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带你去见我妈

    带你去见我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大陆2022

    主演:郑润奇,钟少贤,卢珊,郑鹏生,连锡龙,连映珠,范婵真,李树浩,卢敏敏,黄庚州 

    导演:蓝鸿春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低一点的天空

    • HD

      滑稽人物

    • HD中字

      东北告别天团2

    • HD中字

      跳舞吧!大象

    • HD

      十全九美2008

    • HD中字

      破坏不在场证明特别篇

    •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原声版)

    • HD

      长大成人2

     剧照

    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2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3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4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5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6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6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7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8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9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泽凯跟静珊交往两年了,两个人在深圳一起打拼,相伴相依甚是幸福。但在汕头老家的妈妈,却不知道泽凯已经有了女朋友,不停地给泽凯找对象,甚至安排人跑到深圳来跟泽凯相亲。  泽凯知道,要让妈妈接受静珊是很难迈过去的坎,因为静珊有过一段婚姻,所以迟迟没有跟家人介绍过静珊。但妈妈不停地催婚,泽凯不得不面对,最终决定跟静珊领证结婚,带她回家,跟妈妈坦白一切。

     长篇影评

     1 ) 电影的一些小幕后

    妈妈奶奶还有龅牙婶

    大家好,我是阿狼,蓝鸿春,是《带你去见我妈》的导演,很开心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电影幕后的趣事。

    其实我是一个深度的豆瓣用户,2007年用豆瓣到现在,几乎所有关于电影的理解和认知,都来自于我在豆瓣的阅读,所以当我把电影拍出来,然后在豆瓣跟大家分享,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进了电视台,拍纪录片。后来自己开工作室,跟朋友尝试拍电影,从2012年的《鮀恋》到2018年的《爸,我一定行的》,还有今年的《带你去见我妈》,一直都是半吊子摸索着做。因为没有接受过电影专业的训练,所以常常在创作过程中陷入迷惘,没有了方向。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就会不自觉地用上拍纪录片的那套方法。


    很多朋友看完影片,对最后一场戏,妈妈第一次坐飞机印象深刻,而真实的情况是,演妈妈的少贤阿姨,是第一次出远门坐飞机,那是我用手机纪录到的真实反应。

    妈妈第一次坐飞机

    那次坐飞机,是因为要带少贤阿姨去杭州,补拍西湖拜雷峰塔那场戏。我知道她从来没坐过飞机,一定是会紧张又兴奋的,所以我就想,整个过程录下来,会是个很有趣的视频,说不定可以做片尾彩蛋,再不行至少可以给少贤阿姨的孩子们留着做纪念。

    男主角狗哥日常里也叫少贤阿姨妈妈,我则是叫她老母(潮汕话),虽然她比我大九岁而已。从候机大厅开始,我就一直开着手机录,开了飞行模式,空姐也没阻止,就一直录着。

    老母一路都很好奇很兴奋,全程絮絮叨叨跟我们聊着家长里短,一一列举她最想去的地方,等到飞机引擎轰鸣,真的要起飞了,她变得安静,然后就有了电影最后的那一幕。

    她对着手机镜头所说的话,都是那一刻的真实反映,有一刻她眼神放空,陷入沉默,而后突然回过头对泽凯说:妈妈是不是很没用。

    那一瞬间,我被击中了,这不是一个片尾彩蛋,而是整个影片的高光时刻。之后,少贤阿姨转过头看着窗外,沉默许久,直到飞机平稳,空乘服务播报响起,我才放下手机。

    像飞机上这样,少贤阿姨神来之笔的台词,电影里还有不少处对白,是这样来的。她那些普通日常里的语句,往往胜过我们编剧导演雕琢了许久的台词。

    少贤阿姨上街买菜

    少贤阿姨没有上过学,年轻时,也曾想努力到大城市打拼落脚,结婚后二十几年再没有出过远门,一手养育三个孩子成人,把人生里最青春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庭。她的人生,跟电影里的妈妈,几乎是一样的。而电影里妈妈呈现的所有技能,也是少贤阿姨真实具备的。

    跟邻居斗嘴、卤鹅做生意、做粿拜神明、敬老骑摩托……样样是她生活里熟练的技能。在拍拜神那些戏份的时候,纸钱怎么买,供品怎么摆,先烧香还是点炮,少贤阿姨成了道具组的老大,全部人都要询问她,以她的意见为标准,拜神仪式全流程,她真的是了然于心。

    少贤阿姨现场教授拜神礼节

    因为少贤阿姨的人戏合一,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常常会把她的真实反应,融入到角色里头去。比如在杭州西湖拜雷峰塔那一幕,剧本原来不是那样写的。刚到杭州第一天,我没有安排拍摄,而是先带少贤阿姨去西湖游玩了一圈。我们俩逛到断桥的时候,她突然惊呼,说看到雷锋塔了,然后立即双手合十,对着塔祈福。其实那个不是雷锋塔,而是保俶塔。第二天实拍的时候,我就把少贤阿姨的真实反应,放到剧情里头去了。

    拍戏的过程,我常常感叹,正是因为这群素人演员,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表达,赐予了影片那些无比真实的瞬间,才让这个平淡的故事有了些电影的质感。而能够跟这些有趣的、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阿叔阿婶们遇见,也是难得的缘分。


    像少贤阿姨,要不是她女儿知道我们在招募演员,硬拉她来面试,我们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这么真实可爱的妈妈。

    像奶奶,就更是有缘分。在开拍前半个月,奶奶的演员人选还是空缺的。奶奶这个角色,我们找了有近一年之久,各种亲戚的奶奶、外婆,都找了一遍,没有合适的。最后用地毯搜索的方法,一个个村一条条巷子去找,看到形象合适的就去套近乎,找熟人说明来由,但十有八九还是会拒绝。

    记得有一次,在汕头达濠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太太,她本人也很乐意参演,结果子孙们都反对,说拍电影太折腾,对老太太身体不好,没办法。我们一度想改剧本,把奶奶这个角色删掉。好在最后,老天爷还是帮了我们一把,在朋友的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最后电影里的奶奶,跟剧情设定简直一模一样。

    奶奶的造型跟她平日里一样

    奶奶也算人戏合一,所以她的戏也会根据她的真实反应,来调整剧本台词。记得奶奶第一次拍摄,是那场她劝说少贤妈妈别在意外人眼光的戏,她在现场台词念不顺,演不下来。毕竟老太太八十八岁了,记那么多台词不容易。最后,我就把剧本抛掉,让奶奶用她自己的话来表达。

    “别管外人哭还是笑,我们自己好就行。”像这样的台词,都是奶奶的临场发挥,朴质简单,又那么直抵内心。还有一处,也是奶奶贡献的台词,要教孙子生小孩的戏,剧本原来没写“脱裤子”这句,但奶奶说按实际情况,最后应该要强调一下,因为确实怕孙子不懂。所以最后要再加一句“晚上要脱裤子懂吗”,我们现场都笑翻了。


    在找奶奶这个演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意外之喜的人物,像龅牙婶就是在其间找到的。龅牙婶正名叫婵真,她是爸爸这个角色的邻居的大伯母,一开始说要来面试奶奶,但她的外形跟奶奶的设定,差了十八层楼,没办法,不匹配。她在试戏的时候,真的是太能搞笑了,那种邻居八卦大婶的神韵,艳压全场。然后,我们决定不要她,确实不适合演奶奶。

    但回来后一想,这么出彩的人物,怎么可以放过呢,加戏!于是,就再写了一版有龅牙婶这个角色的剧本,没想到,后面一撒开写,就给婵真婶加了五场戏。

    婵真婶

    所有素人演员,都是小孩或亲戚,推荐他们来参演,半推半就被拉过来的,只有婵真婶是唯一自荐要来演戏的大妈,她也是打心里热爱演戏的,她的戏拍起来最慢,她也比任何人都在意自己演得好不好。

    每拍一条,婵真婶都跑过来监视器看,问我好不好,不好再来。她的镜头,每个都要拍到20次以上,虽然很耗时间,但最后总有一条让我们会心一笑。

    婵真婶怼妈妈的镜头

    婵真婶日常里,最忙的事情是带孙子,但她私底下跟我说最多的话是:阿狼我要是再年轻二十岁,一定要来当演员。她对自己具备表演天赋,是有自知的,也是发自心底热爱表演的。每次拍到半夜,她虽会吐槽比带孙子累多了,但一喊开机就立马严阵以待。


    少贤阿姨、奶奶、婵真婶,我总在恍惚间,看到自己妈妈、奶奶和婶婶的影子,那种亲近感,是过往任何一次拍摄都无法比拟的。很多时候,我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在做一个自己家庭的生活纪录片。

    少贤阿姨,奶奶,婵真婶,她们刚好是三个年龄层,都隔了一代人,但很多方面又是那么地相似,跟我的母亲也是那么地相似。她们笃定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她们信奉尽人事听天命,对待什么事情都认真地全力以赴,最后做不成,也不会过多的抱怨,老天自有安排。她们生活的负担,比我们年轻的一代要重很多,但却很少见她们茫然焦虑,她们的韧劲,强烈的信念感,是我自认无法比拟的。

    在电影的线下见面会上,有观众问少贤阿姨,你没有上过学,那是怎么记台词的。少贤阿姨回答很简单:就是一直背啊,上厕所的时候背,做饭的时候背,走路的时候背,就背下来了。我知道,她其实并不能认全所有的字,有些要女儿教她认,然后用彩色笔重点标记,她自嘲“字都认得她,但她不一定认得字。”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把所有台词背下来了,还是整个剧组里头记得最熟的,她的戏没有出现忘词的情况,所有的台词已经进入她的潜意识,就像我们张口就来“窗前明月光”那么熟。

    电影里其实有好几处一口气拍两三分钟的长镜头,她怎么做到一个镜头三分钟,不停机,台词一句不漏的,我不全了解,但一定不像她说的“就是一直背”那么容易。

    妈妈在现场的状态

    把母亲、奶奶、婶婶、至亲中女性的样子,放上大荧幕,这是我早年做纪录片时,就有过的念想。幸得遇见了少贤阿姨,奶奶,龅牙婶,是她们给予了这些荧幕形象以生命,用她们真实的人生经验,来帮助我们这几个尚且青涩的导演编剧,去完成这部作品。

    谢谢让我仰望的她们!

     2 ) 带你去见意外变得好看的电影?

    一个想法,成为一部影片。一份爱,成为一辈子的牵挂。初心是为了把他母亲的形象搬上银幕,却又被素人的真实表演、朴实的话语、俏皮的插嘴,拔高了意境,意外的变得很好看。

    他母亲的形象,其实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每个现实家庭里,都真切的存在。无论打是亲骂是爱,还是临行前担心的注视,以及见塔逢庙就祈福为潜意识行为,是她在多余的担心着家人的成长,把无法化解的矛盾,把想不通的问题,归结成一句:“泽凯,妈妈是不是很没用”,让人泪奔。

    推开门,让快节奏的都市和缓滞的传统连接上,有人会把不解的东西视为人性卑微和旧习难迁,有人会把冒进的想法视为为洪水猛兽,老奶奶看得清,一句你可管他人哭与笑,自己过好才是真。但当局者迷,犯'冲'难解,越深挖越茫然,深入不如浅出,转身各自走陌路,人生多的是悲剧,但导演不能免俗,以为一切都回到爱上,就会让残酷的人生好像变回多彩。

     3 ) 昨天看《四海》,今天再看这部的感受

    昨天看《四海》,今天看这部,相对而言这部耐看得多,比如儿子和母亲打闹,儿子从平台上面看妈妈给洗澡的弟弟拿煤气罐,很多要用心去感受才能安排出来的细节,对比四海的形式花架子,更能入心。 当然,这部影片不适合春节档,没有明星、导演不知名、不热闹,所以噱头不够,宣传时很难抓人眼球。但是,希望以后春节档会有这样看似平淡却又入心的影片供观众选择,如果哪一部脱颖而出,一定会给拍这样片子的制片方导演更多鼓励,甚至会影响整个电影行业。 影片的问题:开始时候的相亲那段,觉得有点像小网剧,虽然搞笑,但有点像抖yin的段子,几乎要放弃了,还好男女主后面节奏带得还可以。建议导演下次在引入剧情时候,尽量避免靠这样段子引入,有点low。 妈妈演得真好,反应相当自然。看了导演的影评,知道妈妈记台词这么用功,最后坐飞机确实是演员第一次坐飞机,脚底发麻一直到头,感觉整个人翻过去了。 “妈妈是不是很没用”,一句话触及到我,在这里停止再好不过,赞。 除了电影以外,长辈不愿意子女找二婚的对象是能理解,我是父母也会担心,担心对方性格脾气或有些方面有问题,怕两人一起以后发生类似事情。 想想离过婚的被人瞧不起时候也是挺可怜的,第一次遇到的人跟自己不合拍,就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很多人离婚并不是因为他她不好,一物降一物,锁没找到对的那把钥匙而已。 不愿意娶外地人是不太理解,应该不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吧,潮汕现在还有女方所说的那些思想和风俗吗?

     4 ) 美化?抹黑?

    1、首先是在人物对话上,可以说很真实,对于不同年代的人同一种表达的不同性是做的比较到位的。语言里的梗,估计只有潮汕本地人才能懂,我从头笑到尾。不过,也因为全片用的潮汕话比较多,从潮汕话翻译成普通话的时候,就少了很多潮汕本土语言里的味道,总感觉翻译平平无奇,甚至不到位。有些句子我听着演员念、看着普通话翻译都会想,“这个句子不该这样翻。”如果我是不懂潮汕话的人,看这部剧我真的会觉得很烂吧。 可以说,运用潮汕话来展开电影是这部电影我给三颗星的大部分原因。 2、关于潮汕民俗习惯,这个部分真的很能共情。本地妇女主持家里所有的拜神活动,虔心到去西湖看到雷州塔还要拜上三拜很真实。包括各种不一样的纸钱分类,拜神要备齐的五牲,本地人的DNA狠狠动了。作为电影,能让更多当代年轻人和非潮汕地区的了解多一些,挺好的。 3、我必须要说,电影中妈妈这个演员找的太好了,全剧最能理解的就是妈妈这个角色。她的纠结、隐忍和退让以及自我说服无时不刻都印着“潮汕妇女的典型形象”这几个大字,特别是最后在飞机上问“你妈妈我是不是很没用。”这句话的时候我瞬间落泪,因为妈妈也这样问过我,那一瞬间觉得这个电影里的这个演员或许只是本色出演。 4、最后,我非常不满这部剧的题材和逻辑架构。 在题材上采用潮汕家庭长子娶媳妇这个本身就敏感的题材,试图通过各种美化和强行转折的逻辑来告诉所有人:关于潮汕的排外的思想是假的。但实际效果上却是直接坐实了。既然要选择这个题材,切入的角度就必然要清奇,否则怎么成功“圆谎”、打破外界素有多年的刻板印象。就像剧中卢静珊向泽凯追问的那些问题,“是不是潮汕媳妇不能上桌一起吃饭”。结果编剧和导演从非常俗套的故事出发,想以潮汕婆婆跟外地儿媳之间的各种矛盾点作为戏剧冲突,但是最后却没有找到解开矛盾的关键点。接着强行演一出婆婆看到儿子真心喜欢和儿媳的不易之后泪撒机场的戏码,真的很烂,世纪初的剧情。有那么容易吗?解决矛盾的契机没看到。逻辑架构很大,内容却不足以支撑。 作为潮汕女孩子,看这个电影觉得非常不适。明明潮汕话说的是,“来年生个男孩”,非要翻译成“来年生个孩子。”这样为封建思想打掩护的行为影片中多次出现。看得心里一团火。既然不能做到巧妙化解这种尴尬,就要选择其他美化的方式啊。想赚潮汕人的钱,这些低级行为又反复出现。咱一整个“您有事吗?”的大动作。

     5 ) 如果拍成“带我妈去见你”就很好

    整部片子只能说平平无奇,有点可惜。剧情上过于平实,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一样,但缺少提炼。唯二看点就是方言片和台词有笑点。电影感也有,但不足以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

    剧情很平实,说的就是一个潮汕小伙带外省女友回家见家长,妈妈不能接受非本地且离过婚的女友,拆散后又帮助儿子和好的故事。基本上看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要讲的内容都能猜到。作为进影院的观众毫无惊喜,也没有强烈的共情点。编剧只是抛出了一个普世难点——如果父母不接受女友,男方该怎么办?片中给了一个勉强的答案,大团圆结局。但核心问题并没有去触碰。片中妈妈为什么能接受外地,但不能接受离过婚。后来为什么又想通了。看完的瞬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回忆全片,我试图做出如下解释。一开始男主就很担心妈妈会不同意,因为女友外地又离过婚。事实也是这样。但妈妈不接受的理由有点勉强。从与奶奶的对话场景中可以得知,妈妈是担心外人说闲话,孙子不能待着本地,要变外地人,想老小舅的孙女,成为讲英文的国外人。为的都是老郑家,但没有人理解。片中除了妈妈外,都很开明。奶奶甚至劝说自己的媳妇不要在意那么多,自己家幸福就好。爸爸是没啥意见的,见着漂亮就可以了。所以说,妈妈坚持不同意的理由实在牵强,没有很强的立足点。后来去深圳探访儿子,见到儿子的冰箱是空的,偶然发现儿子和女友的为领证准备的照片,以及准儿媳给自己准备的手镯。琢磨着编剧的意思应该是,妈妈发现儿子自己一个人过得不怎么样,而且还是喜欢着准儿媳的,所以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于是乎,去公司见准儿媳,但完全没说上话。跟着儿子去机场送别,说上话了,并送了汕头特产。然而台词都是门面话,很水,也可以说很隐晦,内敛没有不明说。但作为一部面向全国的院线片,编剧应该花费更多的笔墨在这两处场景。以此来展现妈妈在儿子这段婚姻上所起的作用。关键点就是把故事的核心结构改为“带我妈去见你”来展开,更有戏剧冲突性。

    男女主最终分手的理由也是牵强的,女主提的是突然发现自己害怕再进入婚姻。但拍拖已经两年,男主求婚也很快就同意了。你说是因为妈妈不同意,但早就知道会有不同意这一出戏的,但还是在一起两年了。而且没有交代女主离婚的更多细节,其实这些细节可以更多地支撑分手的原因。比方说,第一段婚姻就是因为男方家长不同意,没有得到祝福,最后离婚了,不想再重蹈覆辙。

    顺带说说爸爸,看点不多,片中设定是个闲散人,没有大志,只喜欢唱戏,活得自由自在。幸好会关心自己老婆,要出远门了,会买好晕车药。但我觉得潮汕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片中也很多地方特色小吃、传统风俗的镜头,但都没有好好讲述,只是通过一个快切镜头一晃而过,就像旅游宣传片一样。其实这些都可以好好给外地观众科普一下的。例如,拜月娘,要做红月饼,当天烧高香祭拜。片中根本没有台词解释这是在做拜月娘这件事情。外地观众表示一脸懵,观影感受还只是停留在潮汕地区拜神风俗繁琐复杂。但其实这些传统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主创团队并没有好好发掘其中的精义,给外地观众讲讲拜的意义在哪?仪式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电影周边-明信片

    如果蓝导和9哥看到,如果还有下部戏,一定要好好打磨剧本。既然是面向全国,就要站在全国观众的立场上。传统永远值得拍,但不要成为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唯一理由。要用全国的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背景中,去拍出好的作品。

     6 ) 生活在继续,困境在继续

    《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我认为,不是的。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这太过真实。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理想化的那条出路,绝非经济层面的理想化,而是道德层面的理想化,是“在路上”,也是“几乎走到过”的人生旅程。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

    我多么痛苦。

    而那个家,是善等待的

     7 ) 带现代去见传统:评《带你去见我妈》

    带现代去见传统:评《带你去见我妈》

    喜剧·现实

    一部方言片要想醇正地展现地方生活,启用当地生活的老百姓或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没有表演的功底,只能一遍遍NG(听闻龅牙婶重复拍了40多次),在成片里才呈现出一副更为连贯的画面。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特意采用了交错蒙太奇的手法将复数个连续的日常见面,以只出现三五秒的方式,打乱重排。不管是否有意,这都带来了别样的韵味:每日可不就是这么讲复数个零碎生活要整合到一起的过活吗?这种过活尽管是片断式的,却也是在这些片断中咋舌出烟火市井的风味。

    与电影中的段落相契合的,便是热爱演潮汕戏剧的父亲,在后台解释为何演戏时女演员的鞋子会被绊倒的。他将一次日常表演的误差重新描述为更加具有意味深厚的情感,虽然事实只是鞋子坏了,要缝缝补补一番。

    虽然是展现潮汕人家的生活场景,但是刚开始的5分钟放映之后,观众席里回响起阵阵笑声。这听起来很像是在响应《带你去见我妈》被当做喜剧现实主义电影上映的结果。可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发笑呢?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与网络热词相呼应的梗,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包袱和段子。可以说是日常人家几代人共处同一个屋檐下的日常磕碰。主创团队找的演员都是当地生活的潮汕人,他们并没有表演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而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呈现出来。

    语言相互无法通连造成的种种啼笑皆非,习俗难以融入带来的误差理解,以及群居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穿衣服啦!)。但并没有过多强调不能融入带来的别扭感,而是很快将这些难以融合的部分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交融的生活方式。就连妈妈也在心中暗暗纳罕:这外地媳妇确实是很能干,在跪拜的时候还给静姗找了个垫子坐,连儿子也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刻意设置反差,也是不准确的。那个一直不想要空窗期的小舅,就换了一个又一个别具风味的女朋友。还有一直在孜孜以求扮演海贼王角色的直播大叔,他在电视上张口就把“3个粉丝”说成“300万个”粉丝。

    生活·交错

    但是现代化生活总是会将所有人席卷进去。生活在深圳的泽凯与静珊。成为了高速发达的城市的缩影,一个是络绎不绝海鲜物流,一个是投身互联网的新媒体创作者。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人?我想,生在潮汕的妈妈最能对标的,应该就是那位扮演海贼王角色的直播大叔了。

    是的,与其说更现代的、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要更容易嵌入到这片存续了数年的乡土社会,倒不如说那些更具有民族性的、风格化的碎片或模仿更能在这处土地上扎根。很奇怪吧,我想着或许就是通过接纳另一种别样的次文化,来抵抗现代化的独有的潮汕风格。

    堤岸、祠堂、港口、小镇、古桥,这些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容纳着建筑内来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是前现代的,但或许以一种更加模糊的状态表达了更精准的感情。

    为妈妈算卦的老者,虽然并不知晓婆媳两人的秘密,但是依靠八字却描出了冲突的可能。是的,以此出发并与潮汕戏曲、拜神祭祀、烟花炮竹等形成强烈互文关系,仿佛日益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与此隔绝桃花源。前者是急骤变化的日新月异,后者则仿佛一直延续着多年的传统,做着一些看似无用的行为:要在长桌上摆满五牲(肝、鸡、鸭、鱼、肉),要将买来的纸钱一摞一摞在火中烧掉。可是那又如何呢?总有旁人说,中国人不信神佛,我看未必,这些神佛已经化为文化的血脉,浸染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是的,除了能够模糊的判断未来的走向,甚至还可以自圆其说。

    我们能说这种再阐释是错误的吗?就像我上文说的,虽然会为此会心一笑,但是细细思考,方才能够咀嚼出超脱凡俗生活的审美一面。

    好奇·热忱

    电影制作方特意绘制了一组漫画风格的潮汕营标旗民俗图。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热闹喧哗的人们,并不只是这项节日庆典的观看者,而是整个节庆的参与者。

    观众并不只是以好奇的眼神去看待潮汕的生活,就像卢静姗从外省刚到潮汕,对那些新奇的生活抱有热忱一般。他和泽楷两人在母亲的带领下走街串巷、拜访亲戚。但是热忱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一以贯之的,年节之下,拿惯了摄像头的女主也开始学着做粿,一开始的笨手拙脚很快变成了熟练的操作。

    这让人想起电影中,在大城市里总在外面吃饭或工作繁忙之余,随便刨几口盒饭的年轻人们。吃饭作为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活动,逐渐的被打磨得失去了仪式感。可是,拥有打点生活的能力在农业社会尤其是扎根土地的潮汕是必要的。打点生活不只是做饭,还有维系人情社会的能力,小到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大到敬拜神明传承文化。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带“你”(以即将成为本地人的外地人身份)去见我妈的故事,后半部分就此转圜过来,变成了我妈来见你和我。

    长辈根植于传统社会的前喻文化到了现代社会里,变得手足失措。在正片结束之后的3分钟彩蛋里,由泽凯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妈妈坐飞机时的片段里显得尤为明显。那句“从这里看不到老家呀”所牵连出的隐喻关系才是本电影的核心:人总要被迫接纳现代生活,在接纳的过程中总要面对是否要放弃那已经目不能视的传统生活。

    所幸的是,妈妈选择融合。即便电影的最后,他们一家子居住的地方早已从弄堂搬到了高楼(在狭长的过道里施展自己独特的过街技术),打招呼的方式早已从跳舞的八卦变成了互相看小视频,但那敬畏神明、敬畏生活的心境是没有变化的。在已经路过网红打卡地的西湖时,妈妈还是会驻足停留,隔着一条清冽向雷峰塔念念有词。

    而到底什么是现代生活呢?我觉得快节奏是一方面,一直用视觉平面记录才是更重要的部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从镜头/摄像机里看到静删和泽凯翩翩起舞,中间那个十字慢慢变大,然后变得模糊。另一个则是一直被泽凯拍摄的(身着现代化服饰的)妈妈从家里走出,坐飞机去到杭州的历程。

    仪式·绵密

    是的,神灵是不能被拍摄的,至少在潮汕的民俗社会里是不被允许的。静姗用英语给外国友人解释到,“可能会冲撞神灵”。但是现代生活中就没有神灵了吗?有的,举起手机按下拍摄键,就完成了一次庄重的仪式。看似是随性而为,但当打开网页时,看到日增庞大的各种“发现生活”的图文短视频,我就暗暗念叨,这么多的供品,远比五牲多多了,互联网之神怎么品尝得过来呀。

    至于儿子和静姗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这不再重要。爱情、婚姻是不可或缺的吗?或者说一定要用一张证书将其绑定吗?是也不是,无需回答,即便是分手之后,也可以成为心灵相契的友人。正是有这份相契在,泽凯和静姗的分手场景并不是某些短视频里表现得那样张扬撕扯,而是有着潮汕风格独有的绵密:一句“分手可以呀”,一句“别哭别哭”,两人各自回避目光默默流泪。

    最后说点题外话。

    从《雄狮少年》到《十三邀: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再到这部《带你去见我妈》,我感觉可以大致勾勒出一种潮汕式的生活方式的描边。让人诧异的就是,明明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却积淀了很多当地的文化风俗,并没有被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生活所裹挟,反而活出了别样的气味。

     8 ) 《带你去见我妈》:带我回望家乡,带我妈去见世界

    ◆对我来说,既是电影,又是纪录片 片尾的用手机录像,画质与前片明显有差,真实地记录(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妈妈的素人扮演者第一次坐飞机去杭州的过程,让我脑子里确切地蹦出纪录片这三个字。妈妈对乡邻街坊的询问平静应对,在机舱听到熟悉口音会寒暄“你是潮汕哪里的”,在飞机起飞会紧张、不敢看向窗外,会说下面的人好小喔,会问“等下飞机会稳下来不,能看到我们家里在哪里不”等问题。因为我妈也还没有坐过飞机,我好像就在提前预演她的第一次,也希望能够参与并纪录她的这个第一次,过于贴切。 是的,因为是本地人,跨开媳妇见婆婆的摩擦和磨合等套路框架剧情,我看这部片主要是看家乡,看自己。不无贴切的大家庭、庙会唱戏、算命;初一十五中秋等各种时节拜老爷,从年头拜到年尾,拜完后多的话都会各种亲戚走一圈,这个送一点那个拿一袋,然后就会出现推拉、反送、不接收、撒腿跑等经典场景。

    ◆戳人心的细节刻画 全片我落泪了好几次。 比如一次是在泽凯和女友离开后妈妈和奶奶的对话,妈妈担心儿子娶了个离了婚的外省人会让家里的名声不好,奶奶说“管外面说好还是坏,自己好才是好”。——我的奶奶也是!有些点比年轻人、中年人都开明多了,活了那么多岁,经历是宝藏,真不要以为是老古板。 后面妈妈补了是怕他们生的孩子以后不会说潮汕话,这些老一辈又不会说普通话,沟通交流就断层了,传统传承就断了。这一个我个人真的很能够理解,因为身边也有一些亲戚是异地婚姻,孙辈只说普通话,家乡话也不会说,我感觉到交流上有些表达在不同方言间不能够共通,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所以我还是希望我有小孩的时候,我要教他说潮汕话! 还有一次是在妈妈打算去深圳几天,把店铺交代给家小弟照料,临行前远望家里店铺,一个常客过来拿三只鸭“多少钱”“二百八”“昨日跟你妈定的时候说给我二百五而已喔”“阿叔,现在鸭很贵啊,我这个一只拿货成本都要到90了,不然我送点鸭翅给你好不“(这个话术实在是太熟悉太有亲切感了!),然后妈妈欣慰地跟摩托叔说走吧。——因为家里一般对小儿子都是比较呵护疼爱的,所以总是觉得长不大,但是其实小儿子是一直在成长的,只是没有那个被看见的时刻。

    ◆说说男主角泽凯 男主角就是有点痞痞的潮汕男子的形象,有点大男子,会打哈哈,会较好周旋于各种亲戚街坊关系,长大后经商做生意,慢慢懂事能扛一片天。虽然目前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潮汕男孩子的外表穿着性格等都逐步融合、呈现多样化、不再那么有地域性,但是确实我在这个泽凯的形象中看到很多老家的人的影子。

    ◆充满期望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在吐槽“糟糕,外地人看完对潮汕人又加强了刻板印象了”,但是看到后面就释然了:其实这部片把潮汕家庭作为一个基点讲外地媳妇与本地婆婆的关系,我相信肯定在很多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片中描述的一些场景。虽然这个话题点属于老生常谈,但是从“潮汕妈妈”这个基点衍生开去,这部潮汕电影相对上一部做到了很多诚意和用心,我也充满信心,带更多“潮汕妈妈”去见世界! 记得以前听潮语歌曲《胶己》看到一条评论:“我是潮汕的女孩,我不喜欢潮汕,但我又喜欢潮汕,我在潮汕生活不下去,但我又想念潮汕。”我对潮汕的感情,大抵如此。所以,将这部影片推荐给你,不论你是哪里人! (目前已上线视频网站,若需zy,也可后台留言,我分享给你喔)

     短评

    电影源自生活,又总是在美化生活,前半段充满烟火气,妈妈形象很真实,克服偏见接纳外省给了电影一个美满结尾,或许这就是有别于生活之处吧

    7分钟前
    • 不在焉
    • 推荐

    比《爸,我一定行的》好些,摄影更好,细节也做得更好了,更有电影的质感。看得出导演是港片迷,有港片情怀,某些套路/节奏/笑点像是模仿老港片的,什么地方发生什么剧情,都可以预见。剧情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流畅,男主和某些配角演技有时候生硬了点,不太自然,有点尬。男女主角CP感不够,互动不够亲密,某些情节设计又挺让我费解的,女主这么优秀,一个人在深圳打拼,性格却这么温柔顺从,少了点个性的样子。男主妈妈演得更好,结尾在飞机上妈妈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类似这样的台词),这时候挺打动人的。融入的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和婚育话题,挺真实的,倒是让我感到有点不适,个人也不喜欢这些东西,比如催婚,催生,婆婆教媳妇拜神,算命等等。片子的音乐,插曲,片尾曲好评,很好听,融入得还不错,里面还有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曲子。

    9分钟前
    • Hello_Way
    • 还行

    作为潮汕女婿,看得瞠目,味儿太对了。取走生辰八字算婚姻,三姑六婆逐个照面展览,拜神时的一二三四五,没有哪个“外省”能够跑得脱。怎么形容呢,这块粤东之土,好似一个活在上世纪大宗族时代的历史遗留飞地,它的好与不好、适与不适皆源于指针下错位的时间共振。而本片拍出了一丝共振下的颤音,还是厉害的,导演继续加油。

    11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20220125@周二晚票价十八块,几乎包场,字幕走完清洁阿姨才走进来还问我就你一个人?错过免费场,还好最终没错过。好看,撑大粤区好电影给配乐和他妈加一星,原音方言版当然。

    16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有一些地方还在练手感(譬如某些闪回),但在前作基础上,开头结尾都有模有样。这一次对潮汕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由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形成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都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外省的”所代表的,只是传统父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总会产生一些需要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尝试理想化的空间。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稳的一部电影。问题不少,比如故事层面简单、转折没有说服力,强行大团圆还不如就定格在机场那场戏;有的演员始终不入戏;空镜部分有点刻意;深圳部分网络电影的质感比较重。但也有亮点,比如男主在阳台看妈妈和弟弟那场戏、男主和女主在老家走亲戚的戏、结尾去杭州的戏确实是有想法的,也拍出了极好看的、有烟火气的汕头。此外这部电影贡献了今年第一个我必须记录下来的角色,妈妈这个角色基本就跟我妈一模一样,一样有些封建,一样会自己说服自己更开放一些,有着一样的两条裙子,也一样会说出那句“我是不是很没用”......前作很多人吐槽除了潮汕话之外都太悬浮了,那这一部是明显感受到导演是用心的。

    24分钟前
    • 今天也要开心鸭
    • 还行

    哈哈哈哈哇我不敢嫁仁科了!

    28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第一次作为投资人参与的电影~主创都是平时一起喝酒吹水的好基友,敢想敢做,坚定靠谱,第二部电影作品完成度如此之高远超预期。调色时有幸一睹真心立马决定用养老金入股,非常有信心!

    29分钟前
    • zoe
    • 力荐

    剝去潮汕文化之後,其實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的舊式故事,不過,沒有抓馬的情節和誇張的笑料,取而代之是輕鬆溫情,而原生態演員們鬆弛的表演還給電影添上了濃濃的生活質感。可惜的是,整部電影的闔家歡性質註定了,無法深思傳統中式家庭的父母絕對話語權,無法呈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衝突,罷了罷了。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有点惊喜。如果去台湾上映,这位潮汕妈妈值得一个金马影后提名。真的太真实了,现实里见过的闽南潮汕女人就是这样的……然后这个情节的主线也是一个真问题,身边太多这种因为媳妇是外地而被拆散的例子了。结尾确实有美化,电影嘛。

    38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凤爪不是潮汕菜,这很重要;媳妇漂亮就好,外省不重要。同居两年还不生,奶奶教你;五牲高香拜三拜,心诚则灵。硕士学历七八层楼那么高,可惜离过婚;封建乡土街坊面子最重要,不如过得好。母亲第一次坐飞机,还是为敲定儿媳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真情不需要多说话,一来一去,平平淡淡,不见浮夸的浪漫,便是真情。

    39分钟前
    • 王俊俊
    • 推荐

    意外地还不错,音乐很棒,最喜欢那首云后的月娘,听到码头问我会累吗,忍不住落泪。那个妈妈的素人演员真好,飞机上妈妈问儿子“你说,妈妈是不是很没用啊”,太真实了

    41分钟前
    • 七七
    • 还行

    1.2021年1月看了《慕伶,一鸣,伟明》,今年看了《带你去叫我妈》,这名字十足的烂片既视感,但是英文名back to love倒是更能反映主旨。2.虽然整个故事没有很“新”,但是依然是讲了“新”观念对抗“旧”观念的故事,潮汕女人如影片中的母亲天生受到宗族观念的桎梏,但依然向新的观念转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其它地域的人对潮汕人的世俗印象,也是全电影最丰满的一个角色。3.配乐极其加分,有几段情感戏让我泪目很大程度是配乐的功劳,当然演员的表演功不可没。#2022院线02评分:7.5/10。

    45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推荐

    作為有50%潮汕血統(但從未去過)的人,首度觀看以潮汕話進行的長片,而片中潮汕母親對外省準兒媳的拒斥,很大程度正繫於語言:語言不通則心靈不通,也就無法在思想觀念上影響後者、在生活上控制後者。從兒媳到汕前努力自學潮汕話,到片尾送行的母親磕絆地說出普通話,影片也動用語言作為和解的最重要表征(此外還有手鐲、麻葉等前後呼應的紐扣)。母親的轉變繫於到深圳後的兩個見聞:棒打鴛鴦後兒子的孤獨落寞,以及親眼目睹的准兒媳高尚的社會經濟狀況,也同潮汕社會在逐漸加大的外部衝擊下的新變密切相關,影片以當地吸引外地遊客的嘗試、歸國華僑後代的介入、跨區域嫁娶的增加、當地人對生女的態度變化(有些刻意)暗示了這點。片中兒媳被設定為絕對可信、可愛的賢妻形象,似乎唯經如此方可超克外省、再婚和大齡等“缺點”,這種語法自然是保守的。

    50分钟前
    • Bork
    • 推荐

    拿到龙标后仿佛太着急了,再加上今天深圳的限座令,只能说太难了深圳坂田的影视人(诶)

    54分钟前
    • 黄阿耀 Hayao
    • 力荐

    潮汕方言不容易,给我们团队打五星

    58分钟前
    • 阿狼
    • 力荐

    方言电影支持~

    60分钟前
    • 酸辣粉不加辣
    • 力荐

    片子的核心在于,两个主人公不同的成长环境步入婚姻是的矛盾碰撞。片子展示了很多潮汕的风俗元素,拜老爷,唱戏,人情味浓厚等等。男主的妈妈从不接受女主是外地人(沟通问题)+离异人(当地风俗加面子问题)到慢慢接受女主,女主为了讨好婆婆也学习了潮汕话,最后婆婆为了接纳女主也学习了普通话。故事线比较简单明了,拍摄成本低,剧情通俗。

    1小时前
    • Mathias
    • 还行

    7.3。我走进影院的流程是这样的——1.撸豆瓣即将上映影片:快来看啊,这有个百年难遇的脑子有泡才能搞出来的大傻子片名!2.咦?方言电影?潮汕故事?3.预告片好像还行,没有大傻子的感觉。4.插曲是玩具船长的歌儿?要不试一试?5.3公里距离影院有排片,票价还白菜,买!优点:角色表现非常自然,所有演员都没有尬演,演妈妈的演员特别好。家长里短,互动有趣,人物关系生动。没有用亲情要挟观众进行煽情。缺点:本子整体有点儿平,少点儿意思,题材方向如果对劲了就是潮汕的四个春天,但很遗憾不是。20220107光耀华纳国际影城

    1小时前
    • 我来我征服
    • 推荐

    坐飞机的母亲是我认识的母亲的样子。

    1小时前
    • 辣豆腐奶盖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