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第08集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李菁 

    猜你喜欢

    • 第23集

      执行法官

    • 第7集

      消失的大象

    • 第9集

      你比星光美丽

    • 第34集

      颜心记

    • 第28集

      幸福攻略

    • 第32集

      姐妹情缘

    • 第21集

      时光代理人 2024

    • 第35集

      海天雄鹰

     剧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4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5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7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8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9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 该片记录了上海“流动的急诊室”内外的故事, 展现了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情感与理解,同时科普了急救知识,助推实现“健康中国”。

     长篇影评

     1 ) 敬直面鲜血淋漓的一线医护人员

    2016年,《人间世》开创了国内高分医疗纪录片的先河。

    导演周全将镜头对准医院里形形色色的人,通过纪实拍摄,呈现了“死亡”面前的人生百态。

    2017年,《生门》又将目光转向妇产科,用生猛的镜头直面生命诞生的过程。

    两部真实记录的作品,分别获得了豆瓣9.6和9.5的高分。

    这一次,一部关注院前医疗急救这个特殊行业的医疗纪录片再次收获好评。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延续医疗纪实类节目“无剧本、无预设、全天候跟踪拍摄”的手法。

    记录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的日常工作。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们可能不会知道120急救车的人员标配:

    一名院前急救医师+一名急救员+一名司机,他们被称为“院前急救金三角”

    他们每天轮值12小时,奔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调度员一个电话,即使刚走进食堂,也得转头奔向急救车。

    因为他们知道,当病痛突如其来,120急救车拉响的警笛,给患者带去的是希望和安心。

    我们总说医生见多了生死,殊不知,院前急救医师总是比医生更先一步与死神交手。

    患者拨打120急救热线后,急救车会以最快速度赶到,金三角装备齐全奔赴现场。

    急救医师一边检查患者,一边向家属了解情况;

    急救员和司机则有条不紊配合医师展开初步救治。

    待情况稳定后,三人才合力将患者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

    而上了急救车,医师也丝毫不能放松,就算在看病历,余光也要一直盯紧监控仪器。

    紧急情况出现,甚至要在急救车上进行先一步抢救。

    往往,急救医师的院前诊治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沉稳冷静的急救医师,惊慌焦灼的家属,和痛苦挣扎的患者,构成了这一方天地里的全部景观。

    而这风驰电掣的急救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

    凌晨1点,吴昕医师组接到心梗病人转院的任务。

    这个病人在抢救中已经电击除颤过8次,而转院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室颤,危及生命。

    一路上,急救医师吴昕密切关注监控仪器,成功除颤一次。

    急救员张星一面关注病人情况,一面协助司机疏通路面,忙而不乱。

    司机陆坚宗一路猛踩油门,5公里用时3分40秒,成功将病人送至医院。

    金三角默契的配合成功挽救了危重患者,他们的开心溢于言表。

    夜班结束,三人坐在深夜街头的路边摊前,以水代酒,庆祝又一次战胜了死神。

    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并不只是有成就感,更多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晚上7点半,吴昕医师组接总机调度,前往抢救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

    急救车赶到时,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三人立刻分工明确展开抢救:

    急救员张星做胸外按压,司机阿宗接手呼吸道管理,医师吴昕进行静脉开通,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保持每分钟100次。

    这样的强度之下,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只好轮番上阵,不间断按压。

    一轮一轮的按压、用药、除颤里,所有人都在等地奇迹的出现。

    然而,30分钟的抢救,10次除颤,8毫克肾上腺素,最终没能挽回病人的心跳。

    急救员张星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时,语气里的犹豫,暴露了他心里巨大的失落。

    医师吴昕坦言:最难的时候,就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

    一面是无力回天的病人,一面是殷切期盼的家属,巨大的压力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在犹如千钧的目光聚焦下,吴昕说自己常常会不停回想抢救过程,质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而这,是比抢救失败更大的折磨。

    一面是抢救成功的成就,是病人和家属千恩万谢赋予的使命感;

    一面是抢救失败的失落,是败于死神的不甘和无奈。

    而这群特殊的从业者夹在中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的希望。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是一部急救知识百科全书。

    病人突发心梗,家属打完120架着病人来到路边等候。

    匆匆赶来的急救组惊出一身冷汗,忙教育观众“疾病发作切勿挪动”;

    90岁高龄老人发热,家属坚称老人脑梗,不断质疑急救医师的诊断,严重干扰救治过程;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学一点没坏处……

    小到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热线,大到心跳骤停如何快速施救,所有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识,剧集中都有醒目标出。

    在这些相关知识中,小万想聊聊关于大家关于急救资源的认知

    急救资源是稀缺资源。

    即使是上海这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4万人才有一辆急救车资源。

    但仍然有人肆意浪费着这宝贵的救命资源。

    老人只是普通发烧,家属却要送往十几公里外的三甲医院,完全无视晚高峰的严重堵车。

    急救小组反复劝说,家属仍无动于衷。

    19岁的小姑娘扭到脖子,也坚持要急救车送往医院,理由是看不到路。

    家属称老人胃口不好不肯吃饭,急救组火速赶到,家属却说“老人没事,麻烦你们送我们去养老院”。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急救组人员无奈的心情。

    但根据规定:如接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病人有意愿,急救车必须送他去医院。

    急救组急得快把座椅抠出洞来,还是得耐着性子一趟一趟送他们去医院。

    这些把120急救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免费抬抱工具的人,怕是要把下面这张健康贴士抄上百八十遍长长记性。

    与所有直面生死的医疗纪实片一样,《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更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的启示录。

    84岁老人得知妻子去世,悲痛过度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老人坚持“爬也要爬回家去”,只因第二天妻子大殓。

    目睹一切的医师姚明,拨通了远在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的妻子的视频,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92岁高龄老人昏迷不醒,送医途中一度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医师郜素艳想到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痛哭失声,告诫观众“以后多陪陪父母吧,不要等他们离开后才后悔。”

    生活给我们的警示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总是借着“太忙”的由头选择视而不见。

    幸好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呼唤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和身边我们爱的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2 ) 尊重白衣天使们

    真实的医疗剧 大家喜欢是有原因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健康中国”战略 医疗系统无疑是一场重头戏 由于工作原因 近些年来 我接触医疗工作人员比较多 他们的辛苦 面对患者的耐心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最起码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所以 希望每一位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尊重我们的医疗工作者

     3 ) 生死时速~120救护的日与夜

    前两天,朋友跟我聊天说起碰到一个做过120急救的快车司机,我激动地问她有没有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因为那时我正巧看完一个在上海拍摄的、讲述120救护人员工作状况的纪实系列片。

    生活中的讲述或许比纪录片来得更加真实,是的,她听到的确实很真实,真实的有些“哈丝丝”(上海话“害怕”):

    前方高能,请注意避让!!

    “半夜出车是家常便饭,经常看到断手断脚的,人被压扁的,因为要上前,很多事情不能不做,比如,如果手断掉了,要把手臂放到冷冻箱里冻起来,如果是人被压扁的话,还是要走过去,测一下心跳确定死亡......”

    这几句话的杀伤力,绝对比看纪录片受到惊吓的总和还要多,要经历多少,才能让他如此平淡、不惊波澜地讲述这些画面需要打马赛克的种种经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国内首部聚焦一线救护人员的纪实片,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员,一名急救医师,构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担负现场救护的任务,自然灾害现场、各类事故现场、重大活动现场等,几乎都有120急救或待命,纪录片精挑细选出上海市三组急救队伍,进行了一个夏天的跟踪拍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20对市民的救护,以及急救人员们的日常。

    既然是精挑细选,那就按照惯例,先从颜值说起......

    A组

    网友都说像陈赫,瘦版的

    你没看错,确实是姚明,不知道姚医生喜不喜欢打篮球?

    A组吉祥物

    B组

    急救小天使,他诠释了什么叫做颜值和能力并存

    没事爱撸猫的急性子大叔

    爱嚼口香糖的淡定老司机

    C组

    最美女急救医生

    C组颜值担当

    默默奉献的急救员

    上海拥有急救车800多辆,是目前全国配备数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也要承担近2400万人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辆急救车,全年急救业务总量约76.3万车次,上海一共有急救分站157个,换算一下,大约每个分站1天就有13.3次!!也就是说,每2小时不到就要出车1次!!

    当病痛突然袭来,当绝望悄悄逼近

    这群人将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

    在市北医院除颤8次,需要马上转院到十院的一名病患,在救护车上忽然又室颤发作。

    一边翻看病例一边用余光盯着监护仪的吴昕医生,立刻抄起机器除颤,心肌梗死化险为夷。

    面对如此紧急的患者,120所能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转院路上的安全,以及尽快的送达目的医院救治。

    同时,急救车已向呼叫中心通报了患者的情况,呼叫中心立即联络十院准备好除颤仪。

    救护车在深夜的上海街头飞驰,车速表显示最高时速已达到了130,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3分40秒安全到达。

    十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被推入了导管室,立即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从而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疗。

    这是一场完美的配合,120的紧急救护和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环环相扣,赢得了更长的黄金救治时间。

    要达到如此高效率的运作,就需要急救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以及团队的默契配合。

    吴昕10秒插管成功

    张星抬抱病人,抱起就走

    三人轮番进行心肺复苏

    B组堪称黄金组合,从技术上来讲,吴昕的能力+张星的体力+陆坚宗的速度,能力值MAX;从性格角度来说,急性子的张星,碰上总是很淡定的吴昕,再配上反差萌强烈的陆坚宗,好比一碗搭配得当的皮蛋瘦肉粥......各有互补,非常河蟹,他们也笑称自己为“铁三角”。

    就是这样的铁三角,曾将心跳停止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背后是他们的耐心救助,和不计辛劳地全力付出。

    在上海7月份的桑拿天,手套里的汗可以倒出水来。

    除了这些,有时候还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急救、处理子女不肯前来的窘境......

    到生活在垃圾堆里的病患

    打了30多次电话,患者儿子却始终没有露面

    “辛苦”是急救从业人员的关键词,然而在长期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急救中心常年超负荷运作,虽然能够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但现实是,有很多非紧急患者,把救护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抬抱工具,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普通发热,但家属执意要从宝山送到中山医院

    小姑娘脖子扭了也打120....

    急救人员无法拒绝患者提出的要求,但救护车毕竟还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每个人4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给真正需要的患者留出急救通道,成为机构甚至每个市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大量非急救病人拨打120挤占急救资源的问题,上海在4月19日开通了一条“962120”康复出院热线,在医院获得救治后仍有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从医院回到家或前往养老院、敬老机构的,可以拨打该热线获取接送服务,目前开通电话预约的7个区为:杨浦、虹口、静安、黄埔、徐汇、长宁、普陀。其他区域出发也可以拨打该热线,只是还没有预约服务,只能当天拨打。此举只能稍稍缓解一些120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乱打急救电话的发生,而这个只能靠大家自觉。

    然而另一方面,各家医院接收病患的范围不一,经常会发生120送到医院后,医院不接收的情况......

    没有系安全带的小男孩撞到了眼睛,导致巩膜出血,120送到最近的泸定路儿童医院,医院判定是眼睛问题,拒收......

    然鹅,九院只看眼睛,如果有其他问题,不收......

    所以就演变成了在儿童医院做其他检查,确认没有其他外伤后,再转送到九院看眼睛。

    这是陆坚宗他们经常会碰到的麻烦,在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回折腾好几次,既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又给急救人员加重了不必要的体力负担。其实也是一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时候让人觉得无奈,有时候却又让人哭笑不得......

    独居老人每天打好几次120,早上刚把他送到医院,下午又再打,当老人回到家2小时后,姚明医生组又接到一个预报电话,结果到现场一看,换了个地方,还是他......

    急救小组的内心也很绝望啊,可又拿他没有办法......

    喜感的还有这一段:

    患者阿婆居住在老式公房,木楼梯非常陡滑,抬抱的时候,急救小组几乎是坐着楼梯一步步挪下去,可能是害怕,阿婆的手紧紧抓住张亮的裤子......

    危险的是你好么?

    眼看裤子就要被扒掉了......张亮央求阿婆求放过

    这场面充满了喜感,我嘎嘎地笑了很久......

    在纪录片中,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路人出手相助,他们用爱心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满满的人情味道。

    他们可能是擦肩而过的上海阿姨

    可能是认识不久,但一直跑前跑后的邻居大叔

    也可能是来自远方的维吾尔族小伙

    更或者是迅速让出生命通道的驾驶员们

    可能我们早已习惯了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习惯了漠视,习惯了走开,习惯了叫不出对门邻居的名字,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很多人......

    但,有时候生活还是会提醒你,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一直都在,默默温暖着你我。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常常有奇迹发生。

    在我短暂且贫乏的人生经历当中,打120叫救护车是我一直不会忘记的一段经历,患者家属需要在电话中说清楚患者病因与现状,安抚患者情绪,之后就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其实,等120的那段时间是最让家属感到害怕的,因为你除了等,什么也做不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而这段仿佛真空了似的时间,会前所未有的恐惧死神的到来。

    我至今仍会记得,当120赶到的时候那种稍稍松了口气的感觉。

    吴昕医生总说:救人是我的一份工作,救好了也是我应该做的,既然是院前急救的医生,就要把碰到的病人救好,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了,做到一个急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那你就应该感到开心,感到幸福。

    不管这人叫什么,多大年龄,来自哪里,救护你,把你平安送到医院的这个信念从一而终,始终没有改变过。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在。

    导演组希望通过此片,给予观众更多的关于120的认识,除了生与死之外,还有一些人世间的温暖,他们的情绪能通过每一个拍摄的故事而被大家看到,那些很温暖的东西、有爱的画面,会很深的留在你的脑子里。

    很喜欢其中一位导演说的一段话: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哪怕是现在这个时刻,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年轻的时刻,有时候生命很脆弱,有时候其实并不脆弱,希望观众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坚韧”。

    ——END——

     4 ) 珍惜生命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了,东方卫视的这档节目,太有必要了!谁都以为自己的生命还有很长,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岂不知,当意外来临,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亲情,友情,爱情,都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生命!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当不幸降临,辛苦的医护人员,焦急的家属,痛苦的病人,很多时候都是那样的的无能为力。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养老,迫在眉睫,独生子女照顾至少四个老人,两个孩子,可想而知,我们都准备好了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5 ) 白鹿与河

    外公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跟着小镇上的医生学医,医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家里摆着钢琴,吃饭做事很多东瀛规矩,外公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却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建国后外公家里从医的人多了起来,弟弟妹妹,女儿女婿。外公自己却很怕去医院,问他只说“麻烦”,市里医院,他朋友同事很多,也不知道到底哪里麻烦。

    在上海住了六年,同学朋友都有在医院工作的,有时候也会聊为什么我不做医生了,我说我手抖,上不了手术台,又看不得病人去死。实习的时候有个爷爷十二指肠溃疡,偷吃了年糕被送到普外来,家里人批评他嘴馋,他偷偷对我吐舌头。上了手术台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孩子气的眼神,看着我说:“我活了八十岁了,是不是已经足够了?”手术做完,爷爷还是进了ICU,最后再也没有出来。

    我在B站看的《生命时速》,点开来听见医院总机对着救护车司机小哥说“这单取消”,差点串戏到滴滴打车。坐我旁白的妹妹看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室颤啊”,她吃着松子,漫不经心,我在一边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心内科打酱油小半年,晚上值夜班睡在一楼,最害怕听到“室颤”两个字。起迪斯尼拍照总说“比心比心”,心房心室,颤起来就表示心脏出了问题,房颤还好,室颤跟上了断头台没两样,心电图乱成一团,患者只觉得自己胸闷,不知道下一秒就是心脏大罢工。纪录片开头,救护车运送病人从小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下支架,小医院八次除颤把心梗病人救回来,相当于给了这个人八条命。每救回来一次,心脏都更衰弱一些,留给手术的时间也更加急迫。心脏不能正常工作,体内血液不流动,人没有血氧供应,大脑缺氧脏器缺氧,生死就在弹指一挥间。但普通人没有看见鲜血,不会明白死神有时候多么文静耐心。它凝望着所有人,伺机而动,而大多数人和我那吃松子的妹妹一样,以为活着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屏幕上的急救医生,戴着眼镜的男孩子,看起来还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单薄,放在骨科或者急诊室,总会被护士嫌弃柔弱,他盯着那胸闷的患者,在第一时间给他补了一次电击除颤,心电图上错乱的波形又恢复过来,死亡的刀刃再一次抬起,隔着空气静静等着。你看电影的时候,见过拔刀对峙的剑客,见过有人在悬崖边被自己的朋友及时拉住手腕,我见过更多这样可怕而又让人窒息的对峙,它们发生在医院里,看似平静的一次次电击和肾上腺注射。那时候没有人说话,反派也从不露面,它没有多余的台词。它清楚所有优秀的医生都清楚的事实:你松了手,错过了时机,你就输了。

    我想起大学时候的学长在电梯里跟我说过的话。我问他为什么要做外科医生呢?他说:“你不觉得救人这件事,很燃么?”

    急救车的司机年纪也不大,车开得快而稳,几个人及时赶到医院,手术室里红灯亮起,急诊医生们下支架撑开堵死的血管,恢复血供,这一仗算是赢了。几分钟后再次出发,没人回忆之前的胜利,你看镰刀再次高高竖起,他总是游刃有余的。

    人和天斗,能赢几次呢?小时候借图书馆里的鬼故事,讲奈河里常有潦倒的人,因为做错事不能从桥上过,河里有险滩尖石,血盆大口的怪物,也有撑船的艄公,还有白色不会说话的鹿会驮人渡河。小时候觉得那鹿大概和动画片九色神鹿是一类,长大后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可惜最后我也没能像它一样,变成一个能帮人渡过险滩的使者。

    戴眼镜的小医生吴昕,遇到了那位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虽然按压时候出现短暂心率,自主心跳却一直没回来。若是早到几分钟,或者家属懂得急救常识,做了按压会不会有机会?然而按压容易断肋骨,病人呼吸道有呕吐物,家属按压引起窒息的事也常有发生。人没了,所有人都伤心,急救车上的三个年轻人却不能伤心太久,“会影响下一次救人的”,他们如是说。

    如果我是理智而又坚忍的强者,我也会留在救治的第一线吧,像姚明医生一样,沉稳地推着胺碘酮,耐心地劝病人家属不要焦躁。我的朋友们,我的同学们,我的老师们,他们最后都留在了那里,和看不见的举着镰刀的怪物搏斗着。我因为怕输而跑掉了,但我知道,赢意味着什么。纪录片里那因为寂寞打了七八个120电话的老先生,那为了送老爷子去养老院怕搬运不方便而不叫出租的一家人,那年纪轻轻落枕就打120的小姑娘,你们不应该那么从容地浪费他人手里的火炬啊,那火焰是为了救人而点亮的。B站弹幕上有人骂“自私”“为了自己一根头发丝就能掐死别人”——你大概从小到大没被这么骂过,也不觉得自己有错,但你就是这样的人——温和从容,杀人不见血,而又茫然无辜着。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有时候就连我也会扮演这样茫然无辜、在某种潜意识里“聪明正确”的角色。“我只要自己方便,哪管天下大乱,何况这天下也没大乱”——却忘了这天下也有人把别人的死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若非如此,又何必做这辛苦吃力的工作呢,人间有的是风花雪月、潇潇洒洒一辈子的好去处,留下来,不过是摸过良心,见过风雪,知道岸的那一侧,还有人要渡河。

    开车的小男生都看起来高高壮壮,一笑一脸阳光,可看见病人状况不好,难过都写在眼神里。几个急救医生没有他们那么强壮,手却很稳,悬壶济世,不去数心里有几道疤,救了一个人就是修好了一座桥,对方的家人、邻居、爱人都在桥的那边,患者在桥的另一边,有时候这桥颤颤巍巍的,还有拦着急救通道的奥迪和大巴车不识相地压在上边,那小小身板的医生和那爱笑的男孩子们拿胳膊脊背撑着这座桥,你听见他们喊疼或流泪了吗?桥不吭声,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但从桥上走过的人,不要大摇大摆,理所当然吧。因为你脚下,你身边,你眼前的,都是血肉之躯啊。你爱的、你不爱的这个世界,都和你一样,没有珍重尊重,总践踏,总摩擦,总加压加码,哪一天锁链崩塌,桥没了,我们又何地自处呢?

     6 ) 片子很正能量,可是我还是想暴戾的说

    急救医生简直医生中的战斗机,一人担三角,是医生要指挥协调、判断病情、插管按压,是护士要配液给药、监测病情、穿刺安抚,还要当担架员,十二小时值班无休,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现状,干着卖命的活儿,拿着卖白菜的钱,最最让人心寒的是,社会对医护人员普遍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其二,国人的医疗急救知识实在是匮乏,弹幕里那个止血要扎远心端的给我站住,腿还想不想要了,还有高热还非得捂着的,是想把病人烧死过去吗?!最后,严厉谴责随意占用医疗资源的人,小病小痛能走的,自己打车去医院可以吗,急救通道不是给你停车的请让开好不?!最最后,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路遇危急,伸手相助,因为这是在救未来也难免会需要援助的自己!!

    补充:中国老龄化的现状越来越严重,看片子就可以知道,救助的大部分是老年人!

     7 ) 一部人生况味大全,让人审视当下敬畏生命

    我们总以为明天还有很多,多到我们不必去在意它哪天会突然地消失,不必在意某天醒来它不再属于我们。
    而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做减法,见一面少一面,甚至明天未必还有明天。
    这不由得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也更加关注自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每次看《急救120》,内心都会无端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感。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遇到紧急救护时,病患和家属在“生死攸关”时的反应、医护人员与死神搏斗的拼尽全力,透过摄像机镜头纪录下的院前救护故事,总是深深触动着我:上一秒还在说说笑笑的父子俩,几十分钟却是阴阳两隔的悲痛;瘦弱的医生在狭小的空间竭尽全力的感动……但面对无法自理的晚年生活或无法救治的病痛折磨,你会怎样选择?
    于我,宁可要精彩而短暂的人生,也不想要无法掌控的晚景蹉跎。
    《急救120》中,很大一部分的病患都是迟暮老人,生活困顿、瘦骨嶙峋得让人心生恻隐。如果是自己的长辈,倾尽所能悉心照料、尽心养老送终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应该做的事情,正如片中的一对老夫妇,年届花甲仍尽心尽责照顾常年卧病不能自理的老父亲,贴心的小细节小举动让人很是动容。
    但换做是自己,如果饱受病痛折磨,或者晚年不能自理,你会选择怎样?我脑海中闪过且久久徘徊的一个念头就是“安乐死”。
    于我,生命不在乎它的长度,只在乎它的精彩度。如何尊严的生,优雅的活,尊严的死,是我看完《120》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感触。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我想最大化做到自主。
    为此,我专门在网上看了一位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网友说,看之前最好准备好纸巾,可是我看完之后,却是异常的平静,反倒被老先生的优雅理智深深折服感动。这是我见过最优雅而尊严走完生命旅程的完结篇。
    《急救120》有争分夺秒的医患急救案例,也有专业的医疗知识科普,但有它不是一部简单的120急救医生纪实片,更是一部人生况味的大全,让我更加清醒地审视自我,敬畏生命。

     短评

    他们,是一群与死神赛跑的人!

    5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一直很喜欢看医疗纪录片,很多急救的案子看得我很感动,感动于这些救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但同样的,我很理解为什么国内的医护人员会有时候对人的态度不太好,任何情况都打120,太浪费资源了,就应该像美国救护车收钱一样,一趟2000美金,看你们还动不动随随便便叫!植入的广告太明显,有点瞎。

    1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医患关系是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很严肃的问题,医者仁心,救护车上这些与死神赛跑的医生们,他们才是社会上最美的人,这无关乎金钱权利地位,我们这个国家有必要为这些伟大的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12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就觉得东方卫视的医疗纪录片可以说是很完美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太能体会第一集里面那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最后没有被抢救过来的无奈。。为急救中心的每个人点赞。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医务工作者。

    14分钟前
    • 霏霏霏霏狒狒肥
    • 力荐

    纪录片比电视剧好看系列,国产剧真的可以屎了

    16分钟前
    • 福禄寿喜锅
    • 力荐

    9分。你们是最棒的,你们真牛逼,你们真的都是人间天使。拓展了人间世第一季第2集内容。请那些不是太紧急的病患不要随意拨打120,也请不要占用紧急车道,给其他真正紧急的患者留些生存机会。

    19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片子真的拍的挺烂的,别人都是纪实当中小小的歌颂一下,你这,歌颂的过程中加一点点纪实,太尬了。医护人员很辛苦是没错,过分夸有点反感了。再有一个,镜头面前,人都会有表演成分的。

    24分钟前
    • Яανeη
    • 还行

    是好看,可是再好看再伟大还是解决不了中国医师收入低的问题

    28分钟前
    • 莫吉托
    • 力荐

    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30分钟前
    • 许老师
    • 力荐

    看得我眼泪狂飙 最喜欢吴医生

    32分钟前
    • Supernova™
    • 力荐

    番茄台继急诊室故事之后的医疗纪录片,太好看!专业又温情,帅炸!成就感荣誉感夹杂着无奈无力,还要保持冷静恪尽职守,太不容易了~第一次看国产有点看出来美剧的感觉,有几场我都泪目…… 相当感动了。除了旁白和医生接受采访,其余都是上海话。熟悉的街道,亲切的环境,本地特色大大的赞!

    37分钟前
    • Qoo Milky
    • 力荐

    东方卫视简直就是国内医疗纪录片的扛把子啊!!!!从《急诊室故事》到《生门》再到《紧急救护120》!!!

    39分钟前
    • 宇宙在逃楊不悔
    • 推荐

    五天看完,表白吴昕医生!

    41分钟前
    • Rachel
    • 力荐

    国内没有行业剧那就来看这个吧 人物有了细节有了情绪有了 10秒插管的吴昕医生简直不动的ace!!!上海人那种实惠效率和苦中作乐都是我喜欢的!改成五星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大B组了!肯定有很多素材不能播 才6集不够啊!

    46分钟前
    • T.V.Zoe ி
    • 力荐

    紧急救命小姐姐点赞!

    47分钟前
    • H.C.McTang
    • 力荐

    上海番茄台的医疗纪录片第三弹!好喜欢吴医生🙈

    51分钟前
    • 橘子饼干
    • 力荐

    太喜欢上海台这类职业纪录片了,没有太过分的综艺感,感觉真的融入进去了PS.上海120最近惹众怒了,但那个急救工作人员也真的是无可奈何啊,要怪也不能怪这些上前线的大白们呐。那个拒绝出借AED的大白,其实平日里和这部片中的各位一样可可爱爱努努力力。

    55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力荐

    为吴昕小哥哥打call

    56分钟前
    • 🎹🎼🎻
    • 力荐

    看了两集,急诊科肯定是忙碌辛苦的,但是在这里面,主看出中国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现状,悲从中来。

    60分钟前
    • 心洞渐盲
    • 推荐

    看到第三集,科普是很到位了。但感觉每一集差异不多,有种在培养某种形象的感觉,可这又不是电视剧,不够好。

    1小时前
    • 范文婧
    • 推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