我逼到孤灯下,逼我讲出我的故事来”的时刻。但我不能,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去教书。 或许很多人,都是在有了各种各样打破自己的绝望经历之后,才有了以文字为刀枪的能力吧。 其实「正发生」是一部蛮温柔的电影,我控制不住看的时候去想我在高中尾巴上看过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不」情绪阴冷而令人毛骨悚然,也更附和我对于处于心里绝境时的体验,让我从心底流泪。但显然我更希望此刻失眠的我能拥有「正发生」那种轻柔、细腻的,怎么说呢,感觉被春夏之交早上六点的晨光照耀着,又能拥有(或者 被赐予)重新出发的勇气。记忆里的「从不」,像想象中加州小镇寒冷肃杀的10月11月,我最讨厌的季节。让我想死

     4 ) 女人的痛,被拍得如此肉疼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

    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

    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5 ) 我相信,那些阻止历史向前发展的阶层派系一定会被历史抛弃

    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是政策的,是未来的,是宗教的,是人类的,但是就是不是我们的。我们如果想要掌控自己的身体,就好似是一个闯关游戏,通关全凭运气。层层关卡越来越难,有的众叛亲离,有的走投无路,有的全靠陌生人的一个轻易的决定。最后医生鉴定为“流产”而不是“堕胎”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放下了一口气,但是回过头想,为何我需要提起这口气呢?为何医院,这个应该给人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机构,却充满了危险呢?

    在影片一开始女生之间对于性的好奇,羞耻,探索,未知,给观众铺垫了1960年代法国对于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对于青春期的人来说,需要被教育的不只是性的功能和部位,也要教育如何和自己的身体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如何正视自己的性欲望。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怀孕了之后的两次性行为。第一次,我们没有看到过程,只看到事后她坐在房间里一个人哭泣,感觉这一次“自我惩罚”性行为代表着她对身体完全失控的内疚和自责。第二次我们看到了她主导的享受的性的过程,那个时候她已经找到了医生,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一次代表了她认为她即将重新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在1967年的法国,公共场合讨论避孕措施才被合法化,1975年终于合法了堕胎权。即使这样,早期的避孕措施,也是给女性服用含大量荷尔蒙药片Enovid。服用这些药片不仅会带来眩晕和呕吐,还会提高心脏病的风险。这么多年过去了,堕胎权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合法化,医院学校也在研究男性避孕措施,即使社会舆论仍然充满教条,女性已经体会到了对自己身体更多掌控权的滋味,也懂得了自己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历史总会向前发展,不会倒退。2021年1月,波兰政府重新把堕胎权非法化,这引发了自波兰共产党政府解体以来最大的游行和抗议。就像电影末尾女主走进了考场开始答题,我相信,那些阻止历史向前发展的阶层派系一定会被历史抛弃。

     6 ) 正发生:撇开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只需前行

    电影《正发生》。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 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7 ) 阻止你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

    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正发生》是2021年最疼痛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影片中几次不加遮掩或修饰的少女流产场景,更是因为它深刻揭示的女性生存困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更艰难的事了。如果你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阵微风,一片落叶,也能让你随波逐流。

    电影里,少女安妮出生于1940年,生活在1960到70年代风起云涌的女权和民权运动的前夜。当少女安妮意外怀孕后,从男友到闺蜜,从父母到老师,从一位医生到另一位医生,这些她赖以生存期间的社会联系,似乎自觉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随时准备把要逃离“母亲”身份的她挡回去,阻止她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

    恐怖的是,《正发生》改编自自传体小说,而其背景年代不是威权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四月三周两天》),而是一向以自由平等著称的法国。事实上,搜索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避孕的合法化和人工流产的合法化,竟然都是非常晚近的事。阻止女孩儿们走向“母亲”之外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而是她身边的一切。

    幸好少女安妮异常执著:她知道自己想要读书并进入大学,知道要抵达那一目标在当下必须认真读书和通过考试。

    《正发生》中女孩儿们的高中生活是繁琐的课程,老师提问时全班沉默的惶恐,男孩子们来献殷勤的小小骚动,和女孩儿间暗暗交换的关于男孩儿的想象和秘密。而和身边的姑娘们一比,安妮格格不入:同班同学准备嫁人而无心学业;闺蜜虽然认清了女性人生选择的有限(“嫁错人一辈子就完了”)却只是想着如何精挑细选一个理想伴侣。

    唯有安妮,就像那种老师赞赏家长喜爱路人都赞叹的“别人家的孩子”,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要去“清北”的。

    那时,社会给女孩儿们指出的最广阔的道路是嫁人,而以知识为路灯的那条路似乎只是狭窄的小径,黑黢黢无人踏足。而青春期源于荷尔蒙的骚动,与婚姻相关的经济宽裕,则变成熠熠夺目的霓虹灯。

    这样的处境,在中国的《金粉世家》里如是,在英国的《成长教育》亦如是。浪漫爱情的神话和婚姻所象征的“成人”世界,成为最优秀的女孩儿们也难以抵挡的诱惑。

    而这样的现实并未改变。各种各样的陷阱伪装成甜美的糖果被放在银盘子里送到女孩儿们的面前。即使“女神节”的宠溺已被撕下面纱露出消费主义的獠牙,关于“现代女性”的种种流行话语依然如此冠冕堂皇——

    女性被要求既要通过工作经济独立又要勤勤恳恳奉献家庭,既要时刻情绪稳定又要随时能提供情绪价值,时而要小鸟依人时而要顶半边天,正如《正发生》里安妮一边被男友嫌弃在朋友前情绪失控,一边被女友怀疑得病而排挤。

    她愤怒地说,两个人都要负责的麻烦,你期待我一个人搞定。一个人搞定——这正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如果一个女孩儿不能搞定,那么人们就期待一个受精卵的着陆能够让她“为母则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悖论。

    在这个意义上,华坪女高张桂梅校长那次引起争论的采访就显得一针见血:在现实中女性的生命里向下的引力如此之强,不向上攀援就将持续下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唯有竭尽全力去靠近高山,才可能摆脱成为附庸的溪流。

    而安妮甚至不是一个我们现在会称为女性主义者的姑娘。安妮并非一个不婚不育主义者,她在学业之外探索爱情。她可能对未来的人生还只有影影绰绰的遐想。

    她只是坚信“母亲”这一身份转换必须以个人的独立自主为前提——“我以后将会有孩子,但不是以牺牲我的人生为代价,那样我只会恨它。”不过这样的清醒即使在现在的社会也不多见。而这一愿望的实现竟然如此困难。

    《正发生》直白到残酷地描写疼痛:安妮将药物注射到腿部;安妮将长长的金属放进自己的身体;私下帮助女孩儿们流产的女人用一种又一种冰冷的金属工具打开安妮的身体;直到最后,在宿舍的公共厕所的马桶上,剪断那根流血的脐带,那从母体吸收营养又不啻于寄生的“生命纽带”,落入水里的血和肉只留下沉闷的一声。

    在女性电影里常见的女性同盟在《正发生》里也约等于无。这不只是说安妮母亲的假装茫然无知和安妮闺蜜的仓皇逃避,而是说与子宫相关的疼痛和伤害往往仅由个人承受。

    正如安妮的另一位闺蜜向她承认,“我的欲望比羞耻感更为强烈”,而“我只是比你幸运一点点,我没有怀孕。”而拥有卵巢、子宫这些“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所以,承受能力较差和没有做好心理建设的人需要谨慎观看《正发生》。在那些残酷的时刻,镜头不动声色地移开,聚焦在苍白的脸和豆大的汗珠,却让疼痛更加真切。

    在这些时刻,人工流产不再是无病呻吟的青春电影里草草带过的一节,而是一种将烙印在生命里的疼痛。唯有疼痛,才能超越感伤而指向行动。

    “正发生”的正是现实。只要想想美国至今仍在沿用的罗伊案(1973)关于人工流产的判决就知道了。罗伊案给出了一个奇妙的三段论,粗略地说,妊娠前三月人工流产合法,妊娠中三月一些情况下人工流产合法,如此云云。在这里,并非医生也非生物学家的法官能以简单的三段论粗暴决定什么是生命(三个月不是生命,三个月零一天就是生命?),而这样一个判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一直面临被推翻的威胁。或许现实太糟糕了,人们只能努力阻止其变得更糟。还是那个逻辑——正是由于下坠如此轻易,而向上如此艰难,才要竭尽全力拒绝向下的引力拼命向上。

    于是我们看到,还是个孩子的安妮不得不四处求助,然后收获拒绝。而最终向安妮伸出援手的是一个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女孩儿。她告诉安妮,进入医院会有两种结局。幸运者(遇到好心的医生)会被判定为自然流产,运气差儿点的(遇到不愿遮掩过去的医生)则不死就要被送进监狱。

    于是我们诡异地看到,《正发生》的结尾处,安妮被送进医院。她“幸运地”被判定为自然流产。那苍白的无影灯竟然成为本片最令人欣慰的亮色。这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正如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意外怀孕相比竟可以接受,正如短效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掌握身体”的赋权感相比亦可以接受,应当有更好的科普帮助女性享受到社会和医学进步的成果。

    血、疼痛和伤害成为安妮迈向她理想人生(写作)的必经之路。这俨然成为一种诅咒。仿佛女性那作为生命起源的身体,一旦生出欲望就是一种诅咒。而这种诅咒在影视作品里已然出现千百次却还在继续出现才是可怖的——在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里,Joe为自己实行流产。在《奋斗》里,要离婚的杨晓芸和要分手的夏琳在相约进行流产后买了一堆彩票然后一无所获。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惊人相似的故事在一次次被讲述,仿佛育龄女性的自由必须与对自己的伤害相伴。

    在《朱诺》里,少女朱诺因为听到“这么大的胎儿已经有指甲了”而放弃人工流产的打算,仓皇逃离看起来脏兮兮的小诊所。她在在父亲和继母的宽容和爱中生下宝宝,连看都没看就送给了渴望成为母亲的中产女性。而朱诺依然可以和小男友弹着吉他唱着歌。这是一个美丽的美国童话。

    现实里,如果有《很少,从不,有时,总是》里描绘的那种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构和心理支持机构,就已经很好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依然如此真切。

    在那之前,《正发生》这样疼痛的电影越多越好。宁愿在电影里承受一千次这样的疼痛,也不要在现实里有机会去感受它。

     8 ) 威尼斯金狮《正发生》:堕胎合法前的女性苦难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短评

    我永远喜欢法国电影,看法国女人就觉得女人还有希望,她们永远在谈论世界,谈论自己想做什么(与性别无关的话题)她们像人类一样谈论理想,这在中国还是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很少看到(几乎也没)

    8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享受性爱和爱情很正常,但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13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推荐

    尺度不大也並不嚇人,但是這個題材光是能踏實地拍出來就足夠隔著屏幕痛到了,酒吧搭訕的男人,聽到懷孕只想到可以啪的男人,說著幫忙卻開保胎藥的男人,比起自己的孩子和女友的痛苦更關心朋友的男人,這一切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這是只攻擊女人的絕症,無差別地把所有人變成家庭主婦”,可是自稱高等的人類用這種葬送某個人(某種性別)一生的方式繁衍著。

    16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推荐

    看的时候差不多全程在想:避孕手段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反堕胎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发生”这个名字起得真不错,沉浸式的部分对女观众而言有如当头棒喝,好奇现场男观众是什么体验

    18分钟前
    • 九月
    • 推荐

    一切都恰到好处(juste)。刚看完电影,下午就采访到了导演和女主演,值了!

    21分钟前
    • verbond
    • 推荐

    一部不忍直视的“冒险史”,我们被“捆绑”在女主周围却无法介入和挽救,被动的经历这段虽不及她承受的百分之一却已足够残酷的受难,三次堕胎,直指历史的三层罪孽:虚情假意的权威欺骗,走投无路的个体自虐,以及被左右在窒息濒死的炼狱中意外未被碾灭的幸存者的渺小,当然最终还是留下了希望与真相,但哪怕女性权利终于崛起,今日必然也无法同历史保持着绝对安全的距离,我们仍身在其中,一次次恐怖的对身体的摧残与流血,也是向历史的回击,伤痕与悲悯中,女主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意味,然当下的人们又有谁在牺牲和落泪,仍该叩问,仍该抗争。

    2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26分钟前
    • 绿苡
    • 力荐

    直接的可怕,主题跟之前一些作品类似,没什么出彩的,大招在最后。特写跟拍,完全聚焦个人情绪,痛感伴随着无助,永远无法经历的伤痛,是女人不该得的“病”,却是这个社会的病

    29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确实拍得很好,大概可以理解为啥一群导演的评委会会给它金狮了。技艺相当出众。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且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贡献。所以说可能匠人多的评委会,缺一点历史感。

    30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利用时间,就不可避免会被拿来与《四月三周两天》作比较。结果就是:432是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而本片则侧重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与展现。近景跟拍刻画人物情感和心理,考验女主演技。其实,倒是可以在为什么男生永远选政治学,女生选文学这个角度大做文章的。

    34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剪脐带着实令人头皮发麻,更发麻的事,这是一部自传。

    37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venezia78 本片从简单的学生生活开始,渐渐交代出时代背景和核心问题。同《朱诺》一样女主态度坚决,但她无法得到光明正大的支持,该如何走完这个旅程?《从不,偶尔……》和本片分别让我们经历了一回当代允许堕胎和50年代不允许堕胎时女主的心路历程,后者无疑更困难更痛苦更危险。除了提供一种集体共享的经历,导演还隐藏了对堕胎以外鲜有提及的态度。作为无露不欢的法国电影片中三点只露两点,每到第三点摄影机便刻意避开或采取遮挡,(只有最后一次突然正面拍摄,恶心得我口罩中立即一股血腥味袭来,)暗示女性最私密的部位不要轻易献出,同时又表明女性也有与男性一样的需求,但要注意保护,否则会像片中一样进入它的不只欢愉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自由、权力、自我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42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这样的电影不嫌多的

    45分钟前
    • 须弥墩子
    • 推荐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50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險些錯過這部影片(前前後後的心理狀態與決定)已經足夠讓我難以啟齒。但很想堅定地告訴大家:一定與有知覺,有共情能力的人相處。政治讓一切‘冷漠’合理,而對抗它的方式是一齊撿起這破碎的連接,去直面來自他人的切膚之痛。血淚總有一天會被打落在那抹不變的藍色之中,請慢慢等它散開,然後拿起筆來。

    51分钟前
    • 粥豆
    • 推荐

    # 78 Venezia # 这片太绝了!某令人心理不适的场面第一次发生时直接有影评人吓昏被抬走,第二次出现时机位更加直接,疼痛感也像潮水般涌向观众,然后还有第三次…照这个趋势小K影后位置危险呀

    5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力荐

    威尼斯主竞赛第十二场,传说中吓昏影评人的超大尺度电影。因为做了心理准备所以觉得还是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的,但依旧大胆且令人致郁。女主的表演让本次威尼斯影后之争悬念迭起,斯图尔特遇上了对手。我还有个疑问本片能在德州上映吗?🤔️总之这是部杰作,给了死气沉沉的威尼斯中段一剂凶猛的毒药,有望冲击金狮奖。

    57分钟前
    • 花花
    • 推荐

    这就是为什么禁止堕胎是最愚蠢的政策:它只会把堕胎逼到地下进行,但永远会有女性赌上性命去做。“连坐法”(惩罚堕胎者的同时也惩罚帮助者、实施者)更会将女性逼上绝路,让她不得不站在爱人、朋友,以及医生、老师等身份的对面。电影的拍摄方式几乎是逼迫着观众与主角共视线、共体验、共情,非常“暴力”和强烈,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听说有评委觉得“感到恶心”。我觉得这是它很成功的地方——科技还不能让男人怀孕,但是电影有让所有人感受女性的痛苦的潜力,这是一种电影院式众生平等。当然,我很好奇男性观众到底是什么反应……

    60分钟前
    • 十一子
    • 力荐

    医生的签名能把你关进社会牢笼,男人的精子能将你送入精神囹圄。子宫罹患着女人独有的绝症,脐带连接着会被葬送的人生。世俗注射保胎针,律法决定器官自由。枕上的欲望令人羞耻,身上的创伤代表放荡。希望下次淬火的铁钎不是捅向自己的身体,卖掉金项链真的是为了旅行,不必以整个人生为代价创造新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正发生”这个片名起得很加分 要是制定和子宫相关教条法典的人也大都长着子宫 那绝不会到了公元2022年还有十几亿人可能会在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下因为拿掉了自己体内一个胚胎而被关进大牢

    1小时前
    • 水包酱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