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寇老西儿

    寇老西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1997

    主演:葛优,陈道明,瞿颖,仲星火,张子健,李诚儒,曹力,富大龙,何赛飞,黄宗洛,孙皓 

    导演:俞钟 

    猜你喜欢

    • 全24集

      甜甜的陷阱

    • 全22集

      千年情劫

    • 完结

      今天也晴朗

    • 40集全

      刘老根4

    • 全24集

      甜心萌探

    • 全18集

      不知剧情也无妨

    • 已完结

      许你万丈光芒

    • 完结

      山寨小萌主

     剧照

    寇老西儿 剧照 NO.1寇老西儿 剧照 NO.2寇老西儿 剧照 NO.3寇老西儿 剧照 NO.4寇老西儿 剧照 NO.5寇老西儿 剧照 NO.6寇老西儿 剧照 NO.16寇老西儿 剧照 NO.17寇老西儿 剧照 NO.18寇老西儿 剧照 NO.19寇老西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北宋太宗年间,刚刚坐稳江山的赵家天子,旋即迎来了强大的辽国的挑战。先锋官杨继业所率领的杨家将与数万辽军鏖战两狼山,终因寡不敌众,含恨兵败,而杨继业为避免受辱触碑身亡。在此之后,六郎杨延昭状告太师兼兵马大元帅潘仁美从(李成儒 饰)中作梗,陷害杨家。太宗(仲星火 饰)着令八王(陈道明 饰)主审此案,而正在山西担任县令的寇准(葛优 饰)以此为契机被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心。但是这是一宗盘根错节、凶险非常的案子,内有潘妃(何赛飞 饰)率进谗言,外有太傅王强(曹力 饰)暗中掣肘,稍不留意便可能伤及自家的性命。  机敏聪慧的寇老西儿在各方势力包围之下,以其特有的方式逼近了事实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十四、 寄我柔情于风雨 东风吹尽西风起——扒一扒那年的《寇老西儿》

    寄我柔情于风雨 东风吹尽西风起——扒一扒那年的《寇老西儿》

    八零后孩子们的记忆不仅仅是《灌篮高手》,《圣斗士》,《动物世界》和鞠萍姐姐,还有一部电视剧让某一年暑假变得很快乐。九零后的孩子们很难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没有电脑,也没有可以玩的地方,暑假的时间很长,过得很舒坦,也很无聊,仅有的乐趣除了胡同里的足球赛,就是这部电视剧了。
     
    拿了戛纳影帝之后,葛优接了这部《寇老西儿》,结果某次被观众评成当年最差男演员。葛优每次接受采访说到这部戏,都自认演砸了,但他也安慰自己,“好像这圈里还没有谁没失败过”。只是从此以后更谨慎,没再轻易接拍电视剧。评选的依据我不清楚,我猜测,就像大家今天吐槽芒果版《天龙八部》和《还珠格格》一样,观众们看到人物形象觉得感情被欺骗了。
     
    我觉得,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换你,你见过这样的宰相么?包大人打灯笼找不到人,寇天官晚上议事不用费蜡。

    据说陈道明后来也不满意这部电视剧。和葛优不同,他不是觉得拍的不好,而是不满意剧情,和他之前拍的《围城》比起来,这部电视剧很无厘头,用他的话说,“不是不满意,是很无聊” 。
     
    我们今天假模假样地分析一下这部电视剧,十七年以后再看这部片子,我们能不能找出些新的东西。

    1. 宋太宗看着很糊涂,却不一定是昏君

    大家小时候不一定都有很多机会看书,但很多大人听评书,我们也有机会跟着听。评书里面讲,宋朝的天子任人唯亲,杨家七郎八虎闯幽州,最后就剩下一个杨六郎。即便如此,潘杨官司还迟迟打不赢,这宋朝天子的心真比包大人的脸还要黑。
     
    杨家将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说,这里说说宋太宗。寇准之所以被朝廷从霞谷县调入东京汴梁是因为前任御史被八王打死了,皇上听说他“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便调他入朝接手潘杨案。这时候的宋太宗已步入晚年,寇准994年进入中枢, 997年宋太宗晏驾归天,潘杨案如此棘手,对寇准来说肯定是烫手山芋,对晚年的宋太宗来讲也一样。

    史书记载,宋太宗召寇准入朝,曾让他看自己北征辽国的箭伤,伤口迸发,他已经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在他脑子里面,两个问题挤到了一块——潘杨案要了结;自己死了要让新天子接班。不管他到底是想让八王接班还是太子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要把位子坐稳,必须树威,八王和太子都没上过战场,但太祖朝能征惯战的老将还有一大批。班怎么接,这是个学问。

    我们不妨想想潘杨案为什么难了结?大家人所共知的原因,潘仁美的闺女是贵妃,杨延昭的夫人是柴郡主,八王的干妹妹。八王和寇准说“我早知道那个小贱人……”,语多轻慢不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潘杨两家的渊源并不是一个案子能解释的,恐怕还要追溯到潘妃和八王的争斗。

    八王的背后是宋太祖南征北战用出来的功勋老将,呼延,高王,郑王,杨家七郎八虎,这才是他手里的瓦面金锏打死人不偿命的根本原因。潘妃的背后也有一干勋戚重臣,潘仁美是南征名将,王强这样的政坛新星也能为之所用,她所代表的是一派能和太祖老臣抗衡的势力。太宗要寻求政局的平稳,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寻求两派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看着潘仁美被逼入死胡同却总能逃出生天的原因。

    平衡,这是古代帝王最重要的素质,没有之一。如果不懂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臣,那就让他们斗起来,不分输赢,永远斗下去。臣子们斗得不可开交,皇帝才能安枕无忧。乾隆说过两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王亶望是名臣,那朕是什么呢?”“我劝你们不要想做名臣,古代的名臣,都是君主没有本事,要靠名臣帮衬。你们要做,就做忠臣。”这话什么意思?就是除了朕,你们谁也不要想出风头,你们出风头,朕就不好混了。归根到底,为什么潘杨案迟迟不能定案?看着好像皇上偏向潘妃,但反过来他也迟迟不给潘仁美脱罪,这个天大的案子成了皇上让群臣内耗的钓饵,外戚和宗室在他的安排下斗得不亦乐乎,连那么聪明的寇准也几乎深陷其中。

    皇帝总有晏驾的那一天,这出戏怎么收场呢?太宗没有给个说法,因为寇准让这个案子意外提前结案了。按原计划,寇准还是不能满足双方的要求,皇帝大大方方牺牲掉寇准,再换个新官来审,一直审到自己驾崩的那天。转过天,新皇登基,不论是太子还是八王坐上龙椅,一旦结案,立刻可以获得大半重臣的认同,树威立德,一石二鸟。太祖老臣对新皇帝确实是种威胁,但借助潘杨案,新皇帝施恩于他们,成为他施政的最大资本。因为这个施政纲领可以在任何时候和潘杨案的定案绑在一起,他可以借此站在一个能够任意解释未来施政纲领的高度。如此一来,新皇帝对于政局便可予取予求。这才是太宗留给新皇帝的最大遗产。

    无巧不成书,王强改了遗诏,皇位传给了太子。如果是八王登基,太祖一朝的老臣因为在潜邸的功劳,恐怕要更加飞扬跋扈;太子登基,因为王强的存在,这帮老臣反而更加谨慎小心,宋朝还算是在他的“帮助”下稳定了下来。

    2. 八王看着真明白,但也不是好皇帝

    你看整部戏里,八王最潇洒,酷酷如他,满朝皆跪,只有他拿出金锏向外点三点,就当行过大礼了。真宗登基,八王也只是拽拽地说,“臣想跪,可这金锏不让臣跪”。怎么样?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息。
     
    八王如此举足轻重,全因为这根威风八面的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这是评书故事中,听众对北宋最后一丝希望——姓赵的还有这么一个明白人。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北宋政局的混乱,可能八贤王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第二次“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太祖传了一根威力无边的金锏给八王,太祖留下规矩,“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金锏在,人不跪;除非八王自己愿意,否则金锏不能收回”。不管是金匮之盟也好,烛光斧影也罢,总归是兄终弟及,这根金锏作为这次权力交接的见证,赋予了他在太宗朝仅次于皇帝的权利,也为他的政治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锏的权利得于先皇,具有近乎天授的权威,所以八王的金锏可以打人而且是光明正大地打死人。那么,在部分情况下,八王具有可以直接定人生死的权利。但封建王朝,皇权至上,只有皇帝能定人生死,对于朝堂上任何一个人的生杀予夺的权利是皇权不可分割一部分,金锏的存在是对皇权的削弱和制约,有它的存在,皇帝想谁生未必能生,想谁死未必能死。这就造成大宋在部分时候俨然有两个皇帝,那么谁说了才算呢?朝政有什么理由不乱呢?

    秦始皇死后,二世登基,赵高权柄不足,就和李斯商量:丞相大人功高盖世,形象伟岸,赵高一届宦官,愿效犬马之劳。诸如此类迷魂汤灌下之后,两人分工:文武百官,李斯定赏,赵高定罚,赏可让人封侯裂土,罚能让人家破人亡。不多时,群臣去李斯而就赵高。可见,罚的权利是皇权最本质的核心,也是皇帝百试不爽的杀手锏。斯大林说,“绝对的忠诚来自于绝对的恐惧”,请问,有八王的存在,皇帝还是皇帝么?更严重的是,八王本身就口含天宪,因此金锏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是没有力量制衡的,那么谁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八王降温减速呢?没有。没有制约的权利就是最危险的隐患。

    朝局的混乱并不仅仅因为八王的金锏,还因为他的存在威胁到了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有的善政,八王提议了,皇帝是准呢还是不准呢?准了,是八王的功劳,不准,还是八王得人心,那准和不准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就在八王能不能威胁到皇位。官大半级是天敌。太宗在做决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这个政令是对还是错,多一条顾虑就是自己和八王的博弈。和皇权相对的不是另一部分皇权,而是相权,如果这两者的争斗中再引入第三方,博弈虽然更稳定,却也更不容易打到共赢。有了金锏,皇帝不是真皇帝,没了金锏,八王也不是真八王。这才是我们所说的“评书世界”或者《寇老西儿》里面皇上看着糊涂实际心里明白的根本原因——有时他不得不糊涂。

    当然,有明白的观众说,八王当皇帝肯定是明君。八王是好人,我不反对,但不代表好人可以不受制约地做事情,不要以为好人可以天经地义做任何正确的事。要我说,八王当皇帝还真不一定是明君。

    我们凭什么说他能做明君?因为他保护了杨家将,保护了寇准?这次看对人了,那下一次呢?

    不可否认,他具有做明君的素质,但还差一些,就是对政局的前瞻性。
     
    大家记得这次争论。潘仁美假死,躲在墓碑下的密室,八王将计就计告诉杨六郎老贼藏身之处,最后大仇得报。

    但寇准和八王就此事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八王说,“我让他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寇准说,“如此报私仇,大宋何时有王法!”

    八王说,“少给我来这套假招子,我杀了就杀了!”

    这不是气头上的话,他很冷静,深思熟虑之后,用这种方法结束了潘杨案。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八王和太宗一样,都相当轻视法律。虽然他对于好和坏的基本判断是清楚的,但对于权利的界限和制约的漠视令人担忧。如果一个君王,不重视规则,那就是说,任何人有了合适的理由,都可以便宜行事,那他这个皇帝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熟知一个故事。寇准拜谒八王,但门房太监贪图贿赂,索要门包,是寇准和八王提起,他才知道门房太监有这样的勾当,太宗做了二十一年皇帝,死前四年召回了寇准,八王就用了十七年才发现门房太监的勾当。说书人的数学老师死得早了,让他这个明白人做的太晚。

    对于小事不能见微知著,对于规则不能身体力行,这样的君王,能说是明君么?我们不能因为他帮助了好人就简单地定义他吧。

    于是,寇准最后说,“这样做事,大宋总有一天要乱!”

    乱了没有呢?真乱了!王安石死后,大家为“绍圣”应该绍哪一位先皇争论了好久。章悖独揽朝政,在无法达到共识的情况下大肆打击政敌,瞬间激化党争,不仅造成大量冤假错案,还让蔡京这样的宵小之人有机会政治投机。漠视规则和规则的建设,朝政从治到乱的过程会异常迅速。

    赵德芳是个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的王爷,要当皇帝,他的权威从哪里来?只能从律法来。对法律的重视、建设和最终解释权,是他执政权威绵绵不绝的来源,而他却如此漠视,是我们太小题大做,还是他真的可能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明君呢?

    最后的最后,寇准对八王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八王的金锏不要乱打人”。

    3. 寇准看着聪明,其实也不是好丞相

    我们今天其实不仅仅是要说剧情如何如何。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说白了,我们说故事里面的人物如此这般,都是在YY,既如此,我们不妨脱出故事,谈一谈真正的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最后寇准在乾兴元年(1022年)被放逐到边远的广东雷州去当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寇准病逝于雷州。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宋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墓在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片子里的寇准,“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不是提刑胜似提刑,断绝冤狱是把好手。是不是做宰相的最佳人选呢?我们要先打上个问号。

    史书记载,真宗朝贤相王旦素来以知人闻名,向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后来都位列公卿。病笃期间,真宗曾经亲自垂问他哪些人可以接班做宰相,王旦推荐了几人,排除了几人,这些人中都没有寇准。都解释完了,最后,他说了最关键的一句,“万不得已,可用寇准”。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什么叫“万不得已”?顾名思义,就是平时不能用的意思呗?就是关键时刻可能能派上用场的意思呗?后世把寇准归为贤相,这是没有错误的,凭檀渊之战就足以彪柄千古,但为什么在知人著称的王旦口中,他就没有成为当时递补丞相的第一人选呢?

    其实寇准不是没做过宰相,而且是三起三落,三次入相,但他寇准不知人,做宰相时大力提拔了著名的奸臣丁谓,也没压住王钦若。王旦做宰相的时候,除了真宗非要闹的封禅,乱七八糟的人可从没抬过头。史书记载,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作为宰相,最重要的是选贤任能,但寇准犯下如此错误。

    可惜,这还不是他唯一一次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寇准做大事很不谨慎。真宗中风期间,刘皇后内宫干政,寇准几名大臣计划太子监国,真宗已经点头,但寇准做事不密,被丁谓知情,骤生变故,寇准连夜被贬,再无起复。如果说吕端大事不糊涂,那么寇准就是大事总糊涂。檀渊之战虽然立下大功,但有如此大功却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不正应验了王旦最后说的“万不得已,可用寇准”的判断了么?不能说他不是一块宰相的材料,正相反,他有这样的天资。被贬雷州之后,丁谓骗他圣旨赐死,但寇准安之若素,饮食如常,这样的天分是没人能比的,但可惜他志大性疏,难久堪大任。骐骥一跃,不如驽马十驾。

    要说,这部电视剧是真的太拔高寇准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医术,能看蝌蚪文,上战场不打哆嗦,还能分辨真假杨六郎,算是一个孔明式的完人。但这样的完人最后为了要娶村姑辞官归隐,这是我当年百思不解的。有公主这样的白富美不要,非要村姑做什么?这才是寇准从霞谷县来京城的成长——知退方能进。和杨家结亲对自己并无好处,反而容易受到猜忌,娶一个村姑,才最让自己踏实,也最让皇帝踏实。他进京城之前,满腔热血报复,一顿冷水浇下来,他冷静了许多,对朝局的认识也成熟了许多,也许他也看明白了,自己的一腔抱负就像吼的山歌,听着很好,并不是谁都喜欢。

    4. 王强看着可恨,所以这样的敌人才最可怕

    有没有一部电视剧的反派角色让你觉得这么真实,也这么“可爱”?恐怕就算有,《寇老西儿》的王强也是第一位。在普遍脸谱化的90年代,如此立体的刻画一个反派角色,我认为是一种创举。
     
    坏人并不都是可怕的,因为坏人也分聪明的和笨的。只会使坏的叫笨贼,像潘仁美,寇准上去一抓就中,因为他只有一付嘴脸,很好办。不好办的就是这个王强,他不仅是个聪明的奸臣,还是有血有肉有抱负的坏人。事实证明,他这样的人才最可怕。

    他根本不是什么王强,他从不洗脚,因为脚底有辽国萧太后刺的真名“贺黑律”。他在宋朝卧底二十年,因为蹴鞠被皇上赏识,从市井小民混到当朝宰相。看人生轨迹,他似乎和高俅有相似之处,但王强和高俅又大不一样。高俅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自己的一切,球技也好,良心也好,凡是能升官,连亲娘也可以不认;王强做的一切,好也好,坏也罢,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搅乱宋朝的政局,让辽国能有机可乘,二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另一条战线。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你怎么评价他呢?

    别以为他是市井无赖,离开辽国的时候他是萧太后钦点的文武双状元。什么概念?就是将来不出意外肯定可以当辽国宰相的重臣,但被派到宋国来做卧底。为了达到目的,他要想尽办法打入宋国中枢,天子喜好蹴鞠,他最终选择以球技博取圣上欢心。一个被金笔点过双状元的人,肯定是立志要做一代名臣名流千古的,但却不得不学佞幸之辈,靠蹴鞠得到君主的喜爱,这是何等讽刺和屈辱?但凡能有其他办法,他也不会出此下策。

    他二十年不辱使命,几乎害死杨六郎,还直接左右了太宗传位。“入其军,斩其将”,当年袁督师说起来是多么得意啊,说得容易做得难,莫说肝脑涂地,就是脑浆子涂满墙,也没第二个人能忍辱二十年,出卖尊严,最终依然不辱使命。

    王强这人,为了达到目的,几乎出卖了所有的东西,杨六郎是他结拜弟兄,他翻脸痛下杀手,太宗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夜入寝宫当面改了遗诏,真宗给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即便回到辽国也未必能有如此待遇,他依旧没有动摇。总之,你说一千道一万,他就是不为所动。这人如何坚定和执着!
      
    这幕戏感人至深。他亲手害死“杨六郎”,人头送到,他和人头聊了一夜,三杯酒下肚,无人在侧,他偶诉衷肠,“六哥,别怪我,我们是各为其主。”“你们父子到了阴间,要跟狗皇帝讨个说法。”

    我们终于想通了。当剧情展开的时候,我们慢慢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恰恰相反,他心里有理想有抱负,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没有攀比富贵,而是和杨六郎结拜兄弟。物以类聚,他身上必然也有能和杨景共鸣之处。

    二十年中,他出卖了所有的东西,唯独没有出卖的是他的理想和灵魂,他并不是一个冷血的奸臣,正相反,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是个能顶起天的大人物,却愿意将灵魂蜷缩在猥琐的躯壳中完成远大的目标。正因如此,这样的人做我们的敌人才最可怕——他狡猾难缠,志如坚钢,你打不赢他,也磨不赢他,更没法收买他。和他相比,雁门关外喊打喊杀的辽兵要容易对付得多。他在北宋心腹二十年,让人无法鉴别,也无法消化,让皇帝不辨良莠,五内大乱,举世皆浊他独清,不达目的不罢休。只好说,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太宗、真宗、八王、寇准、杨六郎,他们所有人的挫败、恐惧和哀叹,就是他存在过的最好注脚。

    但说到底,他也不是完美的,也没有得偿所愿。辽国每每派人催促甚急,就像背后有杆钢枪戳在脊梁骨上,仿佛逼得他不得不如此。他跟“六郎”说,“你们要大宋,大宋要你们么?”这恐怕是他的心里话。让他多少个夜晚不改初衷的,不仅是他的理想和抱负,还有辽国给他的归属感。但他也不是没有顾虑的,离国万里,孤掌难鸣,对辽国来说,他失败了顶多是少了个状元,但对他来说,失败就要下地狱。这不是一种对等的交易。东方朔说,“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他也要用所谓的归属感麻痹自己,让自己在这样没有归途的路上走下去,否则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境,这才是他可悲的地方——不能不成功,而最终出卖了一切也没有成功。

    当他功亏一篑之后,发现身边还有另一个不曾知道的辽国卧底,那一丝归属感,是否被风吹得淡了些?就像倪永孝死前翻到弟弟夹克里的窃听器一样凄凉。他依旧还想回到辽国,因为除了辽国他也别无所归。最终王强葬身沙漠之中,或许还是寇准读懂了他,也成全了他。
    5. 杨家将满门忠烈,也最符合中国人的弱者思维

    王强虽然是北宋的奸臣,却是辽国的忠臣。说到忠臣,没人能绕开杨家将。有哪位敢说一点没听说过杨家将么?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忠臣典范,杨家将创造了连续四代单传的“奇迹”。大家有没有琢磨过,为什么历史就选择了杨家将作为忠臣的典范?为什么杨家非要被人弄出七郎八虎和十二寡妇?为什么历朝历代连关二爷的教育意义都比不上杨家将?
     
    《杨家将》的精髓全在“满门忠烈”的“满门”二字。他们的存在,意味着“忠臣孝子”的思想教育,不再像关二爷一样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是以家或群体为单位进行。这是一种系统性演进。唐宋以前,世族垄断政局,所以朝廷要从个人层面强调忠于朝廷的重要性,打破世族垄断的壁垒;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建立,坞堡经济解体,社会趋于扁平,这时候朝廷必须塑造新的典型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强调群体忠诚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于是杨家将走上了历史舞台。

    只不过民间传颂还不是对人物的崇拜,杨家将的形象最终只停留在文学层次,并不像关二爷那样被彻底神化。杨家将归根到底还只是人臣的典范。

    从文学意义上讲,形象的树立需要其他形象来衬托,这其中少不了北宋皇帝的反衬。翻阅各种民间传说故事,但凡要有忠臣,身边一定还有昏君,有商纣凸出比干,有刘禅凸出诸葛亮。更有甚者,皇帝越糊涂,臣子越忠贞,忠臣的形象便越高大。北宋积贫积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样总被人闷头打的朝代最满足这样的背景诉求。这家忠臣不仅要忠于职守,还要付出得再多一些,所以七郎八虎闯幽州,最后只剩下杨延昭,死得一个比一个惨,十二寡妇还要受命征西,老太君年过九十挂帅出征,穆桂英身怀六甲上阵杀敌。老杨家被祸害得四代单传,依旧尽忠王事。榜样就这样竖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一种潜意识——忠臣受害妄想症。但凡有忠臣,君主越昏庸,忠臣被整得越惨,故事就越受人欢迎,人们不理会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可信还是不可信,最终都会用嘴投票,故事就会被人传唱,这在心理学上叫人物形象的代入感。

    实际呢?杨六郎念完讼词,寇准说了两句话,“酸”,“真酸”。“什么酸?”“寇大人莫非在取笑杨某?”寇准所谓的酸是“忠臣认为自己是忠臣,说的也是实情,就应该打赢官司”的酸腐之气。打官司,评判的标准就只有一个——法律,而不是忠奸!法律靠的是证据,而不是忠臣的哭诉,这才是我们认为杨延昭愚忠的真正原因——“愚忠”于北宋,我们认为并无不可,但连“忠于谁”之外的事情都变得迂腐了,这才透出统治者的愚民:百姓最好都不懂法,于是就都不需要法,谁对谁错皇帝说了才算。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原来的话题:没有法律,靠人评判,怎么辨谁忠谁奸?八王这次看准了,下次呢?他能保证每一次都认对忠奸善恶?没有正确的判断,金锏被赋予的权利怎么实现?所以,没有律法的建设,金锏就像武侠,犯禁!这个国家缺少规则但不是没有规则,国家有法律却没人用法律,行贿的行贿,用金锏的用金锏,无论忠臣还是奸臣都漠视规则,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而这个故事千百年流传下来如此受到欢迎,不正说明了中国流传这么久的历史观的问题么?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忠臣慢慢变成和奸臣一样的人。

    所以,杨家将,归根到底,是百姓的一种自我期许和自我满足。这样的故事让人觉得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让人以为到处都是希望,却看不到真正的希望。

    6. 结语

    其实我们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演员演得不好,而是他们演得太好了,让我们不得不多品一品其中的滋味。虽然陈道明说这部片子“很无聊”,但我觉得,无聊之中尚有很多让我现在依然觉得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才写了这篇文章。其实故事里事,说多了都是闲扯,何必纠结剧情如何,非要像红学家扯出个索隐考证来才罢休?不是如此。我们说的虽然是故事里的事,但讨论的可不局限在故事中,想得多想得少,都是这一部剧,想的不对,我们权当一笑。

    2014-01-03

     2 ) 莫名其妙共鸣了的喜剧

    b站刷到影视剧经典出场锦集,看到太平公主的薛绍,少年包青天的八贤王;然后就看了八贤王的剪辑;在评论里看到白毛八,又搜索到寇老西儿。一口气(部分快进地)看完了20集。

    在看八贤王剪辑的时候就觉得,当时那种怼脸高清不磨皮(可能连妆都很轻)的镜头真好,道明叔眼下皮肤的疙瘩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毫无影响,反而增加了真实感,仿佛每个毛孔每个皱纹都是戏了。不明白现在为什么要把人的皮肤做得那么假,不仅不利于情绪传递,也没多好看啊。

    这部多年前的电视剧,看着又尘封又亲切,有种翻阅高中毕业照的感觉,虽然是第一次看。时隔这么多年,那些夸张(无厘头)的剧情、借古讽今的内核、所谓三观正的刻意、所谓敷衍粗糙 都没啥可多说的。表扬的部分是喜剧应该做到的;而让人槽点不断的部分,比如一些夸张的人物和桥段设计,本来也是喜剧的一些范式,而所谓的敷衍粗糙,里面又有很多精巧节奏感的设计,说不定这种反差也是戏剧化设计的一部分呢。表扬这些和吐槽这些都没什么意思。

    不知是不是受伟子影响,越来越觉得民俗文化可爱、有亲近感。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生活化演绎”受大众欢迎是有原因的,整体的人物刻画水平,即使再怎么批评其脸谱化,也比现在的绝绝绝大部分电视剧的人物生动得多。这部剧里主角们的形象很可爱,有夸张一点儿的性格演绎却毫不尴尬,看的时候很快乐很有代入感,觉得这些人物仿佛真的存在于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日常生活周围。但这可能是这类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的共性优点,这部剧也不见得有多突出。

    但是有几个地方确实上头了。一是这部剧的核心是寇准追求程序正义,对于1997年的电视剧,太先进了;二是寇准和八王的两个桥段:喝醉了在亭子里关于“打”的接龙对白;最后大殿赐婚八王的独白和寇准的离开。

    这部剧确实有些奇怪的台词bug,但是很多台词的设计是非常优秀的(不仅仅是广为流传的段子部分),比如在亭子里关于“打”的接龙对白。这种敷衍粗糙和精巧设计的对比(而且有的台词和动作有非常优美的节奏感),带给我的感受也有喜剧的讽刺感,而且这种感受建立在识别出了台词bug之后,会有种get到了编剧的故意、有的放矢懒得工笔、只想在自己在乎的地方用心的感觉。

    而结尾八王独白那一段,确实触动了我,共鸣了一些久远的记不清具体事件只有朦胧感受的体验。想到了神探夏洛克里华生的婚礼舞会 夏洛克独自离开。但是这个剧的结尾没有那么伤(部分程度上 算是反过来了),或者说情绪更丰富更优秀,不仅有萧瑟无奈,而更有些江湖知己的洒脱感和成长感(我感觉这是引发我共鸣的点,毕竟神夏那个 就没什么共鸣,更多的只是共情了人物剧情),也更喜欢。

    看剧啊一定不能抬杠,也不能过分理性。很多时候,第一直觉可能是剧集设计试图传达的感觉。

     3 ) 回顾小时候看过的

    非常有意思,现在看上去虽然有些镜头拍摄技巧欠佳,但几个主演的表现能把片子带上去新高度,剧本剧情也很喜欢,喜欢上山西陈醋了,无奈南方醋都被镇江占领。

    可是这年代的剧跟现在的古装剧明显感觉不一样的就是,此剧为的是突出政治之争,对金钱真是轻描淡写,而现代剧把金钱争夺写的太过露骨,反而突出权利都是为金钱服务。想想还是现在人对金钱的欲望太过强烈了吧,人为政治究竟是为了高高在上的感觉还是为了有花不完的钱呢

    片尾曲《枫叶红》很喜欢,记忆犹新,可豆瓣里竟找不到这首歌曲

     4 ) 泪流满面的片尾曲

           到最近,我才从网上下到这首歌曲。那时候我在初中,竟然被这片尾曲感动的泪流满面。我,一个毛头小子,还真他妈的多情伤感呢。笔记本上写了一遍又一遍这歌词。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35157.html
    分享这链接。希望每个怀旧的人都能听一听。我也很难搞懂那时候的 自己,竟然哭。现在听,仍然是那么有感觉。可怜我的少年,拜拜了就

     5 ) “大宋丞相江海量 不欺你寡母孤儿在疆场”

    前两天听麒派的《澶渊之盟》,特别是听到这两句“大宋丞相江海量 不欺你寡母孤儿在疆场”,突然想起了这部很多年前断断续续没看完整的电视剧来。这几天晚 上左右无事,索性找来又看了一遍。

    当年看的时候就知道个葛大爷,现在再看才知道这剧超豪华的演员阵容。陈道明的八王确实到位,剧中人设也没有一味地强调“贤”,而是杂糅了王爷的蛮不讲理和大事不糊涂。八王本来就是个虚构人物,传统的评书、戏曲中,往往过分强调他的“贤良”,使得他的形象显得愈加单薄,通常只作为杨家将的保护神存在。而电视剧中则很好地丰满了人物形象,比如为了斗气,逼得寇准自己在王府门前打自己的板子这样的小细节,毕竟人家是王爷,就是想看你个御史出丑便又怎样呢。陈道明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塑造的角色集中了王爷的清贵傲娇、贤良和几分小任性与狡黠。包括一些只可意会的细节也通过表演十分准确地传达了出来,比如八王独自面对龙椅时一瞬间的恍惚和犹豫。

    至于寇准这个角色,传统的文艺作品对他的刻画本来就很丰满了。潘杨讼、背靴访帅、杨门女将、澶渊之盟……寇大人的出场都是正直中又带着几分幽默,这种人设本就很出彩,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葛大爷塑造的寇准并不算理想。虽然可以看出他的确是想往这方面演,但更多的时候,这位寇天官举手投足间,给我的感觉都是刘元或者秦奋套上了一身戏服,随时可能下一秒就对着八王爷讲讲怎么给喜马拉雅炸出一条口子,或者忽悠着皇帝买个分歧终端解决机之类的发明,要是再来个墨镜,没准也可以告诉谁“眼睛虽然看不见了,嗅觉就变得发达起来了”。

    换句话说,演员和角色并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所以,当年葛优为此被评最差男演员,不仅是调侃,毕竟他自己也认为演砸了。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亮点可寻的。一句“我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我挑你苦胆;我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我扎你屎包”,让我足足记了二十多年。

    其他几位演员中,曹力的饰演王强,无论是人设还是表演都不错。先是人设上,给了这位辽国文武双状元更多的笔墨。从王强的视角看,作为一位潜伏敌国内部的高级战略间谍,他在宋朝的作为,包括成为高级官员后坑害杨六郎、陷害寇准、左右皇位继承人等,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甚至最后绑架宋朝皇帝,几乎就要成功,只是因为寇准,才功败垂成。也因为更多开启了王强的视角,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北宋版的“敌营十八年”,看到了他的苦闷,也看到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忠诚。最后借耶律休哥之口,辽国给予了这位“伪装者”应有的评价。曹力的表演有的地方虽有过火之嫌,但是好多地方确实很见其表演功力。有两段一赶三式的表演,虽是插科打诨,却学陈道明和葛优学得惟妙惟肖。

    张子健的宋真宗,基本上是按照传统评书和戏曲中的路子,塑造了个昏君形象,谁让真宗本来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很一般呢。不过,面对这位尖着嗓子,猴了吧唧,为中国足球事业殚精竭虑的真宗,我只想问一句,元芳真的是你吗:)李成儒老师作为资深的京剧票友,我猜他一定借鉴了戏曲的表演,像对簿公堂这样的戏没准都直接找到了戏曲的感觉:)另外,何赛飞老师真的好漂亮啊,貌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直都有好多漂亮的妹子:)

    剧情上,前半段的潘杨讼基本是按照传统的路子走的,背靴访帅也有表现。但可能是篇幅限制,感觉潘杨讼比不上评书的表现力,背靴访帅也没有麒派的京剧舞台表演精彩,不过现在数得出的几个麒派演员貌似都拿不起来这段了。倒是最后的挂冠而去,虽然这样的剧情处理手法不算多高明,但却让我看得有几分感慨。很多野史中忠臣最后的归宿好像都是这样,东方朔是这样,寇准是这样,宋慈是这样,刘墉也是这样吧。

     6 ) 葛优当年因剧被骂,葛存壮都批评,如今再看才发现是“戏说”典范

    网络上流传有一段很经典的葛优骂战片段,吊儿郎当穿着古装的样子,扛着一杆矛,喊着“白刀子进,绿刀子出。”很多网友都只是觉得这个片段很有趣好玩,但是不知道这个片段出自何处。因为印象里葛优好像没有演出过什么古装喜剧,《夜宴》和《赵氏孤儿》也不是这个造型,其实这个片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内古装轻喜剧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葛优和陈道明一同拍摄的电视剧《寇老西儿》。

    该剧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故事改编,讲述了宋朝太宗年间名相寇准的故事。汇集了一众大咖明星,不只是葛优、陈道明,还有何赛飞、瞿颖、李诚儒和富大龙等实力派演员。可是,剧集播出后,一点也没有受到观众的欢迎,报纸上的犀利评价,直言这是这些演员的滑铁卢。而这部剧,居然成为了葛优拍摄的最后一部电视剧,在当时演技已经被不断认可,多重影帝加身的他,事后采访中,直言自己把这部戏演砸了,再也不轻易接拍电视剧。另一边的陈道明也是如此,对这剧的评价是讳莫如深。

    当时被业内外统一口径批评不断的剧,现在回头看来,其实这部剧才算是真正做到“戏说,不是胡说。”借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用那时流行的大陆式灰色幽默,演绎了几千年来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和不为人说的“潜规则”。

    葛优饰演的寇老西,是山西的一个穷酸官,顿顿吃豆腐,喝的不是酒,是醋。看着光脑袋小身板的寇老西,官服歪歪扭扭一搭,小眼珠子嘟噜一转,聪明点子就出来了。一出场,先是智断一桩偷肉案,后面进宫被皇上的宠妃设计陷害,立马装瞎跌倒,大智若愚的样子看得人忍俊不禁。明明小人物样子的他,却还知道舍命保下杨六郎,揪出辽国奸细,拯救了大宋。

    另一旁,陈道明饰演的风度翩翩,气质不凡的八贤王,也是一天到晚不着四六的样子。脸上都是一副不关心俗世的闲散王爷,实际上,内里是个标准的愤青,力争正义公平,也就是他发现了寇老西这个小机灵,把他提拔上来。八王爷和寇老西对手戏非常精彩,傲娇八王爷装作普通老百姓逗寇老西,结果被赏了一顿板子,谁知山不转水转,寇老西马上有事相求,八王爷再次故意作弄,二人的互动真是好玩极了。

    虽然整体的剧情确实一直是有点脱线和扯,国家大事整的和闹着玩一样,加上那几年对道具的不重视,很多场景看着有些“磕碜”,但是认真推敲起来,很多台词和细节真的三观都很正,像是为八王爷门客贪污求情的片段,给了八王台阶,给了人条活路,话里话外之间,都经得起观众细细推敲。

    这部剧在当时遭到观众的一致吐槽,甚至葛优的爸爸葛存壮都批评了葛优,说他不配演宰相寇准。可是今天回头再看,这部剧其实真的隐喻满满。当时无数差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与观众的预期不符,除了主角拍出《围城》、《编辑部故事》这样的超强神剧还有更多同期竞争的《我爱我家》、《宰相刘罗锅》,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佳作频出的年代,所以这部剧与其他剧一比,自然看起来就是一部“烂剧”,可是等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才发现,这部剧算得上是一颗沧海遗珠。文/月上弧

     7 ) 电视剧史上的奇葩

    对比弱智、胡闹并且架空的历史剧情,本片唯一的看点的就是卡斯,以及陈道明葛优表演时候自带的那种喜剧气质。

    这么多优秀演员拍这么一个胡闹的片子,真是奇葩。经典戏剧变成闹剧了。

    仔细想想原来各个电视台还是挺喜欢拍杨家将题材的。碧血青天杨家将、杨家将、少年杨家将、杨门女将什么的。在歌颂杨家将的同时,大大抹黑了大契丹。

    本剧则是把这个特点发挥到极致了。。。

     短评

    民间说书人把寇准讹传为山西的秃子,寇准即不是山西人也不是秃子,古代选官也挑漂亮貌美的人。另外,山西人是老醯儿,不是老西儿。

    10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还行

    枫叶红 黄叶飞 自古青春能几许 但使今宵海天共明月 相见相识又何必 一年又一年 一季又一季 问谁能解个中真情意?

    14分钟前
    • 阿呆同学
    • 推荐

    都快忘了。

    19分钟前
    • 修吾
    • 还行

    90年代真的是一个戏说的年代啊

    21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戏说剧也戏得这么一本正经,这劲头如今可不多见了。剧本先天不足可惜了。

    2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我只是马克一下

    28分钟前
    • 咖喱娜
    • 还行

    哈,道明叔

    33分钟前
    • 邏輯子
    • 还行

    当年可爱看了

    37分钟前
    • 小时前
    • 推荐

    小时候超稀罕的剧 现在看都觉得有意思。各种老梗一直都记得 尤其是刀削面;不过张子健可真是……也有那时候 哈哈哈哈哈

    39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陈道明在这部里面的演技才叫经典

    44分钟前
    • 不要太over
    • 推荐

    主角台词功力深厚,佩服编剧的文采。传闻好多段子是化用刘宝瑞和刘罗锅的,一星扣在画质和镜头。

    48分钟前
    • 今天背八股了吗
    • 推荐

    全明星 评论全部唱衰 以至于葛优宣称从此不再演古装片 但我觉得挺好的

    52分钟前
    • 贾小宁
    • 力荐

    冲着葛大爷和道明叔看的,这戏吧制作是真真简陋的,剧本bug是很多的,剧情节奏挺慢的,为什么能看得下去,完全是因为这戏的演员各有萌点,葛大爷,道明叔不论,结巴的小跟班,卖萌的老太监,少有的女演员也个顶个的美人,美得各有特色,瞿颖、何赛飞真真是当得起女主的颜,连王强的丫鬟和郡主也很美~

    53分钟前
    • 我很乖~~
    • 推荐

    就從此時開始,戲說越來越無聊離譜了。

    54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还行

    可称的上是国产电视剧的颠峰之作。

    59分钟前
    • 桃某某Daria
    • 力荐

    淡忘了

    60分钟前
    • 猪兔子
    • 还行

    不得不说我明叔演起喜剧来也是杠杠的,那些关于陈道明老是端着,只能演正剧的言论可以休矣。优秀的演员应该能在各个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信然。明叔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握好了庄谐之分。朝堂上多发煌煌正论,义正辞严,私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说好的喜剧呢,最后八贤王在朝堂上向寇准挥手时我还是哭了。

    1小时前
    • 成功上岸
    • 力荐

    我觉得很好看的一部剧啊,幽默风趣、笑点十足,葛优当时精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演得颇到位,陈道明帝王戏,通身的气派!

    1小时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补+ 小时候你懂什么叫演技!

    1小时前
    • Hey Johnny
    • 还行

    精品。只能说多数人不识货。

    1小时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