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关原之战

    关原之战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日本2017

    主演:冈田准一,役所广司,有村架纯,平岳大,东出昌大,北村有起哉,伊藤步,中岛书,音尾琢真,松角洋平,和田正人,木村绿子,泷藤贤一,中越典子,坛蜜,西冈德马,松山研一,磨赤儿,春海四方,堀部圭亮,三浦诚己 

    导演:原田真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关原之战 剧照 NO.1关原之战 剧照 NO.2关原之战 剧照 NO.3关原之战 剧照 NO.4关原之战 剧照 NO.5关原之战 剧照 NO.6关原之战 剧照 NO.16关原之战 剧照 NO.17关原之战 剧照 NO.18关原之战 剧照 NO.19关原之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讲述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发生的一场“决定天下”的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领导组成的西军。最终,在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三年后成立德川幕府。

     长篇影评

     1 ) 非常失败的关原演绎

    无论片方打出多少噱头,例如服化道的精美、战争场景的宏大、对民间演义的颠覆等等,都不能掩盖一个问题——作为电影最失败的一个问题——拍得烂。

    第一:石田三成的“义”

    战国时代的义不是像现在所谓的情义,更不是片中渲染的“反对战争”——三成殿虽然是“战下手”,但好歹在九州岛负责过十四万侵朝日军的后勤调度,还亲临前线督军,关原合战前夕领着西军打爆了德川在近畿的所有据点——这样一个男人大谈和平,未免过于违和。(论“平成废物”对“天正男儿”的想象)

    石田三成的形象塑造也有问题。冈田准一五大三粗的身材,怎么看怎么像武力值爆表的黑田官兵卫,而非被岛左近吐槽“这个男人的小东西挺别致的”的治部少辅。

    实际上,战国时代的“义”,更多指的是一种“恪尽职责”。上杉谦信打甲斐,因为他要尽“关东管领”的义;织田信长火烧天台宗比睿山,凭借的是他身为净土宗信徒的义;羽柴秀吉挟三法师以令织田家臣,同样为了昭示自己的大义名分(“不是我要侵吞织田家,而是三法师钦点了我”)——由此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义在西军”——身为丰臣家老、羽柴江户大纳言的德川家康,最终把主君逼死在大坂城。所以石田三成到底“义”不“义”,还是要考虑同行衬托的。

    第二,呆板的画面

    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有必要怒斥一下。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NHK的哪一部大河剧我没看过?拍电影的黑泽明,那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啦。啊,我跟他****!(振声)

    不知从何时起,中日韩电影电视剧都流行一种不知道怎么形容的风格,大概就是低饱和度、高暗度、所有画面都呈现性冷淡风格的样子——实际上效果很不错,至少看起来也很舒服,但用在一部战国电影里,就非常违和。看看黑泽明的电影,通过阴暗的服装背景与明亮的旗指物两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非常热血的战国气氛。还有武田士兵在夕阳下行军的画面,真是大师手笔——你再看看整部《关原之战》,除了忠义无双撕心裂肺地喊着讨伐家康外,还有哪个画面能让人记住的吗?

    第三,人物形象问题

    石田三成不再赘述。松山健一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你敢信他演的是小爱直江兼续??至于泷藤贤一……他演得很像猴子,但不像秀吉。唯二可圈可点的,只有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了。

    从细节来看,编剧和导演显然都是熟读原著了的。但司马辽太郎有个毛病,他把许多彩蛋都分散在好几本书里。你看过《国盗物语•织田信长》,再去看《新史太阁记》,才能get到一些笑点;看过《新史太阁记》,再去看《丰臣家的人们》、《关原之战》、《霸王之家》,也能时常露出会心一笑。但编剧只是老老实实地照抄了《关原之战》,却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把握住人物的塑造,导致要么流水账、要么没有出色的人物,而平平无奇的演员与平平无奇的演技(点名冈田准一和东出昌大,看冈田准一和役所广司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时,你甚至仍然感觉不到他们在演同一部电影),又完全毁了本就不甚出色的剧本。

    就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关原之战》给我的感觉甚至没有三谷幸喜的喜剧《清须会议》来得好。三谷幸喜对“历史感”与人物性格的把握惊人的好,而这部电影却把战国诸英雄的落幕拍成了高中生群殴。

     2 ) 晃动历史乾坤的大间谍

    关原之战的故事,已经被历史的传奇故事填补的差不多了,由于没有记录完整成体系历史的习惯,真正关原之战的纵横阖捭,可能已经早就掩盖在了时间的尘埃当中的。所以这种影片,只是体现出主创自己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是主创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更喜欢怎么样的一种战国。

    千万不能把它当做真正的历史。

    这一部影片,说到底也是历史传奇故事的模式。而由于增加了一些人物,这部影片其实比之前的传奇故事,更加传奇。

    日本传奇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区分好人和坏人,并且给好人和坏人打上明显的标签。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一样。所以本片当中,跟前面好多版的关原之战一样,石田三成是一个心怀忠义但不拘小节人缘奇差的好人,德川家康是一个阴狠邪恶妄图兼并天下的野心家,而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们则是没有脑子被野心家利用的不高兴。。。总体来说,其实跟民间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没有太大的差异

    虽然人物形象符合传统认知,但是主创无疑在石田三成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力。本作当中的石田也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展示他对于秀吉统治末期一定程度上的拨乱反正,他处理政务的雷厉风行,他不善于交际功臣派,他对于秀吉一家的忠诚,他与岛左近、大谷吉继之间的肝胆相照这些内容,你能看到主创对这个人物的深刻的同情。这个片子,也是我看到的对石田三成展示最为全面的影片之一(真田丸对于石田的展示也很出色,而且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对于石田的描绘,多多少少有点真田丸版石田三成的影子)

    既然人物形象没啥差异,那就只能在战争过程当中寻找差异了。现今的历史相对比较公认的,是小早川秀秋是关原之战的胜负手。因此,对于小早川秀秋的展示,其实是揭示关原之战全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影视作品也都把镜头给到了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小早川秀秋是一个暗弱的人。传说在他举棋不定的,德川家康要求炮击小早川绣球的营地,逼迫他作出选择(这种传说也是扯淡,家康本来就不是那么激进的人)。他在关原之战的举措可能完全就是因为最终对于利益的权衡。

    本作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忽视了小早川的这一条线。一方面小早川的个人逻辑非常不通顺,另一方面小早川的最终决断也非常不真实。

    本片当中,秀秋一开始被家康忽悠,深刻的仇恨石田。但又是在没有什么前提,没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在战争决策的关键时点要帮助三成。这种转变在没有剧情铺垫的时候,让人非常费解。

    另一方面,也是最扯淡的一个方面,小早川一开始的决策时支持西军,对抗家康的东军,而被传令者(传令者是家康派给小早川家的间谍)故意改变为支持东军,对抗西军。。。这个绝对算是本片最大的硬伤。家督在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之时,没有家老在旁边支持和传达吗?即便有间谍,也故意传达错误了,那作为第一统帅的小早川,在知道有间谍故意传达错误信息的时候,也应该是有能力亡羊补牢的把。

    但是,错误就是这么轻易发生了,影片中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剧情严谨推进,各方密谋纵横阖捭,居然以这样一种极其不合理,极其搞笑的方式,结束了。。。

    尼玛,玩我呢?

     3 ) 拍的什么垃圾,还不如老版

    1,场面调度太差了,两军接近18万人的大会战,拍的和乡村械斗一样。

    2,剧情跳太快,没有铺垫,人物交代不清晰。

    3,同样是改自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却被老版完爆。

    4,实际上连大河剧《葵三代》的关原之战的水平都没有。

    5,导演之前在《最后的武士》里扮演过配角,但这部戏的战争场面反而不如《最后的武士》

     4 ) 日本古代应该是这样

    日本人思维还是跳跃,男主什么时候爱上女主的也没个酝酿。当然这比《大逃杀》结尾老师中枪后回光返照般的生龙活虎,还是容易接受多了。

    总体上觉得很好,战争场面很真实。古时的丘陵地可不就得有这么多树?有树阵就排不开,不然光砍树都累死。冷兵器打仗可不就得这么一堆人乱戳?(不是反话)看多了中国古代片的大排场,看这个真是耳目一新。

    网友常调侃古代日本打仗是村际械斗,我想起一篇文章说中国古代战争兵力,应该从明代开始才比较实在,再往前那些动不动几十上百万的很值得推敲。而从明代援朝的军队规模看,其实跟侵朝日军差不多。中国这个体量必定有比日本更大规模的战争,但把日本战争说成村斗还是夸张了。

    细节很多。

    丰臣秀吉的老态。很少见影视剧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这么像现实中垂死的老人了,瘦成猴了。不过相应的,他年轻时这么瘦就不合适。

    德川家康发言前对丰臣秀吉的观察。我是先看的记录片《武士时代》,但是这个德川还是后来居上成了我心目中的德川。《武士时代》那个太酷太硬了。得这样会装、会察言观色笑脸迎人的家康,才让人觉得丰臣不搞他很自然。

    大战前夕某大名力主夜袭德川本部。后面可以看到,德川的守卫官盯瞩加强戒备,小心敌人偷袭。这个画面只有几秒,观众稍不留意就会跟着该大名一起嘲笑男主固执己见。

    丰臣的宫殿和男主军师的隐居小屋都很简单。国内影视剧我只在《贞观之治》里看到这一点。一切金碧辉煌光鲜靓丽的古代建筑都让我出戏。

    不过,女主日夜奔波还那么白白净净,最后男主被砍头没几个人围观,以及其他?也不合理。

    看一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的电影难啊。《我的唐朝兄弟》很接近,不过场面偏小。

     5 ) 【转】石田三成其人

    石田三成在江戶時代一直是大奸臣的代表,一直到明治時代才開始逐漸獲得正面的評價。 從史料上來看,三成無疑的是個能吏,也是豐臣家的忠臣。 從秀吉當上織田家的軍團長,在中國地方和毛利對戰的時候,三成就是秀吉的後勤幕僚,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包圍三木城、鳥取城,水淹松山城,都是大工程啊)。秀吉是通曉經濟重要性的人,在他得到天下之後,立刻便重用擁有高度事務處理能力的三成負責各項內政工作,出兵朝鮮的時候也是三成負責後勤補給。三成身為秀吉身邊的秘書官,一時權勢傾天,各大名都得退讓三分,甚至紛紛巴結。但並沒有任何關於三成收賄的跡象,就算後來德川幕府對三成極盡抹黑,也沒能說他手腳不干淨。三成是能吏,而且是清廉的能吏。 三成的缺點,在於他不會做人,或者說,在權謀運用上少了一份人情味。他過於追求忠實而有效率的執行命令,而得罪了太多人(家康則完全不同,在關原之戰之前,幾乎是極盡能力籠絡人心)。當然,由於他正直的性格也有一票兄弟和他情投意合、全力相頂(直江兼續、大谷吉繼等)。他的家臣對他也十分敬重,在關原之戰中,雖然人數不多,但西軍中的三成軍是最有戰鬥力,而且支持到最後才崩潰的。但可能是因為少年得志,能力過人,三成處世上的確有太過自信自傲,沒替別人著想之處。 打個比方,在小學班級裡可能都有這樣的同學存在:功課名列前茅,做什麼事都符合學校規定,總是被老師稱讚。其他人頑皮搗蛋總是他第一個向老師打小報告,和他吵架會被他說的啞口無言,想欺負他他就會叫老師把你叫到辦公室罰站。三成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人總有畢業的時候,秀吉也有死去的那一天。 秀吉死去屍骨未寒的時候,德川家康就開始了他奪取天下的計劃,一口氣安排了好幾個和其他大名家的聯姻。大名之間禁止擅自聯姻是秀吉的遺言之一,身為五大老之首的家康在病床上的秀吉面前簽了好幾次血判(用自己的血簽名畫押)表示要遵守遺言,卻在秀吉死後立刻翻臉。好學生的三成當然看不順眼,但秀吉老師已經不在不能打小報告了,怎麼辦呢?只能把唯一在資歷、年齡、領地大小上勉強能和家康相比的前田利家抬出來。在利家的周旋下家康勉強認錯,擺平了一場風波,但利家在9個月後也隨著秀吉的腳步去世。 利家去世的當天,之前一直被利家壓著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7名年輕大名(除了黑田和細川之外,其他5名都是和三成一樣,從小在秀吉身邊長大的武將)立刻爆發,決定要殺掉三成。這7個人都是在朝鮮最前線奮戰的武將,本來前線的武將和後勤文官不和就是常事,但三成聯合小西行長想在暗地裡結束戰爭議和,而沒有公平的向秀吉報告前線武將的功績也是有的。在前線最忠實的執行秀吉命令,孤軍殺進朝鮮內地捕獲朝鮮王子的加藤清正,甚至還因為骨子裡調雞蛋的理由被三成告了一狀,遭秀吉處罰。由於這些恩怨,豐臣家內部分裂成已加藤、福島為首的武鬥派和以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雙方勢同水火,只是三成待在秀吉身邊而武鬥派一直只能敢怒不敢言(行動)。秀吉和利家死後,武鬥派在家康的默認(甚至暗中支持)下終於爆發。 知道有生命危險的三成,做出的決定是跑到幕後黑手的德川家屋子裡去請求家康庇護。這個舉動看似出人意外,但可以看出三成是個聰明人,而且有著正確的謀略眼光。家康的目的在於奪取天下,奪取天下當然不是殺了三成就結束,家康需要製造混亂,製造戰爭,他才有機會可以重新做權力的洗牌。 之後的事情和題目無關,就不細說了……。在關原之戰前夕,家康的表現完全稱得上日本史上最大的陰謀家,用盡各種權謀分化、挑撥、壓榨。最後拉著一批秀吉從小帶大的武將們在關原將三成擊敗,奪取了豐臣家手中的政權。關原之戰拼的其實是開戰之前的外交戰和心理戰,勝負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三成除了資歷、軍事經驗不足不能服眾之外,最大的敗因在於他高估了其他大名對於豐臣家的忠誠心……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把秀吉過去的恩澤放在現實利益之上的

     6 ) 关原之战

    整体来说还是挺好的,人物塑造都十分的饱满,而且都是大演员。役所广司演的德川家康真的是很传神。因为看够很多他演别的角色,所以觉得非常的好。影片的主角还是一直停留在冈田准一演的石田三成。片中完善的诠释了一条作死之路,在战争和政治博弈中都很幼稚,突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张丰毅和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但那个影片的篇幅还是相对平分的,项羽一半,刘邦一半。项羽持续作死失败,对比刘邦不择手段的胜利。而这部电影的主视角集中在石田三成这个失败方多些。因为这个设置,所以左岛进的戏份也被强化了很多。

    影片还是完整的呈现了从政治博弈逐步升级到战争的过程。至于后面其实石田三成的人设是有很大的崩坏的,在政治博弈中都打得有来有往的人,在战争中却非常脑残,不同意左岛近的奇袭策略你费那么大劲顾他干啥呢?不就是为了军事用吗?也不同意岛津家夜袭的策略等等失误。这整体来说是不太合理的。亮点还是有的,像柳生家两面下注的圆滑等等。影片的美术还是很好的,日本的古装影片美术一向很好。让人羡慕。话说当时初出茅庐的宫本武藏在石田方还只是个小兵,没有给个彩蛋很是可惜。

     7 ) 如果只诟病战争戏 那你显然没看懂它

    在日本,也有一段时期称为“战国时期”(1467-1585年)。

    这段时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们所说的诸侯)纷纷崛起,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最后决定日本命运的,是一场大战,此战之后,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

    关原之战

    関ヶ原

    导演原田真人——

    曾经那部新闻行业如泣如诉的悲剧《独家新闻》,就出自其手。

    风格沉稳,张弛有度,叙事节奏缓慢,但细致入微,

    原田真人的电影,总有一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

    而在他的故事中,那些被称为“主角”的人们,却往往走向悲惨的命途。

    我承认,这是他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

    恰巧,这部《关原之战》,也是。

    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所以,和真实的日本历史及人物想比,应该掺杂了不少艺术加工成分。

    由于对日本历史的知识空白,一般观众看起电影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北。

    时光尽量将日本的历史知识杂糅进影片剧情中,

    以便众位更好的欣赏电影本身的乐趣。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开篇就讲述了“三献茶”事件的故事。

    三献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相传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们的男主,当时幼名为石田佐吉),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 饰)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后人问其为何如此,石田说,

    将军刚来,口感燥热,无心品尝,便献大碗凉茶以解渴; 待解渴后,献中碗温茶以润口; 待润口后,献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回忆过后,以讨论关白大人的谋反事件开始。

    所谓关白,是当时真正统治者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一说真正谋反,正史中流传是丰臣秀吉为其新诞儿子丰臣秀赖扫清障碍)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两位主角,石田三成(冈田准一饰)和德川家康(役所广司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求保,一个主杀。

    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调,也在一个场景中予以奠定。

    之后秀次的全部家眷均被斩杀,只有一个侍女初芽(有村架纯饰)幸存下来,成为石田三成的情报人员(历史中为伊贺忍者)。

    在刑场上,石田无意间看到了名士岛左近(平岳大饰),便奔跑着前去招募。

    岛左近,原本是筒井家臣,后因为BOSS太弱,成了浪人。

    而竹林招募岛左近,是日本战国史上类似于“三顾茅庐”一般的佳话。

    石田三成因为爱财,刚开始要岛左近作自己家臣,他不肯,后又称朋友,最后直接让其作自己兄长,最终岛左近被感动,

    而石田也愿意用自己俸禄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禄。

    影片中,与主角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就此也一一展示出来。

    一转眼,来到三年后,此时的石田三成,已经是丰臣秀吉手下的红人,类似于文官第一,全国丞相的地位。

    岛左近和石田关系已如刘备孔明一般,伏见城议事,此时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

    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导演借助这个小细节,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借岛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为人太过耿直鲁莽,肆意而为,人缘极差。

    转眼,丰臣秀吉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天下眼见又起纷争。

    遗言五大老(相当于我国皇帝驾崩时设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写下保证辅佐秀赖的书信后,丰成秀吉带着这些谎言草草去世。

    于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开始一场权利的游戏。

    他们各方拉拢,收集情报,排兵布阵,暗度陈仓,展开对决。

    具体的阴谋环节和战争过程,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在电影中自己细品。

    抛开历史,就电影本身而言,

    《关原之战》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我给10分,

    而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却只能给0分。

    满分,因为人物的精致刻画和史实细节的还原。

    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历史由战胜方书写,可原田真人却给我们不同的角度。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伟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给了后来战败的石田三成

    他为妇孺求情,广施大爱;他救助婢女,还是个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义;他忠心耿耿,又是个忠臣。

    同时,导演又毫不避讳石田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短板。

    太过直率鲁莽的性格,让他没什么盟友,人缘极差,直接导致后来决战中友军倒戈,全盘皆输,

    太过正义的行事方式,让他缺少军事才能,原本可以接受岛左近的意见,暗杀德川,或接受岛津义弘的策略,黑夜偷袭,

    可他坚持这些都有违武士道精神,倔强的认为单凭最后的决战就能获胜,哪知一败涂地。

    导演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里,

    石田三成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将领,是个义士,却不是个好统帅

    复杂吗?复杂。

    可真实吗?虽然不是纪录片,却也给我们凌厉的真实感。

    抛开历史,但就看电影中这个角色,你脑子里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出现一连串的名字?

    关羽,宋江,项羽,吕布,吴三桂……

    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即便没有共同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角色,一种性格,联想到无数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中的英雄。

    这种可贵的通感式共鸣,在最后石田三成战败被杀时达到顶峰,

    也如同《三国》《水浒》这些中国名著一样,正义的一方最终战败的悲惨结局,给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一个合理的解释——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鼠辈的。

    这个鼠辈,并非曹操这样的奸雄,而是那些临阵倒戈,战中叛变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说一说德川家康

    电影开始,德川家康就一副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为了体现自己赶路的匆忙,没换正装(类似于中国上朝时的官服),就匆匆议事,其心机可见一斑。

    武将小早川秀秋(后为石田友军,临阵倒戈直接导致石田失败)因追杀逃兵被石田弹劾,德川家康却乘机笼络,还把自己养子安排给秀秋作家臣,可见其老谋深算。

    最后,石田的间谍,“顺风耳”去刺杀德川家康,他又毫不犹豫得将自己的贴身女谋士蛇白和间谍一起杀死自保,可见其心狠手辣。

    可最后,胜利的天平却最终倒向了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历史是共通的,

    导演用这部细腻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

    历史选择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论是枭雄曹操,还是小人刘邦,亦或是老油条德川家康,

    他们都是用自己最契合当时历史进程的品质,得到了胜利和天下,

    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可以用电影慢慢体会的故事。

    不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电影,比起中国,他们更加注重对真实细节的还原。

    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江之电平江道口——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东京须贺神社——

    虽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日本历史,但我相信,这些考究的细节,仍然是导演不遗余力求证后,反映在电影中的。

    这些细节,是对日本战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导演对电影和历史共通的态度。

    在战国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芽被石田救下时,自称为“狗”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访岛左近家,岛左近的妻子村花(坛蜜 饰)惊魂一瞥,

    当见到客人后,有一个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边脚踝的动作——

    可见当时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及对礼仪的尊崇,

    更不用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引眉染齿”了——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会染齿引眉。女性在结婚后染齿,因此称呼夫家人有“铁浆亲(かねおや)”一词,指的是染齿用的铁浆。 不少武士上战场也染齿。且当时引眉后画的眉毛很高画在额头之上,称为殿上眉。 图影片中丰臣秀吉的正室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饭是大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特有的“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 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

    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

    影片中,对“腰兵粮”,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末期,大名们多数手持团扇坐于帐中指挥战役,盔甲的装饰性逐渐增强。

    彼时夸张的头盔除了防御的作用外,主要勇于增加辨识度,为大名增添威严,所以头盔的造型也相当浮夸,

    《关原之战》中,这些大名的头盔造型,时光看了都不敢恭维,

    比如石田的独角兽——

    岛左近的鸡毛盔——

    还有这种类似兔耳朵和猫耳朵的,种类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骑兵在战斗的时候,身后都会背一个“母衣笼”。

    身背母衣笼的士兵,称为母衣众(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电影中还借德川家康之口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母衣笼的由来——

    这些精致的细节,电影中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

    不得不感谢导演借电影,给我们一个了解窥探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但回过头来,电影本身的战争戏份,实在下不去眼,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战争片给“零分”的缘由。

    从头到尾,不论是前边的突袭和散斗,

    还是之后的大规模决战,

    《关原之战》的战争戏,实在和片名不在一个档次,随便给几个镜头——

    粗糙的场面调度让战争戏份的节奏趋于灾难,

    虽然人员众多,但丝毫没有大决战的战斗气质,反而呈现出一股“两个村儿打架”的乡土气息,

    着实不敢恭维。

    看一看中国的《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印度的《巴霍巴利王》——

    《权利的游戏》私生子之战就不说了——

    不过,我大概理解导演的意图,

    重文戏轻武戏,也正是我认为《关原之战》偏向历史剧而非战争片的原因。

    文武的不平衡,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并不熟悉日本历史的观众眼里难以打发,

    膀胱经受折磨的同时,还要听一帮不认识的演员读一句都听不懂的台词,

    对于欣赏电影的部分观众,应该真的是“如坐针毡”了吧。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全盘抹杀《关原之战》的优点,

    除了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观,电影中主角失败所树立的悲壮,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战败的牺牲和英勇的就义,就像是眼前发生的故事,

    一分钟一分钟挨下来,却也足以收获本该收获的历史认同感和震撼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对抗小人的传说,

    而是一个有操守的武士在战乱国度的摸爬滚打。

    它的沉稳与细腻,

    或许正是那些拥有大预算大场面,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

    一直以来的盲点。

     短评

    一场双方赌上命运排除干扰不得不打的、结局已经注定的历史之战。通过德川与石田之间的差异以及明争暗斗来表现、铺陈对峙的态势以及最后的结局。虽然人物难免脸谱化,但原田真人还是比一般的商业片导演强多了。役所广司很精彩。

    6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非常出色的历史大戏,严肃、严谨、节奏完美,前半部分的铺垫绝赞,役所广司的表演真是惊艳全场。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冈田挺好,场景美工配乐还不错。剧情就是完全三成中心的流水账,大谷是走过场的,西军重要人物直江宇喜多丰臣家众人哗啦哗啦地闪过去了。支线人物真田家鸟居元忠等等直接被忽略。另外这样无视关原三神的神威真的好吗。再另外井伊直政一个著名帅哥为什么从来没见过长正常点的演员来演…

    15分钟前
    • Altar
    • 还行

    乱糟糟。最帅的左近,最怂的小早川,戏份最少的大谷。

    19分钟前
    • 闪电标
    • 还行

    三成還是稚嫩了啊

    21分钟前
    • 还行

    作为战国题材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依然是文戏。末尾的大战乱糟糟,明明是万人合战,依然拍成了村长械斗,战场的一片血红倒是很写实,悲凉的配乐也很有代入感。

    22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以西军核心石田三成视点,从三献茶到战败寿终的历程,仁义正道不敌老奸巨猾,理想主义不适合战国乱世,对于石田“正气凛然”形象或许过度,但德川家康的狡诈塑造完全贴近我所认知。影片制作态度诚意踏实,除了控场稍乱之外,符合得体。PS:片长2.5小时,村花一人独领0.5配额......

    2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旧版的三成太丑了,这一版又帅过头…跟旧版相比强化了忍者线,对秀秋的改编也算人性化,战场地势比较还原。画面很美,看到秀吉召见五大老五奉行和一干大名的场面实在有点过瘾… 20160910想看

    31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看到初芽最后喊:大一大万大吉,有泪目。东出昌大也太美了吧,喜欢的不得了~萌版小早川~

    34分钟前
    • 小本
    • 推荐

    三碗茶入秀吉眼,仁义书记石田桑,一往无前岛左近,西军战神小早川,六条河原望村花,翻云覆雨看家康。正义在西军,哈利路亚。。。

    38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拍成了“丰臣家的好书记”——石田三成烈士的光辉一生。#结果乱七八糟这种事,我还会在乎吗?#

    41分钟前
    • BBpanda
    • 较差

    虽然是人生败犬,但是一直很喜欢石田。可能自身和石田三成很像的原因吧,都是即使被现实世界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放弃浪漫理想主义的那种人。

    42分钟前
    • 麻油
    • 推荐

    很少看到这类片子,场面演绎似乎看不出效果,演员表演还不错,特别是这几位女演员的出色表演,让人过目不忘。总觉得德川家康就是日本人性格的缩影吧!

    43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还行

    以单一人物为切入点的悲剧英雄挽歌没能让本片宏大规模和精良制作发挥出应有气魄,演员表现不错,但不能从根本上丰富单线条的人物塑造,摄影剪辑配乐很有穿透力,却不能拯救草草收场的剧作母本,相比而言,前半段的文戏铺垫虽然对非历史爱好者不够友好,却更具戏剧张力。

    47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不解在,是什么让石原三成认为可凭自己那套人生哲学去安天下?如果他是秀吉之子,年幼继位不谙世事,自没话说情有可原。可石原只是草根,因少年献茶被秀吉赏识,直至丰臣第一重臣之高位,期间经历了十六年尔虞我诈残酷磨练,性格特质竟然终成:天真固执仁义浪漫?!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古云:「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侠士者,岛左近也;美人者,初芽也;但世事多是庸众的胜利,历史也常为胜利者书写,三成这个人,天真,固执,故能一以贯之,未免让人又爱又恨。此剧选角甚好,三成真帅,老狸甚狡,岛左近大叔更豪,末有村妹妹一句「大一大万大吉」,直接粉碎了我。

    54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这版三成的形象很讨喜,耿介而不死板,大公大忠中也常念私情。关原一战败因有三:硬扛猴家烂摊子、油滑不过老狸子、西军全特么掉链子。

    57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还行

    九成没听懂,村花的角色删了比较好。最后还是哭了。正!义!在!西!军!

    1小时前
    • Cenko
    • 还行

    前面铺垫的太长了差点把我看睡着了……最后关原合战又草草结束,节奏把握严重失控……也就音乐美术还不错

    1小时前
    • Saga
    • 还行

    根據司馬遼太郎作品改編,風格較為嚴肅。想起《亂》。前半段鋪墊極有必要,政治謀術見招拆招。戰爭戲則差強人意。虛構的感情戲沒有喧賓奪主,而是豐富了人物形象。演員都很不錯,岡田準一的演技已能和老戲骨役所廣司同台飚戲,實在厲害!有村架純也不錯。配樂雄渾空靈但頻繁使用削弱了力度。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