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2017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森田凉花,骏雄,何华超,蔡瀚亿,欧锦棠,熊欣欣,吴岱融 

    导演:许鞍华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长篇影评

     1 ) 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對不起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我跟這部電影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對它的一些理解。涉及部分劇透,請注意繞行,謝謝。

    2015年秋。當時我已轉了頻道進入編劇行業工作,許久沒再跟組。卻因為得知許鞍華導演要開新戲,火速推掉了之後的工作,加入了美術總監文念中的團隊。

    秋末,第一次讀到《明月幾時有》的劇本(第二稿)。記得有朋友問我Ann導要拍什麼樣的新戲?我一概笑著回答——「手撕鬼子」。

    初讀完劇本后,我覺得最大問題,一是方蘭、劉黑仔、李錦榮這三條線的節奏問題。二是方母被抓后,方蘭的救與不救。

    前面整個護送文人是一個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完整事件,作為讀者我跟的很順。但之後分成三條線繼續講述,整個時空被拉得很長,這樣一來就容易散,節奏也易出問題。比如方蘭從平民老師到加入小隊,不久后成為大隊長,中間并沒經歷什麼情節或事件;而方母也是,從不知道女兒在幹嘛,到得知,到也去送情報,整個發展的情緒我跟不到,也想象不到。另兩條線中,劉黑仔是比較鮮活有意思的人物,但在中后期似乎掉線了很長時間。而李錦榮作為憲兵隊的臥底,本來是很重要神秘的身份,卻看不出任何緊張驚心,連最後揭開身份都是他自己跑去告訴方蘭。我也看不到他們做所有事的直接目的和後果,自覺「勝利」二字聽起來是縹緲和遙遠的目標,因此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總體也覺得有些乏味。想著如果三條線最後交匯成一個事件,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些,似乎會比較容易把節奏拉回來。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嚴重。我讀劇本時,覺得這麼大件事,方蘭和黑仔就在那裡講了兩三句話便決定連媽媽也不救了,怎麼都不太合適。當時文生告訴我,這也是導演心裡還沒想到要怎麼拍,情緒上要怎麼辦的最大問題。

    2015年初冬。我陸續完結了手頭的工作,正式進入《明月》劇組加入前期籌備。隨著幾次開會討論,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了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態度。她不想要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她想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香港,想要拍攝一些平凡卻堅韌的普通人。他們似乎並未做出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他們曾經真實存在過,在這片土地上,在每個不起眼的地方,懷抱著共同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和《黃金時代》時一樣,我們一來就已收到了很多導演發來的歷史資料參考圖片和人物介紹。印象較深的是導演在那時提到了一部叫《天上人間》的老電影(//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7144/)作為整個美術風格的參考。(我們去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租錄影帶觀看)

    除了基本演員,和比較常見的特務、土匪、地下黨員等外,導演還十分重視還原一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比如理髮師傅,漁夫,工匠,自行車夫,婚宴賓客,客家人,中西樂隊……關於香港的歷史圖片資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找,每一種人物都牽涉到很多細節。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瀏覽了所有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香港三四十年代關於人的資料圖片,也去圖書館查找了數日的書籍資料。碰到過的最大困難是制服方面的資料研究。首先日本軍服在不同年代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大部分影視劇里都是錯的)。夏季和秋季又有不同著裝。而香港在那時除了日本兵外,還有很多印度人,被稱為「摩羅剎」,除此還有一種叫「憲查」的職位,類似於警察。「憲查」的資料是最難找的,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也尋求了很多幫助。日後若再有導演想要拍攝抗戰時期的香港,我當時整理的資料文件夾應該能給大家提供很多便利。

    中間的某一天,忽聽文生說導演已想好了關於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要怎麼拍了,整個情緒也捋順了。不久,我們收到了劇本第三稿。這一稿刪減了一些旁支人物的戲份,改善了三個主線人物的幾場戲。最大的變化是添加了由梁家輝飾演的老年彬仔訪問部分。整體看來,我覺得已比上一稿好了很多。

    2015年末,除了周小姐是一早就定下的女主角外,大部分主演的人選幾乎都還沒有敲定,而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演員檔期全滿。導演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人,拒絕過別人,也被人拒絕。關於方母一角,說實話,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可能出現問題。文生私下里和我討論,有無能替代葉德嫻的女演員。可放眼兩岸三地,我們都沒有想出更優人選。而導演那邊,她當然是以「適合」為第一考量,卻也表示會尊重監製和電影公司的定奪。最後我們能在現場,觀眾們能在大熒幕上看到葉小姐對方母的完美詮釋,要感謝這些掌握了決定權的人的無畏和尊重。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開始了主要演員的定裝。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製作各種工作表格,部分劇本場次的再度修改……

    2016年2月23日,《明月幾時有》正式開機。第一場戲在廣東台山的一個鎮上拍攝,內容是由郭濤飾演的茅盾和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在戲院被通報點名,並在戲院外商議逃亡事宜。

    由此開始,又可以在片場看見Ann導全情投入的樣子。每天開工,她走得最快。仍舊不愛用對講機,有什麼問題都會一次次從監視器前跑去現場親自給演員說戲。也會急的發脾氣,一根接一根不停抽煙。演員笑,她也笑,演員哭,她一臉愁容。看見演員的精彩表演,她興奮地眼睛發光;遇到動作戲,她又想趕快結束,生怕演員們太過辛苦和受傷。

    《明月幾時有》總共拍攝了近三個月,59組。從嚴冬到初夏。我們等日出等日落等云到等風來。經歷了無數場暴雨和暴曬。我淋著瓢潑大雨跟群演吵過架,也在「金堂酒家」的后樓梯里踩到過渾圓的大老鼠。整個拍攝過程非常辛苦,遇到過很多不那麼順利的事,和不停拖後腿的人。疲憊沮喪時,Ann導像座燈塔。只有她永遠精力充沛,專注的沉浸在她想要構建的世界中。

    這些在現場的日子,使我對劇本的最初印象有了第一次大的改觀。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印象中那個大夜,迅姐偷偷在保溫杯里裝了點紅酒,拍了兩三條就過了。看著她瘦小的背影在小山坡上蹲下抽泣,我在旁邊紅了眼眶。方蘭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很難演的,她雖然戲份最多,但更像是串起所有人物的一座橋樑,本身的性格在劇本里並沒有那麼鮮明。她的變化像我最初所說,沒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節推動。可周小姐卻在日常瑣碎中,在平凡又疲憊的工作中,演出了方蘭的成長,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

    也想講講另幾位主演。

    在「方家」拍攝的那個星期,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擠在擺監視器的小房間一角,看葉小姐的戲和偷聽葉小姐與導演討論。在劇本里,方母就是我覺得寫得最好,最立體的角色。而在葉小姐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更飽滿了。她有時小氣有時愛嫌棄,有點小傲嬌的細微表情,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葉小姐自己也有些很好的想法。舉兩個例子,方母出現的第一場戲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場。她給沈太太斟水送餅講租金,人物性格一下就立起來了。而這場戲的對話結束后,方母對沈太說這個餅他們也不會吃,就把餅包好拿走了,這就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護送文人事件后,劉黑仔來方家天台找方蘭,讓她加入游擊隊,這時候方母偷偷走上樓梯偷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一段包括她頭上的髮網,都是葉小姐自己提出來的設計。

    劉黑仔是整個電影里最輕鬆「好看」,最容易讓觀眾喜歡的角色,彭彭本身也是這樣,他其實非常有喜劇天分,導演一看他演戲就笑的合不攏嘴。他很認真也很活躍,每天都對角色有一百個新設計,常常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歡天喜地去找動作指導商量討論,拉著我們進行演示,即使立刻被無情拒絕也毫不氣餒,很快又歡天喜地的想出了一個新點子。劉黑仔這個人物也加進了不少他的設計。殺李燦森那場的「帽里藏刀」就是他想出來的。又比如他的大拇指指甲是爛的,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也看不見,可他就是願意花時間早起來現場一天天粘假指甲。我忍不住問,你何必呢?他半開玩笑歎口氣,這麼多演員一起演戲,不好好給自己設計,誰能記得你演了什麼?!你不懂,這是一個演員的辛酸!

    彭彭過得有點苦,每天要花三小時健身,又常常只能吃白水煮菜。可他嘴饞,剛開拍那陣因為貪吃火速的胖了一圈。有一天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有肚子。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彭于晏怎麼可能有肚子?直到導演忍不住說Eddie你該減肥了,他為此真的受了打擊,再出現時就已火速瘦回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澳拍攝的某天夜裡,當時屋內在打燈,彭彭坐在導演身邊休息。Ann導跟他說,《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她看了十四次,就為了其中一個眼神。「你知道有些好看的表演為什麼好看嗎?那些頹廢的人,並不是因為頹廢而好看,而是因為energy。所以就像我第一次見你時跟你說的那樣,劉黑仔這個人物,不僅僅是在輝煌的時候,更要在低潮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擁有力量,這樣他的眼睛裡才會有光芒。」

    霍先生是所有演員里迷妹最多的(粉絲們實在太神通廣大)。見到他之前,我從未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對他也沒什麼了解,很多香港工作人員更不認識他了。但在整個拍攝中,他似乎用性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他很有禮貌,脾氣耐心都好,十分隨和。我的好朋友也是劇組的小製片Eva說,霍先生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他很重要的錯覺。

    他特別容易緊張。李錦榮的第一場戲,是他第一次見周小姐,兩人就要談戀愛。霍先生那天一早到來,緊張的像個新人,一邊反復背台詞,一邊來回踱步。後來和迅姐熟了,緊張感平復了不少,可永瀨正敏來了,他又開始緊張的不得了。他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拍攝的最後一天。終於鬆了口氣,收工也不捨得走,樂悠悠的看導演拍戲,坐在月光下默默唱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李錦榮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寫的有些遺憾。他和大佐(永瀨正敏)惺惺相惜,以詩會友,卻又因為各自陣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己,這之間的情緒張力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展現。直到我們拍攝時的劇本中,李錦榮的ending都還落在他前來告訴方蘭,方母被抓到了憲兵總部那場。導演在最後堅持多寫了一場他和大佐的戲,才得以讓李錦榮這條線有了一個較完整的收尾。

    還有很多參與客串了《明月》的演員,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胃疼到站不起來還是堅持把戲演完的「石榴姐」,被我踩了一腳反過來跟我說對不起的梁文道,一場小碎步背影就把我征服了的蔣雯麗,很關心伙食的郭濤,和怎麼吃都骨瘦如柴的春夏……

    2016年5月17日,《明月幾時有》殺青。

    瑣碎的收尾工作,一場殺青飯,給Ann慶祝了69歲生日,大家各奔東西。

    之後的日子里,斷斷續續關注著電影後期剪片的消息。

    初秋,第一次看了《明月》粗剪版的放片,導演仔細詢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見。

    之後因為一些原因跟Eva一起去了北京,加入了導演在中影的配音工作。那是Ann導最放鬆的一段時光,我們每天在中影大酒店暴飲暴食,在錄音棚裡葛優癱,聽著她不時發出的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的是彭彭來的那天,他跟打了雞血似得,配完了自己的還不過癮,問負責配音的王老師,不如我把霍建華的也配了?

    導演自己也自告奮勇的跑去配了婚禮那場戲的其中一句台詞,有心人可以試著找找看。

    在配音的過程里我們比較擔心一個問題,國、粵語更推薦哪一版?

    選擇國語版,就會錯過葉德嫻的原聲,她的台詞和俚語非常精彩,和她的表演是融為一體的,很多語句翻成國語就少了些味道。而選擇粵語版,其他大部分演員卻都是說國語的,配音后多少有點彆扭,尤其是像周小姐這樣辨識度極高,又很有靈氣的聲音,是配音演員所呈現不出來的。

    2017年農曆新年過後,我們觀看了電影的第二次放片。此時的版本已加入了久石讓的音樂,但還有很多聲音細節、調色、特效尚未完成。除了次次放映都出現的Roger(桃姐家那位),導演還邀請了作家鄧小宇,和幫她寫了《許鞍華說許鞍華》的鄺保威。茶餐廳里她照例又詢問了我們每個人的意見。說實話,那次看片我的觀感不是太好,覺得節奏有點問題,中間還一度睡著了。這也是電影正式放映前,我最後一次看片。後來我在豆瓣標註的短評也能看出我對電影並不是那麼有信心。我寫了我覺得劇本始終都存在些問題,雖然通過表演和拍攝有所改善,但骨架不動,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我也可以預料到後來很多觀眾的觀感:平淡,太散,雜亂,人物記不住,沒有事件推動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不應該在真正的大熒幕看過最終成片前,就過早下定論的。

    這之後導演一邊和剪輯師繼續修改,一邊陸陸續續邀請了很多人來看片。她的心情一直很好,似乎只有我們在偷偷擔心著觀眾的不理解和票房問題。

    這個夏天,我們和導演一起去了上海電影節,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宣傳工作。整個過程一言難盡。有很多話不可說,有很多話也不想說了。在沮喪的時候,Ann導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至於其他的,她只是覺得有點對不起于冬。

    2017年7月1日,《明月幾時有》終於正式上映了。評論兩極,毀譽參半。Eva說她對那些打一星兩星的人感到很生氣,我安慰她說,導演那麼大年紀還在做有挑戰反常規的事,有自己的節奏和風格,無論別人喜不喜歡,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很厲害的地方。

    今天,我終於坐進了電影院。週一午後的杭州,戲院裡包括我只有四個觀眾,但大家都安安靜靜看完了。

    出來的時候,心裡像是一塊大石落了地。我想我終於可以高興地和所有人說,是的,我參與了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很感激所有陪伴這部電影走過的日子。

    2012年因為一個U盤的小狀況第一次見到Ann導。從《黃金時代》到《明月幾時有》,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粉絲,變成了Ann導笑談中全世界知道她最多秘密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看見了她想要構建的那個世界。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才值得歌頌,並不是上天入地的英雄才值得被銘記。她想講的是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視作微不足道的人,在亂世中擁有信仰的人,面對理想深信不疑的人。她是如此喜愛和想要呈現出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時的香港。那裡有柴米油鹽,也有文學詩歌;女人穿著木屐走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百姓們圍著街頭破裂的水管搶水喝;人們把僅有的錢藏進鞋裡縫進衣衫中;沉默的年輕人包起傷口,堅毅的撐開大傘領路……

    今年過年的時候,Ann導分享了一首詩給文生,文生分享給了我和Eva,此時此刻,在此分享,作為結束。

    致後代

    布萊希特 黃燦然譯

    (節選)

    我在混亂時期來到城市,

    正當飢餓在那裡蔓延。

    我在反抗時期躋身於人群之中

    也跟他們一起反抗。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

    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在戰鬥的間歇吃飯,

    我在殺人者當中睡覺,

    我粗心大意地愛,

    我不耐煩地看大自然。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

    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年輕時所有道路都通往泥沼。

    我的舌頭把我露暴給屠夫。

    然而我們知道:

    仇恨,即便是對卑鄙者的仇恨,

    也會扭曲外貌。

    憤怒,即便是對不公正的憤怒

    也會使聲音粗啞。啊,我們

    這些想為友善鋪設基礎的人

    自己卻不能友善。

    但你們,當人終於可以

    幫助人的時代來臨,

    請帶著寬容

    想起我們。


     2 ) 文豪多逃兵,村妇真烈士。

    1

    电影第一部分,一群文化人和大学者,在香港当地游击队的帮助下,逃出了沦陷区。电影的最后,一个“自私自利“,为了房租连两块糕点都舍不得给人吃的姨太太,为了革命情报牺牲了。

    在我看来,《明月几时有》和《色戒》其实没有巨大分裂。方姑娘只是王佳芝的变身,她的革命热情没有送掉自己的命,送掉的是她娘的命。

    王佳芝投身“革命”,是因为那次舞台演出后的掌声,是邝裕民台下的一声呼喊,她乱世飘萍的身份需要抓住一丝存在感,用生命演出弄假成真的戏码。

    方姑娘在营救茅盾的过程中被李二黑看中,入了坑。一部分是她文艺女青年的家国情怀,一部分是营救行动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被霍建华拉入坑的春夏呢,一半是家恨,一半大概是霍建华的美色吧。

    王佳芝的女性意识战胜了一切,爱也好欲也好,她用肉身和革命的洪流撞击,丢了命。温柔的男导演李安没有张爱玲那么cynic,结尾他让易先生流了泪。

    许鞍华是女人。

    看《明月几时有》,脑子里一直翻出《千言万语》里李丽珍的阿凤,为了爱情参加民运,最后逃不过被骗被玩弄。她从情人的车猛地跳下来。

    女人没有文人温柔,女人不怕死。

    2

    李丽珍那年33岁,演少女还藏得住。可是周迅已经43了。

    革命者需要年轻人来演,电影散场一直在脑补,这个角色是不是该找周冬雨(小周迅),又或者马思纯,更适合头脑发热的女文青形象?年轻人有热情有热血,说好听是理想主义,说难听是冲动任性没脑子。方姑的妈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豪杰,哪是你这样子的?

    她说对了,真正的英雄豪杰,不是她女儿,是她自己。

    叶德娴那句台词,不疼,没有第一胎疼,太催泪了。

    每个母亲都是英雄豪杰,为女儿都不怕死。

    母女两同提女主角的话,肯定叶德娴赢面大。

    3

    霍建华和彭于晏。

    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个搞特务一个打游击。

    未必彭于晏演技好得多,两个人都恰到好处。霍建华不露声色脸(面瘫脸)也很符合角色的,并不出戏。

    但彭于晏太占便宜了。李二黑就是武侠小说里的绿林好汉吧,空空儿精精儿,打不死星人,太浪漫太动人,简直是对“革命“的彻底洗白。

    我们脑海里的“革命”不是早就被李安颠覆了吗,被王力宏和庹宗华们幻灭了么?许鞍华又把最初那个浪漫英雄找回来了。

    所以,招募周迅入队伍那场戏,看起来一点不让人讨厌。

    拉人家下水陪自己去做不要命的活,罪过啊罪过。可是他来做,随便换个姑娘大概也会同意吧。不是为情为爱,不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那点小心思。就是傻乎乎的那点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有用吗?英雄情结有用吗?亲娘都被自己连累死了。

    死掉的又何止是叶德娴和春夏们。

    抗战里的一个个游击队员,他们的生命是否真的在改变历史洪流?

    那些成千上万的可歌可泣浪漫故事,对战争的大趋势到底有没有一丝作用?

    和美军两颗原子弹相比,烈士的人命算什么?

    看完《色戒》觉得,一切皆虚妄 。

    可是这电影又在说,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命其实不重要,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才重要。

    这个才是中国文人情怀吧,虽然这种情怀好像只在书里见过。

    所以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彭于晏埋完汉奸的尸体说了句,

    很快会见面的。

    生死置之度外,文人最爱写的武侠风骨,都给李二黑一人了。

    4

    梁家辉的说书人,可以对应《千言万语》里的说书人。《明月几时有》是《千言万语》的姐妹。

    想起了有趣的周边:内地出《千言万语》盗版DVD,居然自行把开篇那段讲香港民运的说书人戏减掉了。

    盗版商真TM有觉悟...

    5

    有说结构烂的观众。蛮想问下,看不看卷轴画?

    一边铺开一边观赏,看完前面看后面,前面的又卷起来了。

    这电影就是卷轴画。

    大文豪开篇,老出租车司机结束。

    香港沦陷了,文豪逃得最快。

    留下小百姓们抗日。

    不想做英雄的母亲,为了想做英雄的女儿,成了烈士。

    到最后,抗日英雄还在开着出租车。

     3 ) 历史无非当下之事

    原原本本地重现历史,无论是文本还是影像都是无法做到的。在此点上,影像虽然有着更强的优势:可以更逼真地让我们“看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信以为真;但同文本一样,影像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阐释。这就决定了任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的企图只能以失败告终。费里尼是对的,无论是回忆还是历史(《阿玛柯德》和《卡萨诺瓦》,都是过去发生之事)只能以“说谎”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影像唯有通过虚构,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真实。

    因而,从未有过什么历史题材的电影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如何的,影像中所展开的无非是当下之事。原因不外乎于此,电影呈现的故事通过今日演员的扮演和对当时场景的重塑(它们所适用的材料都是当下的),并凭着“以假论真”的方式获得,比如尝试让演员像故事中那个时期的人那般表现,或让场景尽可能回复到原初的环境,确实能够取得部分效果,但却绝不能达致历史的最高真实。历史的最高真实永远属于已经在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为何。

    这就为影像如何表现历史的真实开辟出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执着于构筑大环境背景下的历史氛围,牺牲掉细节,这点我们在大多数历史剧或战争片中都能见到。它给观众营造的无非是一种时代氛围,让你沉浸其中,感觉好似已经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但还有另一条相对的道路,不再关注时代背景,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刻画,从细节入手来还原出作为个体之人的生活。这也许正对应着法国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提出的挑战,一种大写的叙事转到了小叙事。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许最好地结合了两者,但侯孝贤绝对是第二条道路的最佳代表,最懂得如何通过“还原”生活的细节来还复历史真实。像在《海上花》中那般巨细靡遗地呈现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在《刺客聂隐娘》中对唐时物件严苛的复原,观众好似真的回到了清末或盛唐。但很明白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当下之人,有着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困境。因而,《海上花》或《刺客聂隐娘》除了是描绘当下的电影,还能是什么?聂隐娘的故事正是一个现代人可能会有的故事。

    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实践着与侯孝贤相似的理念。《明月几时有》虽然拍战争,但已经没有战争,虽然拍历史,但已经没有历史;只有普通人的生活。这些生活被刻画得如此细致,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它们发生在观众观影的当下,而不是过去。这里,影像真实走出了新的道路:它可以通过还原/虚构历史来表现当下之事。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一种虚假的时代氛围,而是彼时之人是与当下的我们如何“情投意合”。在此,许鞍华与安哲罗普洛斯、侯孝贤走在了一起。

     4 ) 《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异类”!许鞍华的妥协与坚持

    《明月几时有》,将个人风格从一而终的香港传奇女性导演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之后为我们送上的新作。


    《黄金时代》从画面到台词都如精细打磨后的一首诗,即使许鞍华从头到尾都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但动人的历史和艺术化的场景让影片从灵魂中散发出了愈久弥香的魅力。

    虽然用了长达数月进行宣发,但《黄金时代》8000多万的投资,仅仅只收获了5000左右的票房。

    这一次,用3个月时间拍摄完成,故事依旧是和《黄金时代》差不多时间段落发生的故事的《明月几时有》票房又当如何。

    看完130分钟的影片后,我只能感叹,《明月几时有》依然保持了许鞍华一贯的个人风格、沉稳、克制,追求以禁制动,镜头和节奏依然是缓慢的,冲突散落在不经意的场景中,整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绝对不是内地电影市场常见的类型片。


    一早就听说许鞍华拍摄《明月几时有》会有票房的考量,希望为投资方弥补《黄金时代》的票房滑铁卢。

    这次看《明月几时有》我始终在等待许鞍华的妥协之道,但令我惊讶的是,她依然拍出了足够自我个性化的影片。

    影片《明月几时有》以东江游击队为故事蓝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香港地区的游击队的故事。


    整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上,依然部分采用了《黄金时代》的他者诉说模式,由梁家辉扮演的角色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那段人心惶惶,风雨缥缈的故事。

    影片不断拉回黑白场景下的现在,梁家辉在中景特写的镜头中,扮演着诉说者的角色。


    影片大致分为了三个故事,三个时间段,结构看似散乱,其实主线突出。以战争的开始,僵持,结束为段落进行。

    三位主人公,周迅扮演的方姑,从懵懂青年老师成长为游击队核心人物。


    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从学校老师成长为深入敌后的间谍。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从街头小混混成长为游击队队长。


    所有的人物弧光和情节转折都在战争敌我双方情况的转变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战争是主线,人物的成长揭示着主题,这样的故事安排依然很类型化,但许鞍华却在细节的处理上,让影片完全成为了自我风格的又一次极致呈现。

    无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还是《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影片中很少有情绪沸腾的高点,观众从类型片中熟悉的情绪转折在她的影片中往往被反类型化处理。

    当观众在长期的观影期待下形成的情绪点即将发生的时刻,许鞍华的影片却在克制和留白中选择了掐断,没有高起的配乐,没有煽情的台词,连人物的戏剧性动作都不够激烈,只有只字片语,短暂停留的剪辑,几个高度象征化的物品道具从隐秘中发声。


    这种表现方式极为考验观众的观影能动性,挑战着观众的惰性。

    为了保证观影的新鲜感,胖哥只是选取几个片段表现许鞍华的克制和坚持。

    《明月几时有》中,有一组非常动人的母女关系的表达,就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其由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两人的对手戏。

    叶德娴饰演的母亲一出场就表现出了势力,自私,圆滑。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战势的不断升级,她从保护女儿,藏住女儿,到一步步向试图参与战争,走向外面的女儿的行为的妥协和支持。


    女儿方姑从送信件和宣传信,到成为组织栋梁,不得不离开家里。在这场告别戏中,母亲一开始拼命挽留,见女儿已经下了决心,就甩出狠话,“回来给我收尸”。

    女儿低头离开,走出家门几步路,生气的母亲追了上来,喊了女儿的小名,然后往其手中塞了一些东西后飞快转身离开。

    镜头一切,原来母亲把自己结婚的金戒子给了女儿。

    女儿看着母亲的背影,眼睛湿润。

    这就是许鞍华式的情绪高点。从起到落,都是柔软的,缓慢的,大段的长镜头仿佛让时间凝固,情绪在厚重的时间中发酵,本来再多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台词就会带来决堤的情绪泛滥,可许鞍华很快就转换了场景,切断了观众情绪酝酿的时间,以留白的方式没有给观众的情绪沸点留下绵长的时间。


    这种处理方式和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导演肯·洛奇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片最大的高潮段落,当数母亲参与传递信息被捕后,方姑和刘黑仔商量救人,实地探查的一段戏。

    两人商量好了计谋,从日军的“对酒当歌”中悻悻离开。

    这一段戏,许鞍华依然用了一个稳定绵延的长镜头。

    救人心切的方姑发现了刘黑仔的忧虑,她知道刘黑仔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就她的母亲。她几句试探,发现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黑仔都没有了往日的傲气。


    理性的回归告诉她,他们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救出母亲,而且救援行动会让游击队复出惨痛的代价,甚至全军覆没。

    这时,亲情开始拷问折磨方姑。她伪装自己的情绪,代替母亲做出了牺牲的决定,她为了保全队伍放弃了救援。

    黑夜中,她背对镜头,朝着镜头远端不断走去,她越来越渺小,越来越低落,她终于崩溃,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失了魂魄。

    这一刻,刘黑仔五言的上前将她抱住。

    镜头中,没有刺人的哭声,没有断肠的配乐,只有风划过树叶的瑟瑟冷寂。

    这就是许式的情绪处理。

    克制,隐忍,用时间去粘稠情绪,用空间去挤压情绪,用留白去给情绪的空白处保留更多填空的可能性!


    许鞍华的电影,视觉风格依旧高度概括了主题,甚至超越了故事。

    她将主题隐藏在了风格里,影片的冲突因为克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叙事风格,在《明月几时有》里,许鞍华依然保持了对于女性主义的彰显。

    故事的中心全是围绕女性的,主角绝对是周迅饰演的方姑和叶德娴饰演的其母亲,通过两人的人物弧光,表现了女性在战争动荡时代的大善与小美。

    她们靠着隐忍和坚持成为了救援国家,守卫传统,保家卫国的英雄式人物。

    女性成为了叙事中心,权力的焦点,是她们舍家为国,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亲情,甚至放弃了自己,保全了国家的未来。


    《明月几时有》的英文名字是Our Time Will Come,正是这些在战争中,处于各个阶层的女性,从中队队长,普通母亲,到稚嫩的村姑,富家大小姐等的牺牲才让这个和平稳定富荣的时代可以加速到来。

    细致对比影片中,对于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表现,相信你能很容易看出许鞍华的女性主义立场。

    她依然在影片中试图建立女性话语,并借此重构妇女主体。


    影片中特意加入了一段方姑表姐结婚的戏,战争中的婚姻浮躁不代表爱情,匆匆忙忙中希望保留礼节,可战争无情,整场婚礼如同闹剧,新娘子亲口说出了对于现实的全面认输。

    在战争中这位表姐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对战争和现实不包有任何希望。,表面上的红事映照着她内心的白事。

    另一面,方姑虽然失去了爱情,但她选择加入战争,用自己的力量反抗现实,用牺牲换取了自我价值存在的证明。

    这种对照,明显就是许鞍华书写和重构女性身体主张的充分展现。


    战争中的行为,让影片中的女性超越了传统固定的性别身份,使身份成为一种文化建构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许鞍华通过战争中女性行为的选择和结果的表现,展现着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反类型的叙事和情绪表现手法,女性中心地位的主题表现,让这部《明月几时有》依然是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异数”。


    这是许鞍华的坚持。

    但相比于其以往的影片,还是能看出许鞍华的部分妥协,影片最终的长度,部分场景的表现有向喜剧浮夸的转变,可以看出她对于市场的考量。

    但也许正是这些地方的妥协,反而让这部影片变得有些尴尬。

    仿佛她努力在呐喊着表露自己不是独具一格的异类,她口口声声宣布自己是大众的,可骨子里,她透露出的气质依然是反大众、反类型的、

    无论如何,依然感谢许鞍华的坚持,让我们在类型缺乏、浮躁的内地电影市场中看到这部风格化明显的影片。

     5 ) 刀丛中的诗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6 ) 《明月几时有》的朋友圈故事

    首发于《午夜场·看电影》

    TT:


    那天去看完《明月几时有》,我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

    “看的是早场,人很少。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背后的情侣座坐下了。我忍不住回头偷看,看到他们一人占了一个双人情侣座,哈哈。一会又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前面靠边的座位就近坐下。看电影时,我听见前排的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沈先生……是沈雁冰吧。听见后排的老太太对老先生说:这鲍起静啊……我喜欢她。他们的水平都好高!散场的时候,后排的老先生先起身扶老太太,前排是老太太扶老先生,他们两对还互相跟对方说慢慢来小心点。恩!我果然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恋爱的酸臭味!

    我是许鞍华的粉丝型观众,她拍得好的地方我泪流满面,她拍得不好的地方我视而不见。上海电影节的沪港电影论坛她参加了,因为主持人是石川老师,所以有了票去听。我是抱着见偶像的心情去的,她里面的宝蓝色衬衫衬着黑衣黑裤好看,耳环好看,眼镜好看。特别能理解追星的小朋友的心情,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看着喜欢的人的真身,确实有一种幸福感呐。”

    朋友们纷纷给我留言,鞍导的粉丝们像对上暗号似的纷纷来接头,还有看过的说:“许鞍华拍抗战都拍得那么文艺。”“拍得如清风明月,格调疏朗。”石川老师悲摧地说:“这个片子票房又扑了。”

    这个片子票房怎么会扑呢?我一开始简直难以理解,老干部霍建华小鲜肉彭于晏,不是一应俱全吗,周迅刚出来时显得年纪不那么对,但后来渐入佳境,放弃了营救母亲后那蹲地的一恸,还是有她表演的功力在的。节奏确实不太紧张,情节没有拍得特别抓人,但不是每个电影都是看这些东西啊,在《明月几时有》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动人的气质——不只是人物的气质,而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的气质,那种天心月满,肝胆相照的东西。

    然而果然又有朋友回复说:“在我看到公号文章和朋友圈里,只有你说这个片子好呢。”喜欢这个事情就是让人有点盲目的,自己喜欢,总觉得别人都会喜欢,发现那么多人觉得不好不喜欢的时候,说一句“求同存异”很容易,心里其实是不怎么舒服的。每一次大家的评价出现重大争议的时候,难免都看了各人言论之后,偷偷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人跟我是同类……那个人不是……哼。”上次朋友圈的分裂,大概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吧。

    《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很长的开头,讲的是文化名人从香港撤离的事情,茅盾,邹韬奋,梁漱冥……我一看这个开头就觉得好。中国现在还有几个导演能拍知识分子呢?电影里的上流社会是《小时代》那样的,草根底层其实是现在的院线电影里是看不到,要拍也是拍底层的意淫,比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但总之还有人用上流社会的幻景或草根的梦境来换取票房,但几乎没有人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里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但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拍出一批从形象上让我们信服的民国知识分子。我看《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与邹韬奋,觉得他们就该是这样的气质,看到逃难队伍里的长胡子老爷爷,就知道是梁漱冥。如果一个导演在精神上不是真的能与这些大知识分子平视的话,是拍不出这样的影像的。许鞍华把茅盾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的妻子,他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让人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平常之处,与伟大之处——他启蒙了人。

    这接下来就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方姑读茅盾的《黄昏》。这个电影的主题拍的是抗日,是个爱国题材,因为这个,有观众认为许鞍华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献礼片,所以没法做好。但许鞍华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个人为什么会爱国,会在被占领时投身到危险的地下战斗中去——在这个电影里,一开始并没有极力渲染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也没有革命话语进入作为思想启蒙。方姑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将茅盾送到码头去,是因为她读过他的书,喜爱他的文章。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启蒙话语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学性的,是审美的。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海上,大风雨来了!”

    这段文字也被解读出文字之后的寓意: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依然执着的,乐观的态度。但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得这么明确,它有一种普泛的感染力:精妙而天成的比喻,激动人心的节奏。它的感染力滋养了人的心灵:让心灵更为善感与丰富,更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许鞍华的镜头扫过山峦与田野,扫过庄稼与稗草,一种植根于成长记忆的爱国,爱的是这片大好河山,爱的是来自母语的精神建构,爱的朝夕相处的亲人,爱的是精神相通的同胞。

    这种爱让方姑、刘黑仔、李锦荣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他们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是太平岁月,是安居乐业。

    TT,你觉得我有过份解读了《明月几时有》,过度解读了许鞍华吗?我觉得并没有。她的爱国主义是很文艺的,日常,清新,里面也有你死我活,但并不掺杂太多的局势,各种各样的主义与路线。她的家国情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乡下老屋的庭院天井望上去,满天星斗。特别干净,也许有点儿天真。

    电影这个很长的开头,其实理好了人物的逻辑,方姑是为什么去做抗日这件事情的,电影的结尾,落在当年的一个儿童团的孩子身上,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事迹,只有他记得,重新埋在了市井之中,埋在了记忆里,它会完完全全地消失吗?我觉得并不会,时代与社会再喧嚣,我还是坚信,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历史之河里,一个存在过的浪花,它的存在不只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总有这样的人,总有这样的心。就像总有一个许鞍华去拍这个故事。

    再说回朋友圈吧,看完电影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先看到梅雪风老师写了篇文章,《<明月几时有>跟宏大叙事彻底划清界限》,他写的每一句话我都想点头称是,“这就是许鞍化的厉害之处,她总是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的高贵。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因为我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他又先写了,只好把他抄在这里。


    七七。
    七月。

     7 ) 胜利再见,我们的时代依然还在

    许鞍华的每部电影似乎都和她的好奇心有关。对自己家庭的历史身份的探究,有了《客途秋恨》,对社会新闻根源的求索,有了“天水围”系列。她不仅享受电影拍摄过程的甘苦,电影之于她也是求知的的钥匙, 这次她拍了一部讲述香港游击队的电影,也是因为当她知道了这些人的故事,发生兴趣。这和她的师父胡金铨拍电影一半因为对明史的热爱真是如出一辙。

    茅盾对方姑说“胜利再见!”,我眼睛一热。方姑参与到护送茅盾的行动中是非常偶然的,当方姑听说茅盾成功撤退,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又有他的新文章可以读了。”这是令人感动的发自小我内心的喜悦。刘黑仔称赞方姑少有女孩子像她一样勇敢,她诚恳地说:“环境会改变人吧。”许鞍华最会捕捉这样的细节。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鲍起静装扮周迅一段,在我看来意义非凡——在一场男性气质的战争中,女性保护美丽的权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抗争。被迫卷入时势的普通人,他们是爱美食和文学的老师,懂扮靓的表姨,要三书六礼结婚的表姐,爱漂亮衣服的银行家小姐。革命者本不想当英雄,不想当烈士,在时势中选择他们认为“对”的自己,未料到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当要为自己掘墓的时候,仍像过日子一般道歉。啊,我又要去哭一下了。

    刘锦荣虽然能够和日本人谈诗词,而“七步诗”的威胁提醒他时刻有一把亡国奴之剑悬于颈项,民族身份在亡国之时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春夏扮演的角色与李锦荣之间的曲笔很妙。影片二人交流只有两场,在第二场若有若无的情愫之间,她传递了地图——或许李曾动员过她,或许她有倾心于他,也或许全都没有。这中间省略了很多情节,但给观众留出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自行参与到电影中去。这两个角色隐秘与暧昧的身份搭配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述是高明的处理。

    彭于晏一如既往地展现他的顽皮大男孩的气质。刘黑仔的聪明潇洒、快意恩仇(也可说杀人不眨眼)以及主角光环都带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亦是大众喜好的武林侠客在革命背景中的变身。甚至于有人说开场纵队商议一段都很像“红花会”开堂口会议。在刘黑仔的行动动机中,我们没有听到太多大义凛然的口号,甚至也没有看到传统抗战片或武侠片中仇恨与羞辱的桥段,这使得刘黑仔更倾向于一个个人主义的游侠 。

    在最后刘方二人话别的时候,情感上没有节外生枝,方兰只是交代自己的名字,表达再见的希望。名字在这里是肝胆相照的信物 。方兰作为女性,不是被召唤、被教育或者为了追随爱情加入革命的,这在以往的抗战片中也十分非常罕见。

    许鞍华的可贵之处 ,她总能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提炼出最纯粹质朴的人类情感,使得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成长于自我建构既不同于烽火佳人通俗剧戏码,也不仅仅服务于历史宏大叙事,从而散发傲然深邃的光,如同明月对群山,相映成辉。

     8 ) 守得云开见明月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短评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8分钟前
    • 木一
    • 推荐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16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2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30分钟前
    • 吸橙
    • 推荐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3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35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3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4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4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49分钟前
    • 绿妖
    • 还行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

    58分钟前
    • 费布勒斯
    • 力荐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1小时前
    • 二十一杯酒
    • 力荐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