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我们现在这样

    我们现在这样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22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坎迪斯·伯根,Dianna Agron,西蒙·赫尔伯格 

    导演:马伊姆·拜力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低一点的天空

    • HD

      滑稽人物

    • HD中字

      东北告别天团2

    • HD中字

      跳舞吧!大象

    • HD

      十全九美2008

    • HD中字

      破坏不在场证明特别篇

    •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原声版)

    • HD

      长大成人2

     剧照

    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2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3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4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5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6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6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7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8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9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new romance for Abigail arrives right in the midst of her parent's chaotic antics. After a lifetime of dysfunctional hilarity, the family, accompanied by an estranged brother, must embrace for one last goodbye.

     长篇影评

     1 ) 《少年时代》导演林克莱特专访:时间是最伟大的力量

    ……their memory's like a train
    You can see it getting smaller as it pulls away
    And the things you can't remember tell the things you can't forgret
    That history puts a saint in every dream
     
    他们的记忆就像一列火车
    你能看到它逐渐远行时消失的轨迹
    已记不起的场景伴随着忘不掉的身影
    那段往事在每个梦中留下一个神迹
     
    Oh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that you lov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这就是时光啊。
    你最爱的时光。
    这就是时光。
     
    ——Tom Waits《Time》

    在众多描写时间的曲子里,只有老汤姆的这首TIME最终留在了记忆里,这些词组在他近乎呓语一般的哼唱中变得模糊不清,但多年之后,歌词里描写的肮脏街区中少年模糊的片段记忆和营造出的那个潮湿雨巷的意象却依然清晰。不管你是否听懂了那些绝妙的双关语和浪漫的比喻,只要副歌中直白的“time time time”响起,你还是会随着他走进时间的隧道——虽然那些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时光,但关于时光的描写却往往勾起我们自己的回忆。林克莱特的这部《少年时代》同样如此:他是属于一个美国南部少年的成长日记,一段从6岁到18岁成人之间的12年中的琐碎记忆,没有荣耀和光芒,也没有英雄的时刻,只有平实的近乎“无聊”的日常生活,但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瞬间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下面这个采访来自The Dissolve网站。目前看过的对于导演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最细致的采访之一,也没有掺杂太多对他以往电影(比如《爱在……》系列)的追问,只是聚焦于《少年时代》的拍摄过程和细节,有助于在看完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至少和各种影评相比,我还是更有兴趣了解导演的创作理念。有删减,且并没有逐字翻译,实在太长了(⊙_⊙)
      
      D:The Dissolve
      
      --------------------------我是编译正文分割线---------------------------------------
      
      
      PART.1 12年 12个剧本 12次拍摄
      
    D:在拍摄《少年时代》时,你怎样平衡电影虚构故事的成分和主人公真实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
      
    林克莱特:《少年时代》虽然并不是一部纪录片,但表现方式上却恰好是一种对时间和现实世界的真实纪录。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电影和纪录片之间的概念。有人曾经说“如果你没有在电影里看到帕特丽夏·阿奎特(母亲饰演者)和伊桑·霍克(前夫饰演者)或者压根不认识这两位演员,你很有可能以为电影里发生的都是真事”。之前有一位观众在试映结束之后跑过来问我“你是怎样选择这个家庭的?”(笑)我只能对他说:“他们都是演员。”他以为这部电影和当年的电视真人秀《美国家庭》一样,都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家庭然后跟踪拍摄很多年。当然我确实在有意地模糊这些固有的概念,我也希望它在观众的脑海里形成这样的印象。
      
    D:你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怎样把主人公真实发生的事件组织到故事里,又怎样通过这些真实事件为故事带来一些发展的空间?
      
    林克莱特:事实上,这部电影一共有12个剧本(主人公成长的12年纪录),每年都要重新编写。每次开机之前,我都会回看并且重新审视之前拍摄的内容,对故事做出一些调整。其实很少有机会对一部电影进行这种长年累月的编辑和思考,去真正考虑这部电影本身还需要完善什么。所以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一部不断成长的电影能让我做到这一点。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件非常不可思议和奇特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D:所以在剧本大纲里你也没有设定故事具体的发展关键点或者是一些你想要表现的情节吗?
      
    林克莱特:在写剧本时我当然已经设定了一个大体的故事框架。我非常清楚比如他们要搬家的情节里,搬家之后对整个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响和变化。在这12个剧本里,我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对故事走向的想法,然后把它们设置到具体的转折点上。但是到了每年拍摄期间,我还会像以往拍电影时一样,根据演员们的状态和想法结合剧本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D:你是怎样选定埃拉·科特莱恩做主角的?又是怎样根据他的真实生活变化来调整电影走向的?
      
    林克莱特:我一直对埃拉说这部电影会随着他的脚步成长,并最终会与他融为一体。其实埃拉本人一开始和“梅森”(电影主角的名字)一点都不像。他小时候完全不像梅森,也不会穿成那样上学。他本人比电影开始时那个小孩酷多了。我们其实是尽量在把他“平实化”,对于罗蕾莱(影片中姐姐的扮演者,林特莱克的女儿)来说同样如此。他们在电影开拍的前几年一直很排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戏服,经常对我说“我才不要穿成这样!”(笑),我只能说“你们俩都不太正常(平常)”,但是我一直明白:最终角色会和他们本人融为一体。我觉得影片最后梅森和大学同学去爬山的那场戏中,梅森就是埃拉自己。
      
    D:在拍摄的这12年中,你是不是一直和埃拉保持联系?或者时常会和他一起讨论剧本的进程吗?
      
    林克莱特:我们的交流很随意。因为我和埃拉住在同一座城市,而且事实上我们更像一家人。在电影拍摄期间,我们经常见面聊天或者看电影,这就像是以另一种方式见证他的成长。但其实埃拉本人的生活和电影里完全不同。他几乎是在家里接受基础教育的(home-schooled),并没有太多梅森经历过的学校生活,也没有兄弟姐妹——不过好像现在有一个大概9岁的妹妹,所以他的生活其实是另一种面貌,只不过我一直都在为角色注入他身上的一些特质。
      
    D:因为埃拉和你的女儿罗蕾莱都不是专业演员,在拍摄期间,你怎样和他们更好地配合?需要做一些表演执导吗?
      
    林克莱特:我对我们之间的配合以及他们的表演都是非常有自信的。但是听到一些人说埃拉不是专业演员,我还是会反驳的,有时候我会说:“Bullshit!他连续做了12年专业演员了!”他一直在和帕特里夏·阿奎特以及伊桑·霍克一起表演,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好演员,而且我们会在开拍前花费大量时间排练。所以埃拉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而且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是演员了,经常出演一些电影和广告。同样,罗蕾莱也非常有天赋。
      
      
      PART.2 “梅森”是我和埃拉的混合体
      
      
    D:《少年时代》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美国文化的变迁成长史,但它是否也是你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进化史?你的拍摄方式和计划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林克莱特:虽然说起来有些惭愧,但我其实并没有“进化”。随着电影拍摄时间的累积,我依然不想对设定好的拍摄方式进行任何改变,我想让它看起来像一部连贯的作品。我作为一个电影人需要的进化都反映在我其他作品上了。当然,我可能时常会收到一些小小的讽刺“哦,你看,电影技术在你拍电影这几年都变了好几轮了”,但我依然不想改变。我从不到20岁就开始拍电影,而且在《少年时代》之前也拍了不少作品。从一开始,我就给《少年时代》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视觉主调,而在之后几年的拍摄中,我也在一直尽量保持着这种调性,如果说有变化的话也只是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上有所改变而已。拍摄期间一直没有改变最初设定的视觉原则,所以说我并没有“进化”,而这也正是我认为对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分。
      
    D:电影拍摄中有没有一些团队组织上的困难?毕竟对一个摄制组来说,连续12年拍摄同一部电影也是相当有挑战的。
      
    林克莱特:应该说我们已经打破了纪录,真的非常疯狂。这就相当于拍了12部电影,而每次都有不同的状况发生。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我们几乎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筹备。12年中每次拍摄都要重新召集一次团队,而拍摄时间差不多也只有3天,但每次都要把准备工作重来一遍:上保险、采外景、招募技术团队、讨论拍摄计划等等。
      
    除此之外,每次拍摄之后还要进行长达几周的后期剪辑。如果把每年在剪辑室工作的时间相加,可能最终电影的后期剪辑就花了两年。因为每年拍摄之后我们都会马上编辑拍摄素材,随后把它们和之前几年拍摄的素材进行混合衔接,而且要根据整体效果对电影素材进行全新的调整。《少年时代》整个拍摄团队一共有450个工作人员,他们分别出现在拍摄周期的某些时间段。但团队中有一部分核心成员是随着电影拍摄一直存在的,他们中有一些人参与了9年时间,还有大概12个人参与了11-12年。
      
    D:《少年时代》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都是以流行音乐或者文化事件的变化作为过渡点,而没有采用传统的字幕标注或者淡入淡出,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些时间衔接问题的?是不是有意地把时间过渡处理地相对粗糙直接?
      
    林克莱特:这些是电影中最微妙的设置。在这些时间节点的处理上,我需要同时考虑孩子们正常的成长轨迹,同时还要站在观众角度再重新审视一番。我希望电影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尽量地自然。更流行的做法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时间变化节点上,像是直接对他们说:“嘿!快看一年又过去了!”但事实上,你的记忆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存留的。我希望电影里表现的这些事像一条流动的记忆长河,所以我希望观众们通过观察细节来感受时间变化。有时候这些节点非常明显,但我其实并不想让电影变成这样:在一场戏结尾时埃拉梳着长发,而在下一年的戏份里他又变回了短发。所以我剪掉了其中几年埃拉的一些外观变化的片段,因为我对这种过渡方式并不满意,它们太明显了。
      
    D:当你纪录着这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轨迹时,不会设想把他高中毕业成人的时刻设计成一场盛大的高潮吗?为什么最终电影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表现的(一场小型家庭聚会)?
      
    林克莱特:是的,我并没有设计让他走上典礼舞台的场景或者其他“英雄时刻”(笑),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非常“私人化”,有时候也掺杂着我自己的记忆。我的基本想法是:“我自己的记忆是什么样的?”我记得我高中毕业时的场景——非常无聊,在那些盛大的宴会上我就像个局外人。但我还记得宴会之后,我和哥们儿丹尼到处鬼混的场景。而且我母亲当时也说要给我办一场家庭聚会,虽然我一点都不想参与。我并不想再去重复呈现一些观众熟悉的桥段和场景。在我看来,好东西总是在正餐之后端上桌的,这些细节往往更精妙有趣。
      
    D:所以梅森这个角色是否就是你本人和埃拉的混合体?
      
    林克莱特:我认为是这样的。它非常“私人化”。但同时,它又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时光,对于电影中的大人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见证了父母此刻的人生和他们过去的样子,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最终为人父母,而我们现在纪录的恰好是一个孩子在他成长期之中的故事。你不能说电影中发生的故事都不真实,它虽然并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但它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家庭中,也会勾起他们的回忆。
      
      
      PART.3 时间——最伟大的力量
      
    D:好像之前的一些电影也有相似的实验:比如迈克尔·埃普特导演的《人生七年》(Up)系列,安托万系列(注),还有你之前导演的《爱在……》系列。这些电影在你执导《少年时代》时有没有借鉴?或者你是想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拍?

      【注:安托万系列指特吕弗导演由让-皮埃尔·里奥主演的5部以安托万为主角的系列自传电影,它们分别是:《四百击》1959年、《安托万与克莱特》1962年、《偷吻》1968年、《床笫风云》1970年、《爱情狂奔》1979年】
      
    林克莱特:说实话,我并没有借鉴任何一部电影,而是想做一些全新的尝试。“每年拍摄一部分”是你提到的这些电影人没有尝试过的方式。我非常希望观众能尽量在一部电影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所以这就涉及到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个过程的问题。时光的飞逝总是充满震撼力。我记得当时看埃里克·侯麦(Marie Rivière)1992年的电影《冬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场景是玛利·瑞莱(Marie Rivière,侯麦御用女演员、《绿光》的女主角)坐在一辆巴士上,我突然意识到她也出演了这部电影。但和《绿光》(1986年)相比,她又苍老了一些,而且只是一个配角,就那样坐在主角身边,像个多余的人,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但是你如果了解侯麦的世界,你可能会说“哦,她就是那个谁谁谁!”
      
    D: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被这种时间的力量所震撼。
      
    林克莱特:你花2小时40分钟坐在电影院里,就像是在经历主人公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场“投资”:你花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主人公们奉上了他们的一生,这其中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我自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我知道我不需要过分粉饰这个故事,或者设置很多意外讨巧的情节,我要做的只是展示生活本身。这部电影一直保持着匀速的节奏,没有片刻迟疑。它一共有164分钟,143场戏。它只关于成长的脚步和轨迹,关于那些在如今很多电影中已经看不到的“平凡日常”,就像我曾经说的:“这都是些他们会从一部电影中剪掉的狗屁玩意儿!”
      
    D:我被这些时光的痕迹所打动,虽然影片没有设置太多情感起伏,但有时你会意识到梅森正在不断长大,他的外表发生改变,他的行为也随着年龄不断变化,这就足以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了。
      
    林克莱特:你也会在其中艺术形式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比如3年前,我去画廊参观过的“布朗姐妹”主题摄影展(注:“布朗姐妹”是美国摄影家尼古拉斯·尼克松的著名作品,他从1975年开始为他的妻子碧比·布朗和妹妹咪咪、劳丽和海斯·布朗每年拍摄一张照片,累计进行了35年),四姐妹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陈列在墙上,你按照顺序去欣赏它们,然后发现时光作用在他们面容上的痕迹,这样的纪录非常迷人,不是吗?你会发现生命累积的过程。我们的世界观建立在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之上,而且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扩张。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也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跟随世界和时间进化的过程。
      
      FIN

     2 ) 原来我是这么长大的(附soundtrack歌单)

    Boyhood在Facebook的宣传页面这样宣传自己“The story of us"。嗯,就是这样,不狗血,不戏剧,但也不是流水账,不是客观的纪录片。导演显然很喜欢时间的概念,所以才有了Before三部曲,但如果说挑剔的人还能诟病Before三部曲矫情做作,boyhood的诚意与朴实简直爆棚!导演无愧于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句,他没有seize the time,而是真正的让time seize us。

    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在时间的范畴下,所有人都在成长,只不过有的人的成长被关注看得见,有的人的成长更隐秘。主演小Mason的成长显然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步一步,遇见自己遇见爱。姐姐Sam的成长也着墨颇多,从全A女孩到羞涩的听到condom会脸红到大方的说被一群小鲜肉围绕很幸福。妈妈的成长则更隐蔽,两次离婚,面对伤害越来越强大,爱孩子但也给孩子空间,经历与孩子的离别,形象丰满而又真实。Ethan的爸爸的成长就如他自己所说,变成了20岁的时候最鄙视的样子,从乡村歌手过渡到了安稳度日的精算师。甚至还有个打酱油的管道工小哥,也成长的很明显,去上了学,成了餐厅的管理员。而在时间的范畴下,我们又看到所有人都没有改变。小Mason从小就有的敏感和忧郁一直没变,Sam的骄傲一直没变,妈妈的敢爱敢恨一直没变,而爸爸的自由放荡也一直没变。我们在成长,但依旧走不出那个自己,虽然这道理很直白,但这么集中在2小时40分钟里还是很震撼。我曾经期待十年之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不同,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好像电影之后明白了,我会成长,但不变的依旧是不会改变。

    最难能可贵的大概是导演的诚意和故事的平凡。对,这个故事很平凡,爸妈没有复合,各自过着自己安稳的生活,没有谁有一个happy ever after,因为这个故事仍在继续。它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着每一个美国人历经的岁月,无论是911,奥巴马,还是哈利波特。这样的时代感与怀旧感却又因为导演的诚恳不突兀不装逼。长大,搬家,上学,有喜欢的女孩,分手,找到自己的爱好,就是这样一路长大,不是什么疼痛青春天天沉迷在性与爱之中,不是什么浮夸青春没有chanel只有自己打工挣学费(美国人很多这样的),不是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死亡,离别也只是与好朋友say goodbye。这个故事没什么特别,在大一去同学家过圣诞,她爸妈就送了儿子一把猎枪,去的party上也玩着把球投进杯子的游戏,撞到室友和男友的尴尬一幕也存在,不矫情的讲着每个人长大的故事。和我一起看片的美国人出来之后感慨,哈哈,我就是这么长大的,it's my story。没有一个瞬间让人惊叫也没有一个瞬间让人感动的痛哭流涕,但就是让人在看完之后只想称赞NB。影片结尾段父子在演出前,儿子问人生的意义在何,爸爸爽朗大笑,who fucking cares,重要的是在当下我们能感受到我们活着。某种程度上讲,boyhood剧透了你我的人生,最后不过了了,没什么惊天动地也没什么功成名就,但依旧是走过每一个平凡的一天,这才是人生。和我一同看电影的有两位万分感慨,真想再重新长大一遍,有那么多的话想和自己讲,但其实我觉得这样就长大了也真好。一个暑假的实习让我深刻发现其实发现故事的眼睛远比其他重要,我们走过的路到最后都变成了史诗。

    台词一贯的精彩,包袱分分钟都存在,配乐也很精彩,一切恰到好处,几次大家一起唱歌都很美好。一部从第一分钟起微笑一直到最后一分钟的影片,是我2014看到现在最喜欢的,没有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有点担心,怕拍成了一部流水账或是幻灯片,亦或是纪录片,怕是装逼利器让我中途瞌睡,而现在只想说果然没有失望,每一分钟都很抓眼神。


    P.S:给选角的人点一千个赞,小男孩越长越像Ethan这是什么样NB的前瞻性啊~
    再P.S:真希望中国也有人能拍一部这样的片子,真希望有人能也帮我记录我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我,真希望这个时代的故事被影像留住。但又很难想象如果在中国拍这样一部片子,是不是会变成一幕又一幕的催泪怀旧符号大全。

    -----------原声歌单--------
    今天去二刷买了soundtrack,贴个歌单上来!超爱这个~

    1. Summer Noon (Tweedy)
    2. Yellow (Coldplay)
    3. Hate to Say I Told You So (The Hives)
    4. Could We (Cat Power)
    5. Do You Realize?? (The Flaming Lips)
    6. Crazy (Gnarls Barkely)
    7. One (Vampire Weekend)
    8. Hate it Here (Wilco)
    9. Good Girls Go Bad (Cobra Starship ft. Leighton Meester)
    10. Beyond the Horizon (Bob Dylan)
    11. Band on the Run (Paul McCarteny & Wings)
    12. She's Long Gone (The Black Keys)
    13. 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 (Gotye ft. Kimbra)
    14. I'll be Around (Yo La Tengo)
    15. Hero (Family of the Year)
    16. Deep Blue (Arcade Fire)

     3 ) 《少年时代》:用时间酿造电影美酒

    三维世界,因为有了时间,才有了可延展的深度。呱呱坠地的婴孩经历时间的洗礼成就了今天的青年,中年,亦或者是老年。面对时间,现阶段的人类除了俯首称臣,别无他法。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人类也幻想在时间里旅行,穿梭时空以改变自己或是世界的命运。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说的:“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当然也会有人在回答“假如再从来一次,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回答:“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可以,我还是会选择这样活。”人类对时间的态度是复杂的,矛盾的。时间让一切都过去,可是一切又都会被记住。时间带走了苦痛,也磨灭了美好,时间也给了你体验,给了你记忆,时间改变了你我,从而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了时间经历的个体,是一个有历史的人,时间造就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
    单从文字上来探讨时间,苍白没有说服力。而林克莱特有自己的一套光影魔术讲述时间的流逝,《少年时代》这部开创性的电影将时间与电影的关系进一步的拓宽了。同一批人马,每年夏天聚一次,拍摄一些素材,持续十二年,片中的小孩从六岁到十八岁,整整一个少年时代。看着小梅森从小学婴儿肥,到中学洗剪吹,再到大学的文艺青年,观众也不由自主跟着回望自己的人生,当片中母亲突然间哭泣的时候,观众难免动容,这就是时间冲击。这种拍摄方法很具有冒险精神,十二年间任何一个主创发生点儿意外,就会导致电影的泡汤,即使能补救,也不再是同一部如此连贯电影了,所以感谢上苍让林克莱特完成了这一壮举,因为下一个电影奇迹我们又要苦等多时。
    这种拍摄的方式也有随机性,会有很多即兴的东西,就像电影ost,往往都是当年流行金曲。主演谈论的伊拉克战争、911事件,手机、车子的变化,布什到奥巴马的更迭,一切都紧密结合当年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上这次林克莱特平实的剧作,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这些都会产生是生活记录的错觉。这种似是而非之感就是林克莱特的电影风格。回过头来看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录音带》《近郊奇情》《年少轻狂》《都市浪人》等电影,也都会发现这种时空的错觉。电影与时间紧密的结合,时间推动电影情节,电影与时间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观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也许观影世界里林克莱特才最懂时间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时间里发酵,电影揭开面纱的那天散发醇香,倾倒影迷。
    林克莱特在《少年时代》里,其实讲述了一个挺悲伤的成长故事。梅森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一双儿女辗转奔波,一边求学一边工作,艰辛可想而知。母亲先后遭遇了几任丈夫,都以离婚收场,梅森从小就四处搬家、转学,领教了各色混混、醉鬼、暴力狂,林克莱特没有正面深究这些人生的不幸,只是在小梅森的性格塑造上体现出来,长大后慢慢定型的梅森有一股阴郁气质,这些都与他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林克莱特的好拍档伊桑•霍克这次扮演了电影里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也更像是梅森的精神导师,给电影带来了一些欢乐。语速惊人的伊桑给《少年时代》带来了林克莱特另一个电影标配——话唠。父亲坚持每两周接孩子们一起过周末,不论母亲和孩子们搬家到哪里,电影里父亲是孩子们万能导师,鼓励的话语、政治教育(批判伊战、帮奥巴马拉票)、性教育、如何走出分手阴影、音乐探讨等等,这样就构成了父与子的联系与传承。有一场戏印象很深,十六岁生日的梅森因为父亲忘了三年级时答应给他的GTO古董车礼物,反而将它卖了,生闷气。结果父亲拿出礼物,叫梅森拆开,是一张父亲自己录的关于甲壳虫的CD,梅森立马喜笑颜开了。
    林克莱特的电影记录下小男孩的12年的成长,也顺带了美国(德州)风情画的展示。美式小孩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对比会发现这跟中国小孩的成长经历有太多的不一样。比如他们的上课方式、家庭作业,家长对学习的监督方式,大学前自己工作攒钱买车、缴学费,孩子父母的相处方式,孩子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的寄生虫,美国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渠道,父母只是给建议,不会干涉孩子的决定。比如梅森选择了摄影课程,本来想离家更远但最终选择德州大学也是自己的决定。孩子成年后通常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如果钱足够父母也通常不会再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不再受父母资助的孩子也不再受父母约束,就像梅森姐姐说的:“经济上独立了,就可以不再听父母的话了。”
    影片最后,梅森进入了大学,和几名刚认识的大学校友去爬山,夕阳西下,跟拍的梅森和一女孩的摄影画面,像极了“爱在”系列的跟拍画面,嗯,没错一个时代又在面前铺开了,那是梅森的“青年时代”。某杂志采访林克莱特:“如果拍续集,将男主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会是怎样?”林克莱特开玩笑似地假设:“男主上了大学,毕业,过了几年去欧洲旅行,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心动女生……”看到这我当真了,会心的笑了,原来这是一瓶12年+18年的老酒。

     4 ) 为麻瓜十二载

    很多伟大,都注定得通过漫长的时间来量度,因此,理查德-林克莱特用12年光阴雕琢的成长故事《少年时代》,也注定堪称伟大。

    这是一个导演突发奇想并与伊桑-霍克一拍即合的实验性项目。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不定什么时间,林克莱特就找来伊桑-霍克、帕特丽夏-阿奎特脑力激荡,然后与导演自己的女儿罗莱蕾和另一位小演员艾拉-科尔特兰一道,组成一个父母离异的临时家庭,通过Mason(艾拉饰)12载的成长,去表现/记录一个美国普通家庭里所有成员的生理、心理及关系变化,从而将这种人类学和社会学观察的枯燥任务,巧妙变身为颇具娱乐性和感动度的文艺电影。无论国别或民族,从五六岁到进入大学,小Mason的生活轨迹,都与我们所有人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他的调皮、发育、迷茫、恋爱、安静,更是塑形全世界绝大多数少年的永恒模子。

    和伊桑-霍克主演的“日出、日落、午夜”系列一样,雕刻时光的《少年时代》也有着充斥全片让人叫绝的台词,这些玩笑和争持仿若就来自观众的床头、厨房、车厢、办公室,点滴琐碎却都带着日常生活的惬意温度。生活阅历固然来为演员带来出色的即兴发挥,但林克莱特坦言剧本甚至台词都是切实存在的,它们是塑形角色的必备条件。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典型的离异美国家庭,导演将故事背景置于位处深南方的德州城市奥斯汀,并为小Manson安排了一个长不大的血缘父亲、总在大学和恋爱关系里不停进修的母亲,以及一个早熟的吵闹姐姐。孩子成长发育的很快,除了有一年提前要求艾拉剪去长发外,导演从不去控制他们的体重和兴趣,也只有如此,从少年的形象气质到反映时代气质的流行音乐等一切细节,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又自然而然。

    孩子在长大,大人们也在变老,等到小Manson考上大学要离开家里那天,帕特丽夏扮演的妈妈突然伤心的吵闹起来:“给我马上走!你们接着都一个样,考试、分手、换女友、工作、结婚、生孩子、离婚……”确实,每个少年的十二载时光都大同小异,升学、玩PS、考试、打架、初恋;再来一个十二载,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呢,考试、分手、换女友、工作、结婚、生孩子、离婚……所谓人生各有各的精彩,或许也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破事儿。而且置身这样一个文化浪潮停滞时代的少年,再难像他们的父辈甚至爷辈那样,从服装到饰品上,有着嬉皮到朋克的重大跃迁,林克莱特所能捕捉到的成长以外变化,几乎只能是越来越小的智能手机。

    这样一个颇具野心、匠心和耐心的电影项目,不免让人联想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7 Up+)。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1956年开始,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就选择了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小孩分别进行拍摄,然后每隔7年进行回访,2012年最新一部中,这批曾经的孩子都已经是56岁的中老年了。回看当年那些关于理想关于暗恋的天真回答,包括当事人在内的任何观众心底深处,都会隐隐作痛。而以自己女儿为拍摄对象,俄罗斯电影大师米哈尔科夫也在纪录片《安娜:6到18岁》里做过,一样是12年,却因置身时间跨度从莫斯科举办奥运会的1980年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而有了“最可惜一片江山”的大国悲情;而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即便也有着奥巴马和拜登宣战的有趣片段,也不过只是美国普通人生活的正常部分。

    因此,从剧情片属性进行比较,《少年时代》更像是《哈利-波特》系列里魔法学校的孩子全部成了麻瓜后的平凡生活,没有了邪恶的伏地魔,却有着一样的成长烦恼。相信林克莱特的女儿和艾拉-科尔特兰都有着连续十年的七部《哈利-波特》观赏经历,甚至可能和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留着跨越十年铭记青春的票根。《少年时代》开始不久后,确有这么一场戏,麻瓜孩子们个个着袍子持小棍,装扮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新生,在票房前拍着长队。进场时间到了,电影要开始了,写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帷幕拉开,麻瓜孩子们在里面一道欢笑、一道惊恐,一道长大。
      

     5 ) 记录少年的成长

    用12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想法够大胆。放在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里,却是游刃有余:每年暑假,他召集主创们碰头,聊一聊过去一年的故事,弄出剧本,然后拍上几天。如此年复一年,看光阴如何在每个人的身上流过。他显然有着某种奇特的“恋时癖”,酷爱玩弄“时间”这个概念,在那个跨越18年完成的、著名的“Before”三部曲里面,他就玩过这个花招——不仅用日出、日落来对应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还巧妙把每个故事都压缩到24小时之内。佛说“刹那即永恒”,参透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就洞察了人生的千滋百味。 用电影描绘成长并非易事。人物传记这个类型本来就不容易讨好,如果主角是名人,尚有一些丰功伟绩可供挖掘,换成平凡人物的寻常生活,一堆琐碎和鸡毛蒜皮,实在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回答就是《Boyhood》在Facebook宣传页面上写的那句话:“The story of us”。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和电影绝缘已经很久。但是某天,我发现他们把DVD放进机器,端坐在电视机前看认认真真地看起了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24城记》。中国的文艺片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节奏缓慢且缺乏戏剧性,但是,他们居然看完了。他们看的是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看到在网上有网友评论:“把我的少年时代拍出来,不比这个差”。是的,12年的光阴,一段平淡的流水账。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时间与叙事的关系”,而影片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温暖。离婚、失恋,然后还会有下一段婚姻和另一个女孩出现,在每一个迷惘的路口,总有一个老师或者餐厅经理会给出鼓励

     6 ) 少年时代: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美剧,因为这部片子根本靠不上艺术电影或者电影艺术的边儿,根本就是美国德州中产阶级的琐碎、狗血的生活,表演夸张得也跟美剧差不多。但是,重要的时这个但是,6岁到18岁,12年的光阴,没有电影会这么拍,但是林导就敢下这个手,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我旁边有人笑,有人叹气,有人低下头默默地擦眼睛,我知道这是导演在煽情,可是被煽得那么舒服,其实到结尾的时候,真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

    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就像写[老友记]的剧评时很多人都会写“陪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美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过的岁月,和你在其中投射的自己的岁月;一旦到了大结局,这些累积的情感就会集中爆发,比如前一阵的[老爸老妈浪漫史]。可是这就是所谓亲情友情的意义,它在那儿,一直在那儿,回头去看,你会被他们和自己一起感动,就是这样。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按照电影的标准来说,当然首先是片中极有意识地形成互文关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同样以不换演员而著称,戴锦华老师对这一“青春的伤痛”有很妙的论述),然后还有导演的[Before XXXX]系列,当然还有比如小清新圣经[一天],克劳德·勒鲁什的两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瓦尔达拍了很多重访当年电影的纪录片……比起这些电影来,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其实成长就是时间本身,发生了很多事儿,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因为这只对你自己重要。

    正如片中母亲在儿子终于高中毕业后果断卖掉房子换到公寓,跟儿子告别时那段点题的话一样,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是我的葬礼!”,“我想要的更多!”所谓更多,不过是“时间啊请你停一停”。儿子高中毕业后的大趴体,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高妙之处在于导演又加了四大段戏,一段父子(在这之前父子同名的梗基本没有强调),一段母亲向儿女宣布要卖房子(那个墨西哥小工的梗真是太绝妙了!虽然真心十分刻意但是真心完美),一段母子,一段儿子进大学后的新生活(这段马上让人想起[玩具总动员3]啊)。这五大段煽情,加上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积累,高段观众估计也扛不住啊……

    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这是艺术电影的暧昧性呢还是剧本脱线呢还是导演逗观众玩呢?)。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其中几季的长发,尤其是被第一任继父剪去的长发),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便是,林导牛逼。

     短评

    观影过程很轻松,不觉得160分钟漫长,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日积月累,变成了长达12年的boyhood。厉害之处是展示了时间的力量,让其他关于成长的电影看起来只是过家家。不过话说回来,也并不觉得有那么神。

    10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林克莱特能在琐碎叙事中捕捉隽永,拍的云淡风轻,没有心灵鸡汤,毫无做作油腻,全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细腻,尽管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有代入感,却也能感动于父亲的歌谣和母亲的落寞,并沉迷于能够通过这些moment来经历另一人生的电影魔力,导致四刷后依旧无法自拔。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世界在流转,男孩在长大。跨越12年的拍摄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与这个家庭如此真切的一起成长。每次疲惫迷茫缺爱,还好有林克莱特让你重新启程。The moment seizes you. The moment is now.

    1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小男主简直斯嘉丽约翰逊亲儿子啊你们绝不觉得

    2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这一刻抓住了我们,大本德河谷浓郁的晚霞中,那点题的一句话让故事隽永。倏然想起开始的时候男孩关于黄蜂的新发现,12年里母亲的头发长了剪短短了变长,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开始认真生活,姐姐一点点变得矜持内敛少女心事如诗,而少年也长了痘痘胡子经历青春的悸动,甚至那个水管工都融入了这场时间旅程。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其实我预想的还应该更深刻一点,而不只是时间匀称的堆积。然而一想到林克莱特在“Before Midnight”中对人生的看法(我们最终也只是经过),便觉得这样的举重若轻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这个少年都像小树一样笔直的长大了。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mlgb!在柏林看片的!老子嫉妒你们!观影体验比去年的阿黛尔还要好! 电影是什么?是诗?是歌?回归本质,电影不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载体吗。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就这样絮絮叨叨,就这样风轻云淡,道尽了电影最本质的魅力。短短三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的整个青春。10/10!

    31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很一般。除了那个时间噱头外,并无过人之处。当然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噱头可能也就够了。

    34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这就是「美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不过那么多给5星的……其实导演要是够长寿的话,还可以接着拍《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最后汇总成三部曲《光荣与梦想:美国人的时代》。

    3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其实这部片大概会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不太一样,但它琐碎的细节下面是精心的观察和剧作,贴合时事让影片只属于我们的年代(尤其佩服一些情节方面导演的远见!)。就像是纵向版的《年少轻狂》,把不同的青春经历集中在了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德州男孩身上。我们迷茫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12年,或是更久。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样事无巨细流水账的拍法,不是蒙太奇的精神。

    4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林克莱特是电影节最具持久战能力的导演了吧。时间让小孩成长,让男神老去,看母亲的角色瘦了又胖,胖了又瘦,12年在3小时的电影中那么呈现出来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残酷呢。

    48分钟前
    • 愤怒的豆子
    • 力荐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56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虽然过程不难看,但打着连拍12年的噱头,也只能拍出流水账了

    60分钟前
    • fivestone
    • 还行

    喜欢看《爱在》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看这部,略平淡,反高潮,2小时45分钟显得漫长,结尾10分钟最好。拍了12年,很难体会到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味道,感觉自己离这个世界好远,未能感同身受。但依然爱林克莱特、爱《爱在》系列,爱伊桑·霍克。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好吧,哥只能说自己的青少年和普通美国青少年完全不同。 另外母亲的角色实在让嘘唏,胜过儿子的角色。

    1小时前
    • 文西
    • 推荐

    昨天刚有记者抱怨自己青春很短,还要被各种无聊的漫长电影耽误生命,奉劝这些导演,自娱自乐的东西就留在家里自己看看玩吧。可今天林克莱特这部同样漫长(甚至长达12年)的电影,又让人体验到了电影的致命魅力。它甚至超越黎明日落午夜系列,超越米哈尔科夫的安娜,成为与7 UP并置的可泣生命。

    1小时前
    • seamouse
    • 力荐

    亲爱的理查德同志,你这片,多找几个演员,仨月就拍好了

    1小时前
    • 张小强
    • 推荐

    justin bieber成长记录...

    1小时前
    • Ameli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